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满理想拯救不了社区拼团的“骨感”
电商的下半场,基于社交关系的电商生意愈发红火,在流量红利见顶、获客成本不断飙升的“电商2.0”时代,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社交电商开启了拼团模式下存量市场的二次增长浪潮。 由于线上获客成本不断走高,由线下场景到线上的流量“反哺”成为电商企业实现增长的新方式, 由此,基于社区场景下的拼团模式也斩获一票行业玩家的青睐。
5月8日, 社区拼团 领域头部企业兴盛优选,获腾讯战略投资部产业共赢基金投资,金额暂未透露。无独有偶,7月有报道称阿里此前曾密切接触社区拼团企业十荟团,而十荟团也已接入阿里“采源宝”和“零售通”,此外,双方后续还将有“更深入的战略合作”。一时间,阿里重金投资十荟团的消息甚嚣尘上。
除了腾讯、阿里等行业玩家们对社区拼团颇有兴趣外,京东也紧随其后,开始显露出对以社区拼团业务为核心的“ 社区经济 ”的野心。7月19日,京东宣布与社区生活服务平台“彩生活”达成战略合作,彩生活将与京东物流、京东数科在资本和业务层面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事实上,“社区经济”自去年8月份以来就已成为“资本寒冬”下逆周期的黄金赛道,资本也已嗅到社区增量市场中的商业机遇,以红杉资本中国、高瓴资本、IDG资本等一线投资机构为首的行业玩家们纷纷将触角伸向社区拼团等领域,据相关数据统计,在仅仅半年多的时间里,社区拼团赛道中的资金涌入就已经超过45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社区经济”的火热也为“ 最后一公里 ”的物流配送业务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 作为商品服务价值的重要环节,“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服务直接决定用户体验的质量,在商品日趋同质化的存量竞争中,以优质服务为差异化竞争力成为留存用户、实现公域流量到私域流量转化的关键所在。但对于目前有着诸多“隐痛”的社区配送环节,如何解决优质服务与商业成本上升之间的悖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
隐痛:社区经济的“配送效率”
电商经济的成功在于打破有限陈列空间局限下SKU数量的缺失以及商品价格的“区域性差异”,但在获得无限SKU的同时牺牲掉的是用户购买商品的“即时性”体验。通常情况下,用户发生网购行为后都会希望商家尽快发货以便自己即时收货,而为了满足这样的用户需求,则需要物流企业为用户提供更快、更优质的配送服务。如当日达、次日达等快捷配送服务。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由于对成本等因素的考虑,绝大多数配送服务仍然为标准配送,在配送时效、收货体验等环节的服务质量难以保证,造成客户满意度降低等情况,甚至配送失败的情况也时常发生。一旦配送失败,人力、运输、售后等诸多成本随之飙升,从而造成配送效率的降低以及综合成本的增加。
据北京交通大学的一份调查研究显示,在北京某社区的快件配送中,在确定收货人、自提点以及快递自提柜的情况下,在第一次配送失败后,快递公司的综合成本为427元,而在自提点配送模式下,首次配送失败成本下降仅为4.4%,在快递柜配送模式下,第一次配送失败后配送成本下降幅度达到69%,因而,快递柜自提配送模式下,可有效减少首次配送失败后的物流成本。
由于对配送效率的显著提升作用,国内的快递柜数量也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据国家邮政局的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快递服务业务量累计完成507.1亿件,同比增长26.6%。截至2018年9月底,国内智能快递柜数量有25万组,2020年预计达75万组。
但快递柜的出现并不能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效率痛点,实际上,由于一次配送效率的低下,“最后一公里”的效率之痛仍然存在。对于快递员来说,快递柜的确减少了总配送时间,但随之而来的是“快递柜乱象”带来的管理成本上升。此前据国内多家媒体报道,有些责任心不强的快递员在快递柜放满后将包裹堆砌在快递柜旁,通过提升单位时间内的派件数量来换取收入的增长,由此则会带来新的安全风险成本以及用户流失的成本。
拆解开来看,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实际上是成本制约下的有限运力与“非确定”状态下“签收需求”之间的匹配,在没有预约机制的前提下,这种匹配本身有着相对较大的失败风险。而另一方面,由于包裹数量庞大,在有限成本下不可能通过预约机制来实现总效率的提升。
因而提升首次成功配送的关键是找到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运力与“签收”之间最优线路规划,解决有限成本下的运力分发问题,从根本上提升“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
“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实际上是在效率导向下,用户成本(体验)与配送成本之间的一场“动态均衡”博弈。 一方面,用户成本的下降直接带来配送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在服务价值核心下,物流配送商必须在用户体验以及配送成本之间达到一种效率与体验的均衡,从而获取利润空间。
