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共享充电宝这个风口上,有多少“猪”会摔死?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站在共享充电宝这个风口上,有多少“猪”会摔死?

如何拯救一个快要倒闭的自行车厂?把库存的自行车加上智能锁,刷上一个亮眼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都可以,实在不行就都刷上,往大街上一放,就是共享单车。

很快,明明眼看着要倒闭的自行车厂,就扭转成了创业独角兽,融资、路演、市值几十亿,单位必须是美元……

以此类推,如何拯救一个快要倒闭的雨伞厂、篮球厂、服装厂……

有了“共享”这道救命符,厂房的库存都变成了经济, 共享经济 。

花样翻新 的中国互联网创新

中国企业的创新潮都是按年算,每年一个关键词:O2O、P2P、互联网+、VR、共享经济……

如果说,“互联网+”还需要产业基础的门槛,“共享+”的门槛正好低到所有创业者都可以一试的地步。

共享汽车做不了,还有共享雨伞、共享篮球。还不行?至少也能在小区里共享电钻、办公区里共享文具。只要有一张二维码和一个App,似乎所有产品都能被“共享”。

用互联网技术释放闲置资源的共享模式,正在演化为用互联网技术做硬件租赁。一开始大家瞄向的还是产能剩余,但哪来那么多产能剩余?没有剩余,制造剩余也要共享。

在这一轮被推上风口的,是 共享充电 宝。火热的势头不亚于共享单车,但二者本质其实都是硬件租赁。不仅没有释放闲置的充电宝资源,相反,为了完成比对手更密集的布局,这个行业还得进行一场硬件采购的军备大赛。

2013年,袁炳松在浏览淘宝双十一数据的时候发现,24小时内,淘宝共卖出了200万份充电宝。2014年8月,他创办了来电科技,理由是,他认为手机充电是硬需求。2017年4月,来电科技获得2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袁炳松可能忘了,充电宝有个学名叫做移动电源,用户购买充电宝不仅是为了充电,更是为了随时随地都能充电。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他们愿意付出近百元的成本拥有一块移动电源,而不是添置一套更便宜,也更方便携带的充电头和充电线。

硬件租赁的形式会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而不断升级,公共充电站可以升级为共享充电宝,但本质并没有变。

十年前的光碟租赁生意,到今天也可以摇身一变成共享光碟,扫码——注册——付款——借出,除了产品,其他流程和共享充电宝一模一样,却依然挡不住视频网站的无情碾压。

当然,共享充电宝还有一个优势:财大气粗。这点共享光碟可比不了。今年3月以来,共享充电宝行业相继宣布获得亿元级别的融资,街电获陈欧3亿元投资,Hi电近亿元A轮融资,小电拿到3.5亿元业内最高融资。截至目前,整个行业约融资金额近12亿元。

细细看来,这是一个孔乙己式的故事:

共享充电宝每次一到酒吧,其他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共享充电宝,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要二十万台充电宝,加一百万用户。”便排出几亿元融资。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被人撕了!”共享充电宝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在朋友圈被王思聪怼了。”共享充电宝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创业成功就是一件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最后没成,能算失败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不要因为你的情绪不用共享充电宝”,什么“做不成可以做公益”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共享+”不过是一场低门槛的狂欢,用户、创业者、资本都可以免费进场,不过有的人只想赚一把就走,有的人却把舞池中的幻影当真了。

共享服务真能提高用户的效率吗?

ofo从北大校园起家的时候,收集了2000辆大学生个人的自行车进行共享。开始扩张后,几百万辆小黄车却都是采购而来。

没必要纠结ofo到底是在做共享单车还是分时租赁,小黄车的车轮不会因为“共享”或“租赁”而停下。能否提高商业效率,才是小黄车继续前行的关键,对共享充电宝而言同样如此。

共享充电宝能提高这个行业的效率么?

国内目前存量的充电宝就有20多亿台,14亿手机用户1人1台还有多。但这个行业似乎觉得还不够,小电科技筹备了每天10万台桌面充电器的产能,来电科技也筹备了一月大柜机3000台,小柜机5万台,桌面机30万~50万台的产能。

对比被我们认为数量巨大的共享单车,上海市有10多个共享单车品牌,一共也才投放约28万辆单车。即便按照这个城市的最大容量投下60万辆单车,在居住人口约为2420万人的上海,渗透率也不过2.5%。

拥有2000万人口的上海,一定会发生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也一定会发生手机临时断电的窘境。

对一个有大量充电需求的用户而言,充电宝私有的成本如此低,便携性也这么高,为什么要冒着可能充不到电的风险,在包里去掉一块几百克的充电宝?如果只是临时性的偶发需求,足以支撑起这么大的市场么?

我们不确定共享单车是否太少了,但我们知道共享充电宝一定太多了。

按照之前的产能速度来算,只需要一年时间,小电科技就能布下4000万台桌面充电器,来电科技也能布下几十万台充电柜设备、近600万台桌面充电器,整个行业投向市场的充电宝很快就能突破一亿台。

共享充电宝这么多,用户都不够用了。

要让这一亿台充电设备用起来,得有一亿手机用户每天到商场、咖啡厅、KTV、餐厅去充电,而且请他们一定要根据商家的布点,“有计划”、“有调配”地前往,不然又会发生充电宝数量与用户不匹配的局面。

为了占据更多用户可能使用充电宝的场景,挤出竞争对手,布局速度还会加快,来电科技的目标已经从百城万点升级为了百城百万点。他们忘了,让现有的商品增加流通率,提高复用率,降低单次使用成本,才是共享经济本来的意义。

共享充电宝模式不仅没有提高产品的使用率,反而不断创造着更多闲置资源,铺下的点越多,产品使用率也越低。

按照这个行业的融资速度和产能规模,迟早够给全国14亿手机用户每人发一台充电宝了。想想看,一台24小时陪伴在用户身边的充电宝,是否比平均每天只被用户使用0.8次的充电宝,更具备线下流量价值和广告价值。

24小时和用户在一起,位置、入口、展示……这背后的商业想象空间该多大,可惜都被共享给“耽误”了。

在全民免费充电宝或Wi-Fi充电实现之前,更现实的是把充电宝租赁整合成一项盈利服务,提供给尽可能多的门店。用空间的广袤来应对偶发需求,用人工与数据来实现资源的优化匹配。

资本力量大于用户?

“共享单车否值得投资?”这一问题曾经在机构里引起了相当激烈的讨论。然而,随着红杉、腾讯等资本机构的进入,“是否值得投资”这一问题,迅速被高歌猛进的融资规模地甩在了身后。

共享充电宝似乎也在重复这一步骤。从“看不懂”、“太重资产了”到创始人手机被投资机构打爆,仅仅只用了一年时间。

我们看到,资本的力量越来越重,用户的角色越来越轻,市场规模、财务模型、渠道垄断才是资本和CEO们最关心的数据。

但我们相信,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模式升级,并不需要那些花里胡哨的噱头和新的概念,我们需要的是回到经营的本质,问自己三个问题:

你真的在解决真实的客户问题吗?

用技术和平台构建差异化你走到了哪一步?

你的盈利模式靠谱吗?

关于共享充电宝,只需要回到第一个问题:是在解决真实的客户问题,还是试图解决自己模式创新的问题?

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

随意打赏

王思聪怒批共享充电宝共享经济 下一个风口下一个共享的风口雷军 风口上的猪共享充电宝风口站在风口上的猪共享经济的风口小电共享充电宝共享充电宝公司共享单车 风口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