AI如何与产业融合发展?看中国工程院院士全面分析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AI如何与产业融合发展?看中国工程院院士全面分析

5月17日,新一代 人工智能 核心技术及治理高峰论坛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从AI驱动 卫星通信 的进展、城市安全大脑、人工智能在生物DNA上的应用等多个视角,探讨人工智能的产业融合与伦理建设,以及在全球视野下人工智能在各个国家所面临的挑战。亿欧作为重要媒体受邀参与了本次峰会。

本届论坛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核心支撑技术”为讨论方向,探讨了人工智能与各个行业的融合发展。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卢锡城发表了《夯实 智能计算 创新发展的基础》的主题演讲、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发表了《勇闯人工智能无人区》的主题演讲、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研究员周志成发表了《我国卫星通信的进展与展望》的主题演讲。三位院士分别从人工智能在智能计算、 无人驾驶 以及卫星通信的层面进行了解读和分析。 

使能技术、基础平台,智能计算迎来创新发展机遇 

在电子计算机诞生70余年来,计算技术一直追求两个目标:一是算得更快,另一个就是计算使用更加方便。

据卢锡城院士介绍,早期中国发展计算机的原则是:“借助外援、而不依靠外援,坚持独立自主。引进技术,不单纯购买机器,有步骤地发展我国计算机事业。”据1982年6月统计,全国安装大中小型计算机3503台,其中国产2904台,占比82.9%。进入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后,中国在微处理器技术方面便出现了质的差距。系统硬件退出了核心技术,系统软件也失去了发展动力,使我国长期处于传统基础计算平台发展被动的局面。

AI如何与产业融合发展?看中国工程院院士全面分析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卢锡城

卢锡城院士将智能计算平台分为两大类,即云侧平台和端侧智能平台。

云侧由模型训练(学习)和海量智能信息服务(推理)两部分组成。模型训练需要高效能、大规模并行计算能力,推理应用则需要高吞吐率、低时延的服务计算模式支撑。端侧的推理应用需要小型化、高能效、低时延的传感-计算-通信融合的体系架构支撑。 随着人工智能的第三次兴起,计算能力达到可实用要求,互联网发展也带来了大量可用数据,智能计算迎来了创新发展新机遇。

在新阶段,卢锡城院士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要探索高效智能处理芯片体系结构及实现技术,通用芯片、半定制芯片、类脑芯片和全定制芯片并存,发挥各有特色。 其中,卢锡城院士指出,专用ASCI芯片的能效比明显由于CPU和GPU,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CPU和GPU之和,发展前景良好;

其次,要探索新型体系结构。 分析AI计算特点,凝练高效AI计算指令集,面向智能计算的高速互连拓扑,搭建存算一体、算通融合、异质异构计算架构;

再次,要探索高效好用智能计算软件生态,进而打造软硬一体的智能计算生态。 目前,在云侧,谷歌、英特尔、华为等优势企业竞争主导地位,在端侧,ARM、高通以及中国的华为、寒武纪、比特大陆等公司纷纷推出智能ASIC芯片架构。

虽然我国软硬件研发能力已有了质的提升,但研发产品竞争力仍然不强。卢锡城院士说:“如果我们不抓住机遇,夯实基础,下大力气打造有竞争力的智能计算生态,仍然只注重近期效益,我们就有可能重蹈传统计算产业的覆辙。”

自动驾驶 量产,能否闯入人工智能无人区?

直面解决现实问题,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切入点和落脚点。自动驾驶汇聚了当今几乎所有人工智能的黑科技。我国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落后美国,但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和商用模式快于美国,各有优势。自动驾驶量产,既是智能产业的无人区,又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将成为我国智能产业的顶梁柱。李德毅院士从自动驾驶量产角度谈起如何勇闯人工智能无人区。

量产由技术、成本、市场和生态四大要素组成。 只有成本降低,自动驾驶车辆才有可能实现量产。李德毅院士将自动驾驶量产之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科研探索期,从1984年到2018年自动驾驶技术逐渐成熟,已经达到可以商用的阶段;

二是产品孵化期,目前正值瓶颈期,将持续到2025年;

三是规模量产期,预计到2060年,市面上的汽车将替换为无人驾驶车辆。

AI如何与产业融合发展?看中国工程院院士全面分析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

李德毅院士认为, 决定自动驾驶技术影响力的不仅是技术先进水平,更要从现有的痛点切入,找到刚需的应用场景。 他说:

