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营收90亿,利润17亿医疗器械巨头迈瑞的投资逻辑
如果问你, 医疗器械 领域有哪些标的最值得关注?
如果你对这个领域稍有一些了解,我估计回答的应该是:乐普医疗、鱼跃医疗、新华医疗等几个名字。
可是,有这么一家公司,如果它能上市,这几个公司,直接被比成渣渣。
也许你会满脸怀疑和不屑:优塾君,太夸张了吧,数遍A股3400多家上市公司,以及医疗器械行业几十家公司,还有标的能比年营收高达34亿、年利润6亿的乐普医疗,以及年营收26亿、年利润5亿的鱼跃医疗更好吗?
不信?给你几个简单数据,分晓立现:
2014年-2016年,营业收入78.36亿、80.13亿、90.32亿,扣非归母净利润13.30亿、13.40亿、17.81亿,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17.41亿、20.24亿、30.40亿,综合毛利率63.42%、62.22%、64.62%。
这家公司,名叫 迈瑞医疗 ,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全球器械百强排名第43位。
年营收90亿,年利润17亿、年现金流30亿——请问,你心目中的所谓乐普、鱼跃之流,还能比吗?更别提鱼跃了,它身上还背着一个重大瑕疵:其董事长吴光明涉嫌内幕交易,正在被证监会调查。
如果未来迈瑞能上市,前面几个公司将直接被甩在身后。未来A股一定能多出一家市值千亿的巨头。
可是,一切的一切,在这个消息之下,似乎都要破灭了:
在证监会官网上,IPO审核情况公示中,迈瑞医疗已于2018年2月13日终止审查。据时代周报报道,迈瑞系主动撤回IPO申请,具体原因不明。公司接受采访称,不会放弃上市计划。
消息一出,医疗圈、投行圈各种讨论,各种分析原因,抓住财务报表、商誉占比各种分析。
要说明的一点是,本报告不是专门分析原因的。我们认为分析原因意义并不大。更重要的是,弄懂医疗器械产业的格局,产业链上最核心的竞争力在哪,以及和国际巨头之间的差距,并且预判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医疗器械领域看似专业,但其实和13亿中国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可以说,在整个医疗行业,任何一个医院、任何一个科室,都离不开这个领域。
你要做检查,会用到血液分析仪;你要做胸透扫描,需要用到X射线影像设备。
妈妈们怀孕期做产检,要用到彩超扫描仪;生宝宝时,手术台上要用到麻醉机、心跳监护仪……
和我们之前分析过的创新药、仿制药、医疗美容业一样,医疗器械这个行业,也孕育了无数巨头,好公司一抓一大把,比如碧迪(BD)、强生(JNJ)、罗氏(RHHBY)、美敦力(MDT)、雅培(ABT)、波士顿科学(BSX)、史塞克(QADI)、3M等。
其中,按照人民币折算,强生市值2.2万亿、美敦力6840亿、雅培6668亿、碧迪3678亿,而中国,上千亿的器械公司,一个也没有。
医疗器械,和 医药 制造业一样,都有着很高的牌照、技术、资金壁垒,研发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市场空间大、发展不成熟。
国内与国外的差距,来两组数据,简单感受一下:
市值方面,A股市值最高的是乐普医疗,市值497亿,而强生为2.2万亿、美敦力6840亿、雅培6668亿;
营收规模方面,乐普医疗营收规模是34亿,而强生是4987亿,美敦力是2047亿,雅培是1446亿……
这个差距,就是小米和步枪的差距。在全国范围内,能几乎和国际巨头站在同一阵线PK的,只有:迈瑞医疗。
早在2006年,它就曾登陆纽交所上市,但因市值被低估,2016年美股退市,2017年A股IPO排队。
今天,我们就透过这家公司,来深入思考一下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逻辑,以及重点公司的财务特征。
