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丨DayDayUp获千万级Pre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独家丨DayDayUp获千万级Pre

3月15日消息, DayDayUp 创始人 薄益群 向亿欧独家透露,公司已完成千万元级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微投基金、英威诺、Kika Tech、点亮基金以及中科创达以及Yuneec昊翔无人机董事长江文彦等机构及个人。据薄益群表示,本次融资的主要资金将用于在线平台的搭建以及少量线下空间的扩张等方面。

一次偶然参观,成了他创办DayDayUp的原始动力

DayDayUp成立于2015年5月,为北京飞牛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平台,其创始成员来自 长城会 的管理团队。创始人薄益群在日前的专访中告诉亿欧,他当初创办DayDayUp的动力源于一趟纽约之旅。

2014年11月,薄益群偶然参观了WeWork位于纽约的空间总部,初步了解了企业的发展模式。一个月之后,WeWork公布了获得3.55亿美元A轮融资的消息,估值也开始飙升。当时的薄益群还在全球创新者平台——长城会任总裁一职,正因长城会较低的举办频次难以改善企业之间的“弱连接”关系而烦恼。

一开始,他惊讶于WeWork获得的巨额融资,当时WeWork及共享经济的概念还没有火起来。 而在国内,很少企业在打造类似于WeWork的“线上社区+线下空间”的办公模式。随后,他开始意识到这种新的模式将办公空间提升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发展维度,它有助于企业之间的“弱连接”转向“强连接”关系,而这种“连接”或许会为办公带来更多样的可能性。

因此,基于团队的 国际化 和互联网化的基因,薄益群在2015年创办了DayDayUp,并于同年10月获得了200万美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MFund魔量资本、长城会、盛景网联、九合创投、钱袋宝、有米科技、刘江峰等。

漫长而艰辛的试错路:他想实现空间的规模化扩张,却发现并不具备核心的地产优势

在创办早期,DayDayUp旨在以办公空间为基础搭建一个中外创新连接的平台,希望能仿照WeWork及优客工场等企业,通过较低的拿地成本与装修成本、较长的装修账期等方式来实现空间的规模化复制。

薄益群一开始的想法是借鉴WeWork的模式,再融入具有本土化性质的中国特色,也就是主要以 空间网点、面积大小、工位数、出租率和地段 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DayDayUp的第一个空间于2015年9月在三里屯试营业,其特色是营造一个国际化的工作环境以及商务平台。到了2016年初,他打算将三里屯店的模式进行快速复制,但在扩张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拿不到较低的物业承租价格、装修成本过高等等。

薄益群在专访中告诉亿欧,团队曾仿照优客工场的方式费了很大的力气试图说服物业持有方,希望能够通过股权置换场地或一定的免租期等方式,以较低的价格租到场地,谈了4个月仍没谈成。而在这段时间里,薄益群还奔走在寻求融资的路上,因为办公空间要扩张必须拥有一定资金的支持。

但是在融资方面,DayDayUp也因为团队并不具备传统房地产行业的资源与能力而受到不少投资人的质疑。也正是这个时候,薄益群才真正地意识到,以空间和规模化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并不是DayDayUp的优势所在,而他创业的初衷也并不是想打造出升级版的商业地产。

经过一年半的探索,DayDayUp正式从 联合办公 转型为中外创新连接的服务平台

在2016年,薄益群再度踏上了商业模式的探索之路。这次,他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将DayDayUp的发展方向想清楚。在这次专访中,薄益群首次透露了转型后的企业定位,即打造连接中外创新的服务平台,从原来的重空间属性(一味做大规模)转变成重创新服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持国际化的特色,二是连接 科技创新 。

在他看来,科技创新在当前备受关注,这也是DayDayUp对此重点关注的原因。与前几年相比,这个词在国际化市场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首先,随着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关注科技创新的人群在进一步地增多;

其次, 更多的创业公司开始生产面向全球市场的商品,传统企业寻求外部创新驱动力的需求正在加大,投资人也已经放眼全球去寻找更优质的投资项目,或是把这些项目引进本国的创业土壤当中。 这说明,全球化的观念已经逐渐普及到更多的企业及个人层面;

第三,西方主流市场看待中国的态度也已经发生了改变。 在他们的眼中,中国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大市场,而且还是一个巨大的创新中心。以上三点意味着在趋于全球化的科技创新市场上,大公司与小企业的连接需求将越来越旺盛,而这恰恰正是DayDayUp转型后的业务着力点。

服务于创业公司、投资人和大企业,DayDayUp想借“中国出海”来讲故事

对于新的商业模式,薄益群想得很清楚:“ 我接下来的方向是要将DayDayUp做成一个平台,它要聚集创业公司、投资人、大企业三类用户群体,通过获取企业方的连接需求来提供相对应的产品服务,这是一个收费型项目。 ”同时,他还希望用会员制的方式建立起一个大的网络,让企业之间产生更多的协同作用。

薄益群告诉亿欧,为国际化公司服务的念头最早产生于一些国内企业的“出海计划”。DayDayUp曾凭借本身的国际化资源,帮助一些拟出海公司到当地(比如印度等地)进行调研和考察,并计划在当地进行空间扩张,以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

后来他发现,与其在企业出海的高频城市建立分部,不如选择去当地创业环境氛围浓厚的国家和地区开设场地,原因是科技创新氛围浓厚的城市能够与庞大的中国市场产生更多的连接。此外,资本方也更关注创业热度高的地区。

比如,以色列的科技创新氛围非常浓厚,在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市场上,大家对以色列的关注度非常高。目前,DayDayUp也与以色列政府达成了一些合作。据悉,DayDayUp正计划在以色列设立一个新的办公场地,并将在2017年分别在上海和深圳开设新的场地,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国际化及本土化资源的对接服务。尽管公司暂未实现总体盈利,但是凭借当前新的商业模式,DayDayUp已不需要进行过多的空间扩张来实现盈利的目的。

也就是说,在未来,DayDayUp主要的盈利将不是来自空间,而是更多地来自资源对接过程中产生的收费项目,这一点也正是本次Pre-A轮的投资方们所看好的。不过, 薄益群表示,转型后的DayDayUp仍然会将线下空间作为品牌传播的重点渠道,它仍然是公司业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另一方面,DayDayUp会将线上社区作为接下来需要运营的重点项目,通过网络化的连接,将拥有创新技术和需要创新驱动力的企业连接起来,从而搭建起一个大型的商业平台。

在当前的联合办公市场上,整体已实现盈利、并且已具备成熟商业模式的企业尚未出现。不过,不少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回归商业本质的重要性,并且正走在探索商业模式的道路上。 薄益群提出的新的商业模式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应对措施,即DayDayUp要利用本身的国际化资源优势去实现中外企业之间的连接,并借此来产生规模化效应,以此达到盈利的目的。

在亿欧看来,这种模式确实有发展前景,但是前提是平台能够连接到的资源和企业数量需足够多,而凭借团队目前28人的总人数(其中包括4名技术人员、2名设计师)还很难实现创始人的“宏伟”愿景。未来,这种依托平台品牌以及资源连接产生的协同作用究竟会有多大?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国际化为导向的商业模式是否能够持续下去?让时间告诉我们答案。

本文作者周慧婷,亿欧专栏作者;微信:zhouhuiting1225(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注:文章中所涉投融资额度来源于企业或相关机构或公开资料,亿欧已经尽量核实,不对融资额度做品牌背书;欢迎各方监督核实,如融资额度不实,欢迎向亿欧举报。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亿欧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daydayup联合办公daydayuppredix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