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和中国工业4.0
“互联网+”作为战略能够促进全社会转型升级的,但是“互联网+”需要各种商业及生产模式来落实。在各种连接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的中间介质中,生态算一个,平台算一个,O2O算一个,工业4.0也算一个。但是作为与“ 互联网+ ”媲美的战略,当前唯有工业4.0。在各国促进产业升级的战略中,中国有”互联网+”,德国有 工业4.0 ,以色列的科技创业绝无仅有,美国也在大谈特谈美国制造的复苏。以色列与美国的发展会在其他文章中谈,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工业4.0。
对于“互联网+”与工业4.0,伟哥认为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前者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后者则是为新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至少是比较合理的工业近些年发展的趋势。虽然在德国工业4.0也是战略一样的存在,但是跟中国的“互联网+”相比,在内容以及内涵上要差很多,这大概跟中国的国情有一定的关系。
一方面中国的工业制造领域基本处于初级阶段,想要实现工业4.0需要做的太多;另一方面,“互联网+”是倒逼与促进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政策性内容,中间需要大量的政务介入,这就决定了”互联网+”的复杂性。如果把“互联网+”看作是易经,工业4.O则只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一卦。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互联网+”是方法论,工业4.0则是实现”互联网+”的一个具体操作方式,最终的结果是实现全行业的升级与转型。
再来说说工业4.0
虽然工业4.0被人们挂在嘴边,对于其内容大概很少有人能说的清,更多的人士因为“互联网+”才接触到同业4.0。德国工业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简称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工业4.0的表象是数据化与智慧化,其核心内容还是当前全互联网企业都在强调的连接。
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其意义在于,在工业4.0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这使得企业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国内在工业4.0的进展方面,2014年2月9日,德国工业4.0研究机构、中国相关院所以及德两国企业组成的青岛中德“工业4.0”推动联盟,在青岛成立了第十一个国家级经济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成为中国首个“工业4.0”联盟。在同年11月4日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展出了中国首套工业4.0流水线。
为什么工业4.0会诞生在德国
为什么德国会首先提出工业4.0?这与德国的精工作业有关系,在蒸汽时代,欧洲成为世界生产制造业的核心,将生产成本大量降低,德国也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待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的军工制品需求让德国的生产制造实现了快速飞跃,设计、研发与生产高速上涨,至大战技术后基本完成第二次技术沉淀,至此德国也进入了工业3.0时代。
后来德国以汽车工业最为发达,在互联网之前,汽车产业是代表最高科技含量的行业,到现在也不落后,德国一直掌握着高科技含量的生产制造技术。德国与日本的车间设备是世界各国引进最多的,不但有制造产品的能力,还有设计与研发设备及生产线的能力。工业4.0的内容以智能化基础,智能化也是物联网的一部分,德国没有把工业靠拢向互联网,而是把物联网元素融进工业4.0,其实也算另一种形式的“互联网+”。
工业自动化是工业4.0的启动基础
工业4.0是大数据革命、云计算、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下,对企业进行智能化、工业化相结合的改进升级,是中国企业更好的提升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德“工业4.0”联盟成立后,青岛西海岸新区将投入1亿元人民币对区域内部分企业进行试点,未来将逐步实现企业“工业4.0”升级。
工业自动化是德国得以启动工业4.0的重要前提之一,主要是在机械制造和电气工程领域。目前在德国和国际制造业中广泛采用的“嵌入式系统”,正是将机械或电气部件完全嵌入到受控器件内部,是一种特定应用设计的专用计算机系统。数据显示,这种“嵌入式系统”每年获得的市场效益高达200亿欧元,而这个数字到2020年将提升至400亿欧元。