1、最早是医疗器械代理商向上游布局,成为医疗器械龙头
迈瑞医疗,成立于1991年,李西延和徐航为共同控制人,合计持股64.62%。截至目前,它已在33个国家设立了42家子公司,覆盖国内11万家医疗结构和90%以上的三甲医院。
迈瑞医疗,在2015年名列全球医疗器械百强榜的第43位,是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生厂商。注意,这个排名,是全球数据。从0起步的后起之秀,经过27年,挤进全球医疗器械巨头行列,这中间,有太多波澜。
迈瑞的故事,很有意思,几乎是一部医药版的《中国合伙人》。
1987年,徐航,自清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毕业,加入了医疗器械行业的“黄埔军校”安科,任技术骨干,负责数字B超研发;
1990年,安科人事变动频繁,有衰退迹象,徐航和办公室主任李西廷合计出来单干。
1991年,徐航与李西延、陈明和等人一起创办了迈瑞医疗。
注意,在中国医疗器械发展史上,有一个重要的名字:安科。
1986年成立的安科、1991年成立的东软医疗、1997年成立的万东医疗,被并称医疗器械“老三家”。 据《创业家》的数据,深圳安科,在这个行业内,可以说是“黄埔军校”般的存在。深圳有数百家生产型医疗器械企业,其中,将近一半都与安科有各种渊源。
这些人,被合称为“安科系”。
本案所研究的迈瑞医疗,就是“安科系”创业者之一。
由于医疗器械行业的资金壁垒高,创业之初,迈瑞选择的切入点是:先从医疗器械的代理商干起,也就是说,从销售这个赛道开始。
创立第二年,迈瑞通过代理业务赚到了100万,这是他们的第一桶金。然后,这笔钱,他们做了一个大胆决定:大举投资,干研发!
注意,这是迈瑞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从代理变成了自主研发,鼓捣出了自己的自营产品——国内第一款单参数的血氧饱和度监护仪。
不过,转型并不是你想转,想转就能转。1995-1998年,代理业务年营收达1000万,自主研发业务并不乐观。
谁知,这一次重大转型,引发团队动荡。
1998年,徐航想继续投钱搞自主研发,但其他人觉得研发投入看不到出路,于是,公司内部创始人观点不一,对此产生分歧。
此后,创始团队中三人离开,创立了雷杜股份。巧合的是,雷杜股份今年也排队IPO,于2018年1月10日被否,被否原因很奇葩:原实控人失联,审计机构联系不上。
团队动荡之后,留守团队继续大笔投入研发,今天的俗话,也就是“烧钱”。
1996年,医疗影像设备,中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数字黑白超、台式彩超和便携式彩超。
1998年,体外诊断设备,中国第一台准全自动三分群血液细胞分析仪。
2011年,中国第一台具有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细胞检测功能的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BC-6800……
2001年,又是一个重要节点,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开始和国际巨头抢生意。2006年,迈瑞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第一只美股上市的公司。
美股上市后,迈瑞依靠资本手段,完成第三次重大进化。几年时间,进行了12次并购,比如,其中最重要的两次并购:
2008年,并购美国Datascope的生命信息业务;
2013年,并购美国ZONARE医疗的超声诊断业务,补充医学影像类板块,产品线向中高端进行延伸;
此后,迈瑞医疗在美股的市值达到223亿,不过,市盈率仅为18倍。
