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做教育的10家公司:不产业联动就得打回原形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跨界做教育的10家公司:不产业联动就得打回原形

近日,勤上股份发布《关于重大资产重组停牌进展公告》,其剥离半导体业务、全力进军教育的动作尚在缓慢推进。勤上豪赌龙文教育惨败,已成为转型教育的“反面教材”。

而自8月起,教育类 上市公司 陆续发布半年报。根据部分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业绩下滑者不在少数。跨界做教育、对教育理解相对匮乏的上市公司,所要面临的困境十分之严峻。

跨界做教育的10家公司:不产业联动就得打回原形

到底什么样的公司,适合跨界做教育?原主业和教育业务如何协同? 蓝鲸教育从 跨界教育 的上市公司中选取10个典型案例,分析其个性与共性。

跨界做教育,出版、 软件类公司转型更“平滑”

跨界做教育相对顺利的公司,蓝鲸教育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选取以下五家:

皖新传媒,该公司强势收购成都七中;凤凰传媒,该公司旗下设立与教育部有深度合作的职教平台“厦门创壹”;立思辰,该公司大举并购教育标的,持有“康邦科技”此类优质教育子公司;中文在线,该公司在数字教育领域稳健推进,设立中文教育产业基金;长江传媒,该公司控股幼教公司“爱立方”。

结合2016年年报,我们对这五家公司的教育业务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跨界做教育的10家公司:不产业联动就得打回原形

首先,从营收的同比增幅来看, 这五家公司可分为两类:20%以下和50%以上。低于20%的三家公司皆为出版传媒类公司,结合公司体量来看,出版巨头在行业中已拥有一定垄断优势。但也导致可被三家公司占领的空间越来越少。受基数所限,三家公司营收增长趋缓。而50%以上的公司——立思辰、中文在线,主要经营互联网业务,从而使其营收增幅相对较高。

其次,从扣非净利润占总营收比来看, 这五家公司2016年该比例没有一家超过15%;甚至中文在线和长江传媒都在5%之下。由此看来,这五家公司如今的业务模式,普遍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尤其是出版传媒公司,南方传媒某大区教材销售经理曾向蓝鲸教育表示,“出版产业毕竟是传统行业的一份子,避免不了成本高、盈利空间有限的情况”。

与此同时,从教育营收占总营收比来看,这五家公司的此项比例皆在15%以上,甚至有两家在50%以上。由此看来教育营收占总营收比超过10%可能是上市公司进军教育行业的一道“门槛”,过了这道坎才有一定几率获得成功。

最后,从这五家公司自身来看。 出版传媒类公司经营教辅业务多年,与教育行业亲和度高,跨界做教育有先天优势。立思辰以信息安全服务商起家,近年来做教育解决方案,转型过程相对平滑;而中文在线则从“互联网+文化”出发,尝试做“互联网+教育”服务商,这种尝试,对企业自身架构震荡也较小。

传统行业做教育, “隔行如隔山”

而另一方面,蓝鲸教育选取五家,进军教育业务大多颇为不顺的上市公司,与上面的五家进行比对:

中泰桥梁, 该公司收购文凯兴波折不断。目前更被慧科集团觊觎,并被其巨资举牌。(详情见《慧科举牌中泰桥梁6大疑团:借壳前奏或教育整合》)

勤上股份 , 豪赌龙文教育惨败,转而试图全力进军教育行业。(详情见《投资机构成“鸽子”,勤上股份在教育赛道已心生退意?》)

松发股份, 该公司收购创显科教、醍醐兄弟失败。

四通股份, 该公司于2017年初,终止与启德教育的重大资产重组。

秀强股份, 该公司收购全人教育,与徐幼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控股江苏童梦。

跨界做教育的10家公司:不产业联动就得打回原形

首先,从营收的同比增幅来看,这五家公司里面有三家营收增幅为负。 意味着这三家公司的业务上升空间已出现萎缩的情况。而剩下两家的营收同比增幅,相比教育公司动辄30%-40%的同比增幅而言,也相对不高。