事实上,中国的大部分生产制造企业都都不具备这个基础。伟哥有个朋友所在的一家建材企业,于90年代初自德国引进了非常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但是限于工作员工的操作素质以及当时要急于上线,最后将所有的全自动设备改成了半自动设备,目前还在使用。显然,这样的生产车间要搭载工业4.0实现转型升级是不太现实的。
工业4.0在中国
大概是受益于“工业4.0”联盟以及自身的探求,海尔在今年3月实现了工厂互联,有一部分生产车间已经由过去的B2C生产模式转为C2B的模式。用户在购买的时候可以随意选择零部件,选购清单直接进入生产车间,由电脑控制的生产线直接按照清单进行组装。用户选购商品就如下指令,交易完成就以为指令输送,从接到指令开始就进行组装,消费者购买的过程就是一种人机交互的过程,交互的结果是生产出了用户选择的产品,这正是工业4.0的内容。
海尔的这种生产模式将“企业造空调”转变为“用户造空调”,承接了互联网时代用户个性化需求和订单而进行的创新颠覆。用户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选择空调的颜色、款式、性能、结构等,定制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空调。以往我们说的C2B模式是营销方面的,互联工厂真正实现了用户“所见即所得”的模式。海尔空调智能互联工厂让用户全流程参与到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等过程,用户不仅是产品的“消费者”,也是产品的“创造者”。
在互联工厂中,海尔上了“装配智能机器人群”项目,这是一个空调外机前装智能机器人社区:可以空调外机前装部分5套机器人的协同装配,并结合信息化RFID身份证实现产品-机器人、机器人-机器人之间智能自交互、自换行和柔性生产,使得在质量方面可以达到压机螺母紧固扭矩100%精准,可以产品的噪音。由此可见,智能生产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人机互动,同时也能提高产品的质量。
伟哥不知道海尔在智能物流方面的进展如何,不过从海尔现在的互联工厂来看,海尔的日日顺也正是向智能物流这个方向发展的,以后将会与只智能生产形成完美对接,整个海尔都将是工业4.0生产作业方式。
工业4.0在中国的另一个方向
与海尔互联工厂不太一样的是,富士康正在向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领域做探究,并且已经有了初步的进展。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也是未来制造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最终要实现的是全生产设备的机器人化,这可能要结合更多的技术,甚至要将3D打印技术也融入其中。当前的生产车间机器人主要是一些智能手臂类的设备,这些机器人可以做一些高精密的电子线路装配工作、不太复杂的可以替代人工的工作以及高危重污染的工作等。
富士康从2007年就开始研发自己的工业机器人,现在每年可制造1万个Foxbot。富士康2家制造Foxbot的工厂中共有1600名工人,这些机器人可以完成10多种不同的生产任务。其实,受技术因素的影响,国内众多机器人商家都是采购了各种部件的组装商家而不是全产业链的生产商家。
富士康目前自己研发的机器人都用于富士康自己的生产制造,未来可以为其他生产制造企业提供定制生产服务。目前,商业自动化市场被日本Fanuc和美国ABB Robotics这样的巨头所垄断。总部位于曼哈顿的专利顾问公司Envision IP数据显示,在将机器人用于生产和装配线的专利方面,富士康只能排在Applied Materials、IBM以及Honda Motor之后。
虽然机器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是为生产周期短的智能手机等硬件配备全自动生产线不符合成本效益。也就意味着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工人的灵活性依然十分关键。另一个层面上,富士康没有产销一体化的流程,没有供应链的反向设计,还是主要以生产制造为主,未来可能也是以销售的合作为主,这很难实现真正工业4.0。不过,富士康在自动化设备的生产方面已经与很大的进展,在新一轮工业互联网的浪潮中,富士康的设备定制机生产能力将进入红利期。
从中国与德国结成“工业4.0”联盟开始,中国就与工业4.0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接下来了“互联网+”战略推进中,工业4.0将会改变很多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同时,工业4.0带动的产业升级也将为中国“一路一带”战略的进一步落实提供了更多的保证。
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小,工业4.0只是一个开始。中国“互联网+”的最终结果,将会是+全球。
本文作者王吉伟,亿欧网专栏作者;微信公号:jiwei1122,微信个号:mcjave,新浪微博@王吉伟-;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网”;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