自动驾驶的落地应用场景很广泛,自主泊车、定点接送、快速公交、有限地域无人驾驶出租车等都具有旺盛的需求和全新的产业生态,只有当自动驾驶技术和商业应用市场投缘时才能碰撞出火花,完成孵化期的“惊险一跃”。

当然,自动驾驶车辆的快速扩张对社会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工驾驶和自动驾驶必然会混合运行,因此,明确自动驾驶车辆的责任人,确立自动驾驶技术车辆发展和立法监管的方向、内容和边界,迫在眉睫。

李德毅院士说:“人类衣食住行的需求开销,衣食住远远赶不上行,自动驾驶已势不可挡。中国人工智能要占领世界高地,自动驾驶量产举足轻重,要勇闯自动驾驶量产的无人区,过五关斩六将,颁布中国安全标准,抓好产业链关键环节,开放部分国道并管理到位,加速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转型升级。随着自动驾驶规模化普及,人类出行方式就真的变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也就真的变了。”

高通量、手持终端,中国通信卫星迈入新台阶

通信卫星贯穿了中国航空60年的发展主线,一直坚持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态势发展。从试验到试用再到实用,目前已形成了“东方红”系列品牌。目前,中国卫星通信进入了高通量和手持终端时代,中继卫星系统也开始升级换代。

在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快速发展,铱星Next之后,OneWeb、StarLink、鸿雁、虹云如雨后春笋出现,卫星互联网将与社会经济深度结合,星座规模巨大,也将带动航天产业模式的深刻变革。

AI如何与产业融合发展?看中国工程院院士全面分析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研究员周志成

据周志成院士介绍,中国航天机构按照钱学森教授系统工程思想设置,主要包括型号总体院和专业研究院。他所在的第五研究院(以下简称“五院”)主要负责卫星、飞船、探测器等业务。从1968年至今,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五院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体宇航企业。拥有中星(ChinaSat)、亚太(APStar)、天通(TT)三系18颗卫星,具备国土及近海范围的社会民生保障能力,卫星信号覆盖了全球75%以上的国家和地区。

此外,近五年多来,五院完成了17颗军民商通信卫星的研制,实现了自2008年以来的27星连胜;国内军民卫星保持100%自主研制,商用卫星在轨险费率降至0.32%,低于国际0.38%的指标,属于全球领先地位。周志成院士说:

在轨险费率是卫星质量可靠运行的重要表现,从以前别人不愿意给我们保险到现在争着为我们做保险,这是一个质的提升。

对于未来发展,周志成院士表示, 第一要巩固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 2018年中国火箭发射39次,发射航天器60个,两项重要指标均位列全球第一,发射成功率达100%,未来仍将继续保持。周志成院士表示,总体来说航空航天事业会更需要人工智能辅助,以改造传统制造业。 第二要继续与运营商共同发展。 2015年,玻利维亚航天局用了五院的卫星,获得了“全球最佳新秀卫星运营商”的称号,2018年中国卫通也在巴黎卫星峰会上获得“年度最佳区域运营商”的称号,“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荣誉。”此外,周志成院士表示,明年通信卫星将在全球范围内的语音、视频、自动驾驶等典型应用场景发挥作用,一些关键技术将得到验证。

通过以上三位院士在各自领域的研究分享,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AI正在与产业快速融合,并将快速扩展到大众身边,在享受AI带来的各项利好的同时,各行各业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值得引起大家的重视。


活动推荐: “5G物联峰会”  

作为信息社会通用基础设施,时下5G产业建设以及发展如火如荼,并将最终带动数十万亿规模的社会经济发展。但5G在正式进行商用化普及应用前的态势如何发展?5G将为哪些领域的变革带来有益赋能?5G将在各行各业掀起什么样的市场风暴?系列问题依然困扰着各界人士。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产业发展脉络,理解5G产业现状以及未来趋势,让各界人士更清晰的洞察5G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机遇点。6月14日,经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指导,由亿欧公司联合承办的“5G物联峰会”将于上海虹桥世贸展馆举办。

亿欧“ 5G物联峰会 ”将特邀政府、学界、商业、投资机构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多领域视角切入,深究5G产业发展脉络,探索5G赋能各行各业的新思路、新方法,供行业内外各界人士参考。活动详情请戳: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824

AI如何与产业融合发展?看中国工程院院士全面分析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随意打赏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