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的优势与野心
BAT的任何一家平台,都有其颇具规模的流量、用户优势,认清自己的优势,不被自己虚妄的野心蒙蔽双眼,似乎是过去几年,百度、阿里、腾讯各自成功与失败的故事。
回溯中国网络支付的历史,上半场大部分时间是 支付宝 的发展历史。
支付宝刚上线时,定位还只是淘宝电商的交易担保工具。不过,自其正式从淘宝网独立出来后,便开始以惊人的速度野蛮生长。从2009年正式超越PayPal成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平台,到如今坐拥2.7亿活跃用户和500亿美元的估值,支付宝已经发展为线上线下交易的金融支付工具。
但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移动端支付习惯的变化之快,令支付宝猝不及防。尤其是后起之秀 微信支付 的崛起,让支付宝危机感倍增。
微信支付上线之后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成长最快的支付工具。在“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的《2016年互联网趋势报告》称,2016年,有31%的微信用户通过微信购物,较2015年上升了16%。此外,用户使用微信支付的月度交易次数超过50次,是支付宝的5倍。
虽然晚了支付宝近十年才上线,但微信支付凭借自身社交场景的优势,抓住“红包”这个爆发点实现了飞跃。
腾讯通过这个社交行为让大众习惯了微信支付。支付宝也终于缓过神来,意识到只有构建支付场景才能保证自己成为持续使用的高频工具,增强用户的黏性。在这种意识的驱动下,支付宝四面出击,社交、理财、O2O,每一个领域都想啃下来。但战线拉得过长,心有余而力不足,反而使自己的主营业务被场景构建所拖累。
就拿一直被人诟病的社交这事来说,即使支付宝不断强调自己做的不是社交,是基于关系链的场景金融,但受众并不能理解这背后的逻辑。
在大家看来,就是一款金融支付产品在执着地推出社交功能。支付宝相继推出到位、照片红包、生活圈等功能,其实都是用来解决活跃度的具体场景。重点是希望培养用户习惯,做到能让用户高频使用支付宝,并在其中发现更多服务内容从而产生新的交易行为,而不仅是在使用支付功能时才会想到打开支付宝。然而从结果看,这些功能都不尽人意,可以说是失败的尝试。
既然社交走不通,那就试着拓展O2O业务。在支付场景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就是线下生活服务支付,如外卖、超市、打车等。投资饿了么、扶持口碑,支付宝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占据更多的支付场景。只是经过多年的疯狂烧钱后,O2O的市场已大不如从前,更何况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美团点评。支付宝想要称霸这个市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阿里以支付业务为支点发展起来的理财服务,在前段时间也遭遇了危机。蚂蚁金服旗下的定期理财平台招财宝侨兴项目被曝出逾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事实上,这也不是蚂蚁金服招财宝项目第一次逾期。逾期风波使阿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坚守的最后一块阵地岌岌可危。
解决低频的痛点,一直是支付宝团队在反复摸索,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支付宝迫切地希望实现从工具属性往平台属性的转变,不断扩充使用场景,提高用户活跃度。只可惜截止目前还是四处发力而又打不到点上。
创新当然是要做的,只是在找到合适的发力点之前,还不如多将精力放在自己的主营业务上。
要知道,在金融服务上,余额宝已有3亿用户,花呗在“双11”一天的支付笔数更是过亿;在保险和个人信用领域,蚂蚁金服的保险和芝麻信用也都在各自领域占据着绝对的市场份额。有着这些核心优势,支付宝实在没有必要舍本逐末,将触角伸得那么远。不断升级理财、信贷、保险等服务,使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才是支付宝应该去思考和不断尝试的。
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xilepan;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