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开挖掘机,新蓝领职业教育还有哪些机会?
【编者按】职业教育在国家层面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但“上热下不热”“官热民不热”“校热企不热”是职业教育面临的普遍难题,如何解决决定着职业教育能否真正得到发展。
传统蓝领职业教育中的学科涵盖烹饪、焊接技术、工程机械、电气设备与汽车的检测与维修等。在“新蓝领”职业教育的框架下,目前整个职教体系将被工业界用人体系倒逼,出现诸多创新点。
本文转自凯力说,经亿欧编辑,供业内人士参考。
说到蓝领职业教育,很多人马上想到的可能是挖掘机专业户蓝翔技校。然而,每年培训三万多人次的蓝翔只是中国庞大职业教育体系的冰山一角。
广义上的职业教育包括中专、职高、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也包括应用型的民办高校。 根据2017年教育部统计,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592万人,民办高校在校生628万人,共计2,220万人,与在校生规模2,125万人的通识型普通本专科旗鼓相当,还略有超越。尽管国家多次发文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鼓励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新型职教体系建设的进程依然较为缓慢,资本市场的反应也比较冷静。
学生基础薄、学习动力不足,师资教研力量弱,资本投入高但扩张性差,企业有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但缺乏持续性的机制和约束,都是传统职业教育进行现代化改革中的重重障碍。
传统蓝领职业教育中的学科涵盖烹饪、焊接技术、工程机械、电气设备与汽车的检测与维修等。这些课程通常仍以较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方式为主,同时由于专业的设置门槛不高,采用的创新信息化手段较少,各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难以有明显的差异化,且边际成本难以规模化。 而在“新蓝领”职业教育的框架下,整个职教体系将被工业界用人体系倒逼,出现诸多创新点。这个“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学科
《中国制造2025》里提到的十大领域将是我国职业教育重要的发展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电力装备和新材料等人才缺口过百万的专业是重中之重。
这些新学科的教学门槛将显著高于传统的蓝领职业教育,对课程体系设置、教师团队、教学设备和实训机会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单一的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或企业难以承担,因此有较强教学力量和资金储备的大型职业教育集团会占领竞争高地。
2. 新的辐射学生群体
传统定义下的职业教育主要影响高职、中职和技工院校毕业生,“新蓝领“教育也将影响部分大专及本科生。
以工业机器人相关职位为例,行业的人才需求在中职、高职和本专科的比例基本在3:4:3,中职和高职毕业生主要从事机器人的操作及调试维修;本专科毕业生具有更强的理论基础,可往集成设计工程师方向培养,而这部分高级课程的开发也依赖哈工大、北航等首批开设机器人专业的高校。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职教体系也将辐射大批本专科学生,原本割裂开来的高校中的理论教育和职业院校的中实操部分需要深度融合。
3. 新的校企合作方式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是老生常谈,但事实操作起来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
原因一: 学校和企业是两个拥有完全不同的利益诉求的主体,学校的主要目标是长期、稳定地获取生源并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工作满意度,而企业的主要目标满足当下的用工需求。
我国某职业教育大省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一年后的平均离职率却达到43%,部分学校离职率甚至超过60%,学生发现自己在学校所学内容和实际工作需要有明显出入,进入企业后只能从最基础做起,或者是刚毕业的薪水还不错,但发展空间很小,便纷纷离职,导致企业考虑明年是否和院校继续合作时有了很大顾虑。
原因二: 政府鼓励校企合作,但并没有说明校企合作产生的成本应当由谁承担。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浅层合作方式仅仅是增强了学生供给匹配的效率,真正的专业改造需要双方在教学设备、实训基地、师资和课程设置多方面的深度合作,而学校拿不出这笔钱,企业不愿意又出钱又出力,反而是为培训机构留出了空间。
目前,大部分打着“专业共建”牌子的培训机构在免费或者低价的情况下为职业院校和部分高校输出教材、设备和师资培训,目的就是为了在学期末,每个职业院校可以送出几十上百个学生到机构来上短期培训班,最终这几千元的费用还是要让已经交过一遍学费的学生出,而大部分学生家庭并不容易负担得起。事实上,职业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约为同级普通教育的2.5倍, 但长期以来,面向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只够学校的日常运营,如想显著改善办学质量和效率,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就尤为重要。
将院校和企业的利益绑定共同经营,用合同明确约束双方的职责和义务对于深度产教融合的推进是必不可少的。最终形成的职业教育集团形式上可能与高等教育集团相似,但参股主体将更为多元,各个学校之间的教学协同效应会更明显,理想形态下,企业的继续教育需求也可以借用院校的师资和实操基地完成,较目前港股上市的高等院校集团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4. 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
和经历着游戏化、双师课堂、自适应教学等各种革新模式的K12市场相比,主流的职业院校仅仅处于互联网教育的早期,即一定程度上开始使用线上慕课平台和仿真软件,但绝大部分的互动教学和实操依然线下完成,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的数据留存和反馈机制聊胜于无,课程迭代缓慢。
实际上,职教体系中的优秀师资稀缺程度甚至高于普通教育。一个符合现代职教标准的老师不但应当具有良好的本科或硕士教育,也应当具备多年所教授领域的企业工作经验,而没有能力招到这样的老师的院校应当更加依赖信息化教学手段,完善教学体系。
因此从资本的角度上讲,以下三类机会我们认为尤其值得关注:
1. 具有“新学科”教学能力的培训机构:达内、火星时代等培训学校作为职教体系出来的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的衔接点,切实解决了学生技能水平不足、就业困难的痛点,也成为了这个市场中最先成熟起来的一批机构,同理,在智能制造领域也会有这样大体量的职教培训机构出现。
2.面向职业院校和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教育科技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双师课堂、仿真软件、虚拟实验室等,核心在于真正融合在课堂的关键环节中,并非为了科技化而科技化。
3. 职业院校的股改机会:一个优秀的职业学校应当具备顶层动态课程的设计能力,即培养出的学生并非输送给几所公司所用,从单一技能的培训逐渐向跨企业、跨技能的具有行业普适性的教育发展。
相关推荐阅读:
职业教育如何健康发展?关键在于破解“三热三不热”难题
迎来新窗口期,在线职业教育企业如何预防漩涡陷阱
互联网新职业教育成又一蓝海,却为何难产生头部公司?
近几年,教育行业可谓热闹非凡,一大批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快速地诞生、成长、跑马圈地。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教育行业正面临和展开着一场“升级”。
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新技术不断出现,教育行业面临技术升级;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教育行业面临理念升级;从减负令到相应的政策法规,教育行业面临政策升级;从争抢一二线城市到下沉三四线城市,教育行业面临市场升级……未来教育还将有哪些可能?
11月2日,由亿欧公司主办的教育产业创新峰会,将在上海举办,注重围绕教育产业的技术升级、理念升级两大方面,邀请行业人士一起探讨未来教育。
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