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金融企业,应该学会不再依赖流量奶嘴了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成熟的金融企业,应该学会不再依赖流量奶嘴了

银行难,做 跨界银行 更难,做成功的跨界银行难上加难。

出于不同监管和市场环境的差异,各国 银行机构圈 的新面孔往往面临不同的难度模式:在美国,由于联邦法律严格控制非金融机构开展银行业务的权限,像早年的沃尔玛、近几年的谷歌、Facebook往往在起跑线上就只能驻足不前;而英国、欧盟,以及近几年的中国及其他亚太地区尽管一定程度上放开了非金融机构经营银行的自由度,但跨界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本身也不是一件简单和容易的事。

8月5日,有传言称滴滴计划拿下一块银行牌照,并在天津发起设立民营银行——东岸银行。随后滴滴官方澄清表示“消息并不准确”,对于发起设立民营银行一事“尚无明确推进计划”。2019年,舆论和公众已经不再惊讶于“它也能办银行?”这一类疑问,取而代之的是“它也要办银行?”的好奇构成了这类新闻的主要流量来源。自2015年首批获得牌照的民营银行开业经营以来, “流量整合供需,供需创造价值” 的互联网血统跨界银行典型经营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同样也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非金融企业携流量在银行业的门口跃跃欲试,如滴滴已经手握保险、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等多张金融牌照,即便其于今年二月开始大刀阔斧地对非主业进行了“关停并转”的处理,但很多人仍然相信,滴滴不会放弃在银行业的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据滴滴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滴滴订单总量达到74.3亿,平台乘客规模超过5.5亿,日均订单量接近三千万。不 过人们对某一类垂直市场领头羊跨界从事银行业务经营的期待和看好,不仅出于对其自带流量和市场份额本身的自信,更多是引发了有关先发优势、赢家通吃的联想。 对标其他领域类似生态位上的企业可以发现,国内大多数互联网新巨头都已经或有明确计划入局银行市场,如苏宁、美团(点评)、小米分别在江苏苏宁银行、吉林亿联银行、四川新网银行中间接或直接持有30%、28.5%和29.5%的股权,其中苏宁集团更是江苏苏宁银行的主要发起者。并且可以这么说, 在“流量+金融”模式业务上,滴滴不算一个晚到的探索者,它身后更多的非金融企业还正在积蓄力量翘首期盼

和此前费尽心思取得一张支付牌照然后就可以躺着数钱的跨界第三方支付企业(当然,备付金存管要求已经终结了这种几近畸形的经营方式)不同的是,跨界银行玩家取得银行牌照只是获得了一块敲门砖,怎样真正玩转 “流量-供需-价值” 的经营之道,才是这些跨界银行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尽管国内互联网民营银行普遍资历尚浅,经营模式等还有待时间与市场的考验,不过国外一些形态上更接近“商业活化石”的非金融企业在跨界经营银行业务上的经验同样值得众多后来者参考。

在近十年全球范围内 金融科技 兴起之前,零售商超行业一直是最热衷于涉足银行业务的跨界急先锋。英国零售业三巨头Mark & Spencer(玛莎百货)、Tesco、Sainsbury很早便敏锐地捕捉到了零售商超业务与零售金融业务的天然纽带,通过参股等形式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设立商业银行。Mark & Spencer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便设立玛莎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并于二十世纪最后一年同时拥有了个人信用贷款与个人储蓄存款两条业务线,然后在2004年与汇丰控股成立合资银行共同开展业务;Sainsbury在1997年与皇家苏格兰银行各出资50%成立了英国首家超市银行——Sainsbury Bank;Tesco于2008年收购之前合作伙伴苏格兰皇家银行持有的合办金融机构中的50%股权,全资拥有了Tesco Bank。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底Tesco Bank拥有550万零售银行和保险客户,存款规模为93亿英镑,贷款规模115亿英镑,其中住房按揭贷款超过30亿英镑,税前利润超过2亿英镑,净息差3.9%,不良率1.3%。同期Sainsbury Bank拥有190万活跃用户,2018年净利润6900万英镑,于当年获得住房按揭贷款业务资格并发放2.75亿英镑按揭贷款。

而日本的便利店行业三巨头7-ELEVEn、Family Mart(全家)和Lawson(罗森)则于去年实现了银行业的跨界会师,其中 7-ELEVEn早在2001年便取得了银行牌照并成立柒银行(SEVEN BANK),主要业务包括零售存取款和跨境汇款,以及证券外汇交易、网购尾款支付、生活缴费支付等机构间结算服务 。查询该银行官网得知,截至目前柒银行已在日本各地的7-11便利店、伊藤洋华堂商场、部分机场火车站和写字楼中布设了23346台ATM机。据该行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4月到6月之间柒银行实现净利润11.1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速已达到10.1%,报告期末(2019年6月30日)存款规模为8122.0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92.25亿元)。单看利润规模与增速同中国部分城商行、农商行相仿,但其息差收入规模仅为88.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亿元),仅占总营收规模(6月底为3689.5亿日元)的2.4%,其综合营收能力可见一斑。

显而易见, 这些商超血统的银行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母公司客户规模庞大,并且紧贴原有经营场景开展支付、ATM、消费贷款等业务 ,正如之后国内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基于支付渠道向各类银行业务条线渗透。

而与这些线下零售老牌霸主与线上零售巨头相比,滴滴这一类 互联网公司 尽管流量可能不落下风,但与其主营业务直接相关的现金流规模还是略逊一筹,因此不能直接借用主营场景迅速铺开金融业务,这个差异直接体现在滴滴最初涉足金融时确实更为注重车险与车企供应链金融这一类业务上。但近期也有消息人士透露,滴滴于2018年4月推出的面向个人用户的现金贷产品“滴水贷”累计已撮合放款超百亿,结合小米金融2018年累计放贷规模或超500亿元的传言,或许证明了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朴素事实:如果流量达到了足够规模,光是向资金端引流就能产生可观的中间收益。

但也有业内人士为这一类“大力出奇迹”一样的流量狂欢泼冷水,比如 从目前公布的各家民营银行财报来看,主攻个人消费信贷的银行要比聚焦B端小微企业贷的银行营收更多,利润也更多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流量互联网平台跨界进军银行业的确有机会借助这个风口迅速发展。但如果只注重发展消费信贷,各类跨界银行的“银行”属性某种程度则被过度浪费,与消费金融公司无异,“与传统银行差异化经营”的初衷也被改变。的确,如果一味地靠流量基数导流带来生意,又和直接张贴在共享单车车身上的贷款小广告有什么区别?并且也有行业人士为“流量-金融”商业模式下的过度粗放式经营敲响了警钟,新网银行COO刘波在2019年数字普惠金融国际高峰论坛上表示:“当前流量越来越贵,而能做预售性产品的只有腾讯和蚂蚁,因为他们掌握全流程的数据。”因此可以说跨界银行真正成熟的标志就是不再盲目追求流量,而是真正运用数据助力技术落地。

银行牌照比网络小贷牌照更难取得,含金量更高,背书能力更强 ,任何一个希望拿下银行牌照实现跨界经营的非金融机构一定也都想以此拓宽盈利渠道,实现多元化经营。进一步讲,成功的跨界银行总是类似的,而这种类似最准确的表达是:它们都做到了成功地用流量整合供需,再用供需创造价值。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随意打赏

互联网金融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