然而,与同期在国内上市的医疗器械公司相比,国内的平均市盈率为58倍,远远高于它在美国的市盈率。于是,这成了它的第四次战略大转折:私有化,从美国退市回到A股。
这次转折,也就促成了本报告后面的故事。
2、医疗器械行业财务关注重点之一,预收款项、预付款项
本案,迈瑞医疗占据的是心脏、体外诊断、医学影像三大器械业务。其业务主要包括:
①生命信息与支持板块——心脏检测仪、麻醉机;
②体外诊断板块——血液细胞分析仪、生化分析仪;
③医学影像板块——台式彩超;
2014年-2016年,其营业收入78.36亿、80.13亿、90.32亿,扣非归母净利润13.30亿、13.40亿、17.81亿,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17.41亿、20.24亿、30.40亿,综合毛利率63.42%、62.22%、64.62%。
其中,50%收入来自国内市场。生命信息与支持,营收占比39.48%;其次是体外诊断类(占比32.07%),医学影像类(占比26.09%)。
业绩、体量、现金流,申报期内都呈上升趋势,各期现金流都高于净利润,盈利质量很好。
从产业链上看,迈瑞医疗所在的医疗器械赛道,上游是电子、机械、软件、光学和化学制品行业,这类原材料可获得性高,所以器械厂商对上游相对强势。
它的客户,主要为医疗机构、体验中心等,较为分散。且针对不同地区的客户采用不同类的销售模式。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以经销为主;对美国采用直销,对欧洲采用经销+直销。
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之下,迈瑞医疗的行业话语权如何,来看两组数据:
对上游原材料,看预付款项——2014年-2016年,迈瑞医疗的原材料预付款分别为3649.73万、3338.99万、2779.74万,占原材料采购额的1.70%、1.47%、1.09%,三年复合增速为-19.89%。
给上游的预付款越来越少,则意味着对上游供应商的话语权越来越强。
对下游经销商,看预收款项——2014年-2016年,迈瑞医疗的预收款分别为1.92亿、3.58亿、8.73亿,占营收比例为2.45%、4.47%、9.67%,三年复合增速为98.61%。
在经销模式下,对下游的预收款越来越多,意味着对下游医疗机构和经销商强势,下游需要提前给钱,才能拿到货。
通过这两组数据,能看出,上下游产业链上,它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
3、医疗器械行业财务关注重点之二:分辨医疗器械产品地位
看存货周转率+预收账款
同时,由于医疗器械的独特生意模式,财务报表上的“存货”这一项,也要重点留意。很多时候,存货周转越快,代表供应链效率越高,下游需求越旺盛。
不过,2014年-2016年,迈瑞医疗的存货周转率为3.25、3.15、3.14,逐年小幅下降。乍一看,存货周转率的下降,难道是产品销路不好,卖不出去?
其实,并不一定。之前我们分析过,存货周转率下降,有两种情况:
①产品销路不畅;
②产品紧俏,在囤货;
那么,结合迈瑞的行业地位,将存货周转率和预收账款的变化,来搭建一个四象限模型:
注意,虽然存货周转率在下降,但预收账款占收入的比例在逐年上升,并且增速高达98.61%。也就是说,它处于上图的第二象限,即成熟期,下游需求高,产品紧俏,可以先收钱,再发货。
对品牌强势的一方来说,发货快慢、周转率小幅波动,都属于正常范畴。
4、医疗器械不变的主题,研发力度强弱,直接决定核心竞争力
其实,研究完以上数据,只能部分反映企业话语权,但并不能代表这个行业的核心实力。就像判断一个人,衣着只能判断一部分,核心实力如何,还得看其他方面。
医疗器械,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这个赛道的公司要想壮大发展,必然要在核心护城河上深挖。器械领域的核心护城河是什么?