快递柜对于配送流程的意义在于显著降低了一次配送失败后的成本增加,但随之而来的人员管理以及在“快递柜乱象”之下的用户体验缺失势必会造成二次成本的增加,因而要想彻底解决社区配送的效率之痛,需要更多维度的现实考量。
解药:科技赋能社区配送
2019年上半年,前置仓的布局再度火热起来,苏宁小店、朴朴超市、永辉生活等也相继布局属于自己的前置仓。据悉,永辉生活旗下目前成熟的前置仓日订单达到2000单,而苏宁小店前置仓开业3天累计销售额达18万元。
在前置仓模式下,每个门店都是一个中小型的仓储配送中心,这使得总部中央大仓只需对门店供货。消费者下单后,商品从附近的零售店里发货,而不是从远在郊区的某个仓库发货。
不过,前置仓配送模式的内核终究还是商品价值和服务价值的核心。而有限SKU下的前置仓模式更需要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支撑。
以生鲜电商每日优鲜为例,首先通过前置仓的高密度覆盖实现对社区人群的有效触达,其次通过数字化与大数据分析建立单个前置仓的效率分析模型,从而实现精选SKU下的商品品类覆盖。在配送环节上,由于每日优鲜的产品以生鲜为主,因而在离用户物理距离更近的情况下,可以大幅减少冷链配送的成本。虽然前置仓模式解决了当下国内冷链物流配送的痛点,但在实际的货物运输周转中仍然会出现“断链”的情况。
事实上,前置仓模式对于社区配送的借鉴意义在于科技赋能下的效率提升。
以互联网出行服务公司滴滴为例,在传统出租车模式下,打车需求与运力匹配的过程实际上是在空车司机的“跑动”与乘客的等待中“自行匹配”,而滴滴的改变在于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使用数据分析模型结合运力分布与需求分布的“热力图”实现运力与需求的高效匹配。
因而,在社区配送的场景下,通过数据层面的融合在快递配送与收货人之间搭建一张类似的“配送热力图”,并由数学模型实时计算出快递送货路线的科学规划,从而实现首次配送环节的效率提升,减少二次配送的情况发生。
另外,“最后一公里”的另一核心问题在于人力成本,而由人力解决末端成本问题的考虑是不现实的,人力解决效率问题的结果将直接导致成本的进一步增加,而基于大数据、 人工智能 算法赋能的效率提升才是解决“最后一公里”效率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果能实现末端智能化设备‘揽收’双向服务,那么智能化设备的价值也就更大。”一位业内从业人士表示。
事实上,在社区配送领域,无人化智能设备的进一步应用也有助于进一步降本增效,并增强用户的智能化服务体验。
以亚马逊为例,近年来亚马逊一直在无人机送货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据公开信息显示,去年就提交了54项无人机方面的专利申请。今年亚马逊就带来了最新的无人机——Prime Air。该无人机能够飞行24公里,承载2.26公斤的货物,用户可以在30分钟之内收到自己的货物。
而在国内,无人机送货也同样发展迅速,比如2012年顺丰就已经提出了无人机配送计划:通过“大型有人运输机+支线大型无人机+末端小型无人机”的空运链条,以及京东的智能配送,通过自动驾驶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社区配送的人力成本的下降。
因此, 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通过对人力的解放实现首次送货效率的提升不仅是物流科技化趋势下的技术应用,也是用技术手段解决效率问题以及管理问题的现实案例。
一方面,在运营端,通过物流数字化、智能化实现对快递运力资源与用户需求在时间线和空间分布上的精确匹配;另一方面,在用户端,更加智能化以及个性化的收货体验也将增强配送企业的服务价值,实现商品、服务核心价值对用户的双重触达。
科技革新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各个行业效率的提升,实现用户端服务与商品双重价值的体验式升级,同时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获取新的增长空间。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在当下竞争日趋激烈,生存环境愈发严峻的现实下,由效率驱动的科技物流“革命”不仅是当下生存的需要,也是物流企业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科技创新正触发新一轮物流竞争序幕,新物流比拼的是跨界整合能力和大数据算法等科技能力。在此新形势下,整个行业、企业如何抓住在新一轮物流竞争中抓住新机遇?又如何实现内部产业变革与升级,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
基于这些观察与了解, 亿欧物流将于9月20日在北京举办以“科技赋能 智创未来”为主题的——GIIS 2019第四届物流科技创新峰会。 如今,峰会嘉宾与议程已经公布,报名通道也已开启,感兴趣的朋友,快马加鞭来参会!
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853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