其次,从扣非净利润占总营收比来看,这五家公司的该项比例也没有一家超过15%,甚至出现两家扣非净利润为大额亏损的情况。 该五家公司(桥梁工程、半导体照明、玻璃和陶瓷)的经营成本,比出版传媒公司更高。因此,这五家公司对业务转型的需求极其迫切。

与此同时,从教育营收占总营收比来看,五家公司的该项比例均在10%以下。甚至其中三家,教育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比例微不足道;除秀强股份外,几乎皆无进军教育领域的“底蕴”。而秀强股份,也是因早期多次购买教育标的并作初步整合,使其拥有数量上的“底蕴”。

最后,从这五家公司自身来看。 其主业跟教育“八竿子打不着”。在进军教育时,五家公司都需面对业务结构的巨幅震荡,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例如中泰桥梁,与教育行业“隔行如隔山”。如今只有秀强股份“杀出一条血路”,传统行业公司转型教育的难度可见一斑。

十字路口,如何选择?

到底经营哪些业务的上市公司适合转型教育?和君的教育业务合伙人,对此有一些独到见解。蓝鲸教育与和君旗下三位业务合伙人交流,了解到他们对此事的看法。

和君咨询业务合伙人潘善杰对蓝鲸教育表示,上市公司转型教育,大多因为“业务遇到天花板,倒逼跨界多元化”;但其并不看好双主业模式。

在他看来,如果上市公司做不到让教育标的在自己旗下,能够更好地发展;那在长期战略中就毫无意义,甚至一两年内就会现出原形。“所有失败的跨界并购都回答不了一个问题:你的公司能够给被并购的业务,带来什么样的增量?”

和君教育培训咨询研究中心业务合伙人、和君校长班负责人靳红磊则认为,上市公司跨界教育,是企业升级与转型的问题。

“一类是主营业务强,进而涉足教育业务的 产业升级 ;另一类是主营业务弱,被迫涉足教育业务的产业转型。” 但据其个人观察,更多上市公司并购教育标的空有概念,实体业绩并无明显增长。

和君幼儿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安征则向蓝鲸教育表示,“上市公司跨界教育,代表着有更多资本愿意介入教育行业,对社会来说这是一件好事”。

他认为原先做软件、出版传媒的公司转型做教育,问题并不大,这类公司自身已拥有一些行业资源。但原先经营房地产、机械制造等业务的公司,转型做教育就存在从不同层面运作的问题。 从公司转型战略、或资本运作层面去操作,结果将完全不同。

有的公司虽然原先经营其他行业,但其发展战略全面转向做教育,那么理论上完全有机会转过去。虽然会存在一定的转型周期,但这种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但有的公司只是从资本层面运作教育业务,把自己当作一个老瓶装新酒的“壳”。 公司的顶层设计是以资本运作为核心,通过倒卖在市场上赚取资金。此时,就会出现经营问题。

因为教育重在产品的持续开发,和运营体系的持续优化。 资本运作要求高时效性,而收购教育资产的运作周期相对较长,与公司初衷不匹配,这会使公司的资本压力增大。教育业务出现问题,是迟早的事。

总结

一位资深教育投资人向蓝鲸教育表示,一些经营软件、出版业务,与教育联系较多的上市公司,其主营业务较强的话,有能力做产业联动。而一些与教育行业关联度很低,主营业务在走下坡路、通过多配制一些教育资产来完成双主业布局的公司, “他们有很大可能,是想把自己变成一个以教育业务为主的壳公司”。

至于跨界做教育的上市公司业务发展情况如何,还需要观察它是从资本层面考虑多一些,还是从公司战略考虑多一些。 “但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我们更欢迎利用资本促进行业发展;而不是把教育业务,当做交易时的一个‘好筹码’”。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亿欧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产业跨界融合产业联动打回原形跨界产业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