答案就两个字:研发。
这,也就是当年,徐航铁了心要搞研发的原因。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看当年,这个被其他合伙人剧烈质疑的决策,其实是对公司核心护城河的重大判断,是它此后发展壮大的最根本要素。
2014年-2016年,迈瑞医疗的研发费用为9.44亿、9.88亿、9.89亿,占比营收为12.05%、12.33%、10.96%。
这个研发费用的投入强度,是啥概念?其实,这已经赶上、甚至超越很多国际巨头:2016年,强生的研发投入强度为11.67%,美敦力8%,雅培6%,史塞克6%……
医疗器械这个赛道,和创新药、仿制药领域有类似的基因,研发是永恒的护城河。这个行业内的公司,必须拼命搞研发。谁研发能力强,专利申请快,产品先打开市场,谁就牛逼。
作为投资者,对研发费用的研究,除了费用占比,还必须关注一个点: 研发费用资本化。
在2016年,迈瑞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
2016年以前,迈瑞的研发投入,全部费用化。
但2016年后,迈瑞的研发投入,部分进行了资本化处理。2016年,开发支出9678.48万,资本化比例为8.9%。
究其原因,迈瑞称,是引入了PLM系统导致。这个系统,主要是为了提高研发效率,自动化处理信息,精确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对比同业可比上市公司,研发费用资本化比例的会计处理,各不相同:
鱼跃医疗(资本化比例0%)、尚荣医疗(资本化比例0%);
安图生物(1.75%)、迈克生物(资本化比例15%)、乐普医疗(资本化比例29.54%)。
研发费用资本化,此处是医药企业的一大风险点。 尽管迈瑞医疗的说法是,PLM系统是用来提高研发效率的,现阶段虽然资本化的金额对利润的影响不大,但是,后续你仍要密切关注资本化的变动趋势。比如,是否比例升高过快(比如反面案例海正药业),或者有无利润调节嫌疑,等等。
5、研发周期长,怎么办?靠并购加固、加速产品壁垒
说到研发,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重点:并购和商誉。
一提到这两个词,估计你脑子里已经被各种研究报告洗脑,形成刻板印象:优塾君,商誉可是重大雷区啊。只要一家公司账上趴着商誉,一定有重大减值风险,这样的标的一定不要碰!
可是,我们还是那句话,反向思维。
并购和商誉,并没有好坏之分,重点在于,你怎么用。
在医疗器械领域,由于专业壁垒过高、研发周期过长,使得一般公司很难跨领域布局。 这个领域的发展路径,一面要靠内生性增长,需要依靠大笔研发投入;一面,还必须抓住时机,通过并购,快速覆盖多个赛道。否 则,将错失黄金机会。
为什么?超高的研发技术要求、超长的研发周期,以及超长的产品生命周期,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所有新的业务,都是一味苦逼呵呵的搞研发,那等你研发出来,竞争对手早已垄断了细分市场。
所以,我们可以下一个大胆的判断: 医疗器械行业,谁做并购做得好,谁才能更强、更大。医疗行业的其他很多赛道,也是同理。
并购,以往被很多人称为“资本运作”手段,但在优塾投研团队眼中,对于某些特殊赛道,并购也是业务发展的重要部分。为什么这么说,来看国际巨头就明白了。
2017年,医疗器械企业10大并购案,交易总值达到735亿美元。其中,雅培以250亿美元收购圣犹达,将其心血管医疗技术并入囊中。
(图片来自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
再回到本案,来看看迈瑞医疗的几次重大并购案例。
2012年——
收购德骼拜尔,覆盖创伤、脊柱、关节、骨生物材料,进军骨科赛道;
收购普利生仪器,开展血栓止血业务,巩固体外诊断赛道;
收购上海医光仪器,进入内窥镜业务赛道;
2013年——
收购ZONARE医疗,布局高端影像技术,产品线升级,并由此拓展美国市场;
2014年——
收购上海长岛,从事血栓止血检测试剂,进一步增强在体外诊断赛道的竞争力;
而并购的好坏,主要体现在商誉上。2014-2016年,迈瑞医疗的商誉分别为13.09亿元、13.14亿元、13.89亿元。
6、医疗器械行业细分赛道,哪些是好生意?
