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少年|灵犀微光COO方雪阳:年轻化的创业团队如何走向成熟?
曾经少年,三十而立!有想法,有创新,有冲劲!更有自己的创业经验以及管理理念。5月4日-7日,亿欧公司开展主题为“曾经少年,三十而立”五四青年节专题报道,与大家一同分享创业领导者的“生活”。
1966年,增强现实之父萨瑟兰(Ivan Sutherland)开发出了第一套增强现实系统,是人类实现的第一个 AR 设备。而这套显示设备过于笨重,不得不将其放置在用户头顶的天花板。正因这套设备过于笨重的外表,限制了它在普通消费群体中的发展。
2012年,谷歌推出了其首款AR智能眼镜Google Glass。虽然这款设备也存在着佩戴不舒适的问题,但谷歌这款AR眼镜激发了大众对增强现实的兴趣。与此同时,AR产业也逐渐发展。
不过,AR产业发展步伐并没有符合大众预期。为什么AR眼镜的发展步伐缓慢?很重要的原因是,光学元件的技术成熟度限制了近眼显示AR的发展。 为了打破 光学器件 对AR眼镜发展的限制,一个充满朝气的创业团队——灵犀微光便成立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
从第一台AR眼镜到Google Glass,AR眼镜的外形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但是,AR眼镜仍未受到普通大众的认可。以Google Glass为例,它的光学方案因显示视角小,而一直被人诟病。随着AR行业不断火热,AR眼镜的光学方案也日益多样化。
目前,光学方案大致可以分为离轴、棱镜、自由曲面和波导这几类。然而,这几类光学解决方案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AR眼镜想要追求更大的视场角,那么,AR眼镜的光学镜片便不得不增厚,AR眼镜的体积也变得更大。
不过,AR眼镜的视场角与体积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光波导 方案便是最佳解决方案。近几年,科技巨头纷纷在光波导领域进行技术研发,国内外也崛起了一批初创公司,如硅谷波导初创企业DigiLens、美国AR公司Magic Leap和国内灵犀微光。
2014年,刚刚毕业的郑昱,因自己想做点“有趣的事”,便拉着北京大学的同学王耀彰一同创办了灵犀微光。
“当时我还在一家法国私募股权机构,发现了灵犀微光这家公司,并非常看好它的未来前景。”现任灵犀微光COO的方雪阳告诉亿欧科创。于是,方雪阳于2015年便加入了灵犀微光。
在AR行业,技术发展瞬息万变,而年轻人对新鲜事物接受速度快,而且理解能力强。因此,年轻人在AR领域创业的优势较为突出。而灵犀微光的团队大多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方雪阳说道:“正是因为年轻人这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让我们熬过了创业最艰苦的阶段。”
虽然灵犀微光在技术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是不免会受到诸多质疑。光波导方案能让AR眼镜做到小体积和大视角同时兼备,但光波导生产却有诸多难关需要突破。
光波导技术之所以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它具有高穿透、轻薄的特点。但是,光波导技术能做到这两点并不简单。光波导技术的流程是:在光机完成成像过程后,“波导”将光耦合进自己的玻璃基底中,通过“全反射”原理将光传输到眼睛前方再释放出来。
不过,光波导技术仍存在三个难点:耦入部分体积难以缩小、光波导固有明暗条纹的问题、光波导采用全新工艺量产难度大。
正因这三个技术难题,外界对灵犀微光的质疑声并未停止。“在灵犀微光内部,无论是创始团队还是研发人员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有信心,而且整个团队都散发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方雪阳分享道。
年轻与传统的碰撞
在质疑声中,灵犀微光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方向,并有了自己的成果。
2017年,灵犀微光研发出光波导方案AW60,采用LCOS 像源,可以做到36°视场角,1.7mm 镜片厚度。AW60的突破在于较大程度地缩小了耦入模块体积,比Lumus的产品耦入模块在体积上缩小一半。
2018年,灵犀微光在AW60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其推出的AW61解决了明暗条纹的问题,而且在对比度和光能利用率上有明显的提升。
经过四年的努力,灵犀微光攻克了两大技术难题:“耦入部分体积难以缩小”和“光波导固有明暗条纹”。不过,外界仍对灵犀微光充满质疑声,而且主要集中在:光波导无法量产这一问题上。
在AR领域有两类光波导:一类是衍射光波导(全息光波导),以微软和Waveoptics为主;另一类是阵列光波导,以Lumus和灵犀微光为代表。由于全息光波导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只有微软实现了量产。
与此同时,2001年成立的以色列AR眼镜光学方案厂商Lumus曾对外宣称:其光波导方案仍无法量产。一时之间,光波导方案难以实现量产成为行业共识。
对于量产这一问题,方雪阳解释道:“由于大部分的 光学制造厂 商都是传统工艺,而光波导是一项新技术,传统零部件的供应并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所以,我们从工艺研发开始做,在一些关键工艺点实现了突破。”
在工艺研发过程中,灵犀微光势必需要克服很多问题。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10月22日,灵犀微光的首个AR生产基地落地无锡。目前,灵犀微光已经实现AW60稳定量产。
灵犀微光无锡生产基地正式投运,意味着AR行业正式进入了量产化竞争,也预示着灵犀微光逐渐走向成熟。“如今,我们开设了制造部门,这一转变也要求公司在业务和管理方式上做相应调整。”方雪阳分享道。
作为公司的联合创始人,“90后”的方雪阳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让自己的成长速度与公司成长保持一致。“当灵犀微光进入到制造行业以后,我也在不断学习这个行业的优秀经验,并将之应用于实践。”方雪阳告诉亿欧科创。
随着灵犀微光的成长,灵犀微光也逐渐融入“传统”元素。无论是制造行业的管理方法还是年长的管理者和销售人员,而“年轻”与“传统”的碰撞会让这家年轻化的团队更加成熟。
本文来源于亿欧,原创文章,作者:张继文。转载或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