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并且,和医疗消费密切相关,有刚性市场需求。
据合纵智达企业管理咨询的数据, 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容量为4500亿,每年以20%的速度在增长。这个江湖上,活跃着15000多家医疗器械企业,以及数万家医疗器械代理商。
在44大类医疗器械产品中,形成了各大区域性门派。比如,浙江桐庐,国内腔镜的集散地;湖北孝感,全国病理设备生产制造集中地;湖北武汉,拥有医疗激光设备市场的半壁河山……
此外,江苏常州,全国最大的骨科生产基地;江苏扬州头桥镇,中国一次性医用耗材之乡;河南长垣县丁栾镇,中国卫生材料的主要集散地。
在器械这个赛道上,大概有15个细分子领域。
接下来,我们通过市场规模、器械依赖性、应用场景等指标,来筛选一下,哪些是细分赛道上的好生意。
体外诊断——主要是对人体血液和分泌物进行检查,获取临床信息,使用频次高,比如应用在体检、慢性病管理、重疾检测等场景。市场规模最大(14%),医生对仪器、试剂的检测结果依赖度高。
体外诊断代表的医疗器械有:血液细胞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代表公司有:罗氏、雅培、新华医疗。
心血管——心脏病发病人群逐年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市场规模很大(12%),发病时的致死率很高,医生对仪器的依赖性很强,比如心脏起搏器。同时,应用场景很广,比如心脏监护仪,手术室必备。
心脏代表的医疗器械有:心脏起搏器、支架、监护仪
代表公司有:雅培、美敦力、强生、迈瑞医疗、乐普医疗。
骨科——9%市场规模中等,患者多来自意外事故,用于术后复健,医生需要仪器进行辅助治疗,对仪器的依赖性高。
骨科代表的医疗器械有:关节器械、脊柱器械、创伤器械。
代表公司有:强生、史赛克、威高、普华和顺。
医疗影像——8.5%市场规模,应用场景广泛,例如胸透、CT、彩超,医生诊断对影像结果的依赖度高。
影像诊断代表的医疗器械有:核共振成像、超声成像。
代表公司有:RadNet、泰和诚医疗、迈瑞医疗、光宇集团。
眼科——7%市场规模,近视、青光眼等患者基数增速快,行业增速很快,并且,医生对仪器的依赖性很高。
眼科代表的医疗器械有:角膜地形图仪、视网膜荧光眼底造影机,视网膜冷冻仪。
代表公司有:爱尔康、强生、欧普康视。
再来看一下,全球医疗器械公司前三十强排名:
图片来源:健康界,Calvin
综上来看,体外诊断、心血管是医疗器械领域最值得关注的赛道。
体外诊断领域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广泛、对仪器依赖度高,无论哪个科室、无论哪个病种,诊断都是“咽喉”环节。
而心血管病器械领域,由于发病率高、致死率高,使用频次高,很多心血管病需要终生服药、终生佩戴器械,在患者治疗中对器械、药品也有重度依赖,所以,这个细分领域产生了不少大公司,比如信立泰(心血管仿制药)、乐普医疗(心血管器械)等。
其次眼科、骨科、影像诊断类器械市场,成长性也较高。
接下来,我们从体外诊断、心脏、骨科、影像诊断这几大赛道,粗略筛选4家体量较大的上市公司做对比:
上述5家公司中:
强生:涉及体外诊断、心脏、骨科等医疗器械生产;
美敦力:涉及心脏医疗器械生产;
雅培:涉及体外诊断、心脏类医疗器械;
史塞克:世界最大骨科产品生产商,拥有整套骨科系列产品;
迈瑞:涉及心脏、体外诊断等医疗器械生产
话语权方面,表现最好的是美敦力、迈瑞、雅培,应收占比逐年降低;
研发费用方面,投入最高的是强生,其次是本案研究对象,迈瑞;
销售费用方面,美敦力的品牌效益最好,销售费用的边际效益最高;
强生由于在器械之外,还有创新药、保健品领域都是巨头,故放入综合医药巨头领域考虑。
综合考虑营收体量、市值指标,而在器械这个产业赛道,美国的碧迪(BD)、美敦力(MDT),以及国内的迈瑞医疗,值得长期跟踪研究。尽管迈瑞还未上市,但从现在起,就应该密切留意未来可能发生的借壳、IPO动作。
关于碧迪,多说几句:
碧迪成立于1897年,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研发、销售公司之一,以其医疗手术系统、糖尿病护理产品和诊断系统而闻名。很巧合,碧迪的并购,干的也如火如荼。2017年,碧迪以240亿美元完成对另一器械巨头巴德的全球收购。
不知未来,中国医疗器械领域,会否出现百亿美元级的产业并购,无论如何,我们期待这一天。
碧迪的画风,大家感受下:
5、迈瑞医疗IPO终止,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分析完行业和赛道,我们接下来看一下风险。2018年2月23日,证监会官网上披露,迈瑞医疗的最新状态是:终止审查。
业内普遍的说法是,认为涉嫌捆绑上市、商誉和无形资产比例过高(超过20%),等等。
可是,优塾投研团队讨论认为,商誉+无形资产比例过高,并非撤材料的最大原因。背后的更大可能性,是对私有化IPO过会可能性的判断。
自新任发审委上任以来,在IPO领域,私有化回归、VIE、红筹架构、控股股东设在国际避税区几种情况,过会概率极低,很多大体量、背景厚的企业被否决,比如稳健医疗、联德精密、三达膜、龙旗科技等都不幸被否。
而唯一私有化回归进入资本市场成功的案例,是360。
这个直接影响过会的重大要素,才是考量依据。商誉和无形资产比例过高,仅仅是影响决策的因素之一,但应该不是最重大的影响。
此外,2月23日,证监会上市部发布了《关于IPO被否企业作为标的资产参与上市公司重组交易的相关问题与解答》中提到,企业IPO被否决后,至少须运行三年才可筹划重组上市。
以上因素综合考虑下来,先撤回材料,寻求借壳上市,一旦借壳不成再根据政策口径考虑IPO,是合理的选择。
至于很多人认为的“无形资产和商誉总和,占净资产比重高于20%”,也有道理。不过,我们认为,监管层在审核时,对于商誉不应该一棒子打死,需要更多考虑行业发展,以及商业模式,并购是否是其必须的手段。
同理,投资机构选择标的时,在这个前提下考量商誉减值风险,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回到本案,迈瑞医疗的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重,分别为18.2%、13.6%、12.22%。
但是,由于美股上市后,迈瑞进行了多次并购,导致账面上的商誉,高达13.89亿。因此,假如将商誉考虑在内,其广义上的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重,超过20%,分别为25.8%、33.7%、48.4%。
对于20%的比例,投行业务资讯、并购汪等投行界同仁都做了详细分析,我们列出信息,供大家参考:
法规方面——根据2016年修订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的规定:最近一期末无形资产(扣除土地使用权、水面养殖权和采矿权等后)占净资产的比例不高于20%。
既往案例方面——以之前被质疑“捆绑上市”而否决的悉地设计为例,监管层在反馈意见中提问:
“发行人申报材料,存在对报告期内财务报表进行调整的情况,2017年对报告期内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后,2016年末商誉和无形资产(扣除土地使用权)占净资产的比例由调整前的22.24%调整为19.46%。并要求发行人回答,财务报表的上述调整是否是为了符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最后,补充一个声明,本研究报告所涉案例,仅做学术交流,均不构成任何建议,韭菜们,市场有风险,风险需注意。千万不要一把梭。
此外,报告中所涉会计处理案例,均合情、合理、合法、合规,我们默认经过审计机构审计的所有财务数据真实可信。
另,版权所有,严禁拷贝、翻版、复制、摘编,违者必究。
6、除了这个案例,你还需要学习中国资本市场进程中典型的财务魔术
案例已经看完,但我们的研究还在继续。
作为IPO领域独立投研机构,优塾投研团队认为,公司研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行业研判能力,是每位金融人都需要终生研究的技艺。无论你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只有掌握这几大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安身立命。
我们站在投资机构角度,像医生一样,解剖IPO、并购的每项细节,将要点系统梳理,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
由SHMBA创投联盟主办的 2018-SHMBA“跨越A轮”创业大赛启动仪式 将于2018年3月22日举行,邀请到卫哲、章苏阳、董占斌、方宇锋等20位投资嘉宾出席,并举办创投酒会。大赛将围绕“新消费、新金融、智能科技、医疗科技”四大板块展开,优胜项目将有丰厚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