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说:现在还不能说医药行业回暖
【编者按】对于药企的竞争力,未来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药企生存空间越来越大,而众多做不起研发单纯靠带金销售的中小药企,日子则会越来越难过。现在的 医药 行业看似是块“肥肉”,但许多 投资 人认为只是“表面繁华”。
本文发于《每日经济新闻》,作者金喆;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庞大的需求和尚未满足的医疗现状,让医药行业成为巨头们虎视眈眈的一块“肥肉”。作为全球第二大市场,2013~2017年间中国药品消费市场规模的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9.4%,IHS Markit制药分析师还预计,中国的药品需求将超过美国。
但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多位投资人眼里,200多家上市药企在2018年上半年飘红的业绩,只是医药行业的“表面繁华”。 9月27日,松禾资本医健基金合伙人杨瑾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对上市公司来说,一边是逐年上涨的成本和研发投入,另一边则是药价下调后的微薄利润。“现在还没有到说行业回暖的时候,大企业强者恒强,中小企业日子比较难过。”
行业还未回暖 强者恒强
9月初开始,医药行业里便弥漫着若有若无的紧张气氛。9月11日,在上海市医药集中招标采购事务管理所进行了一场关于国家药品带量集采(试点)方案解读及座谈,11个城市33个药品参加试点采购。本轮组织全国范围内的药品 集中采购 试点是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以来的首轮大动作。
“上半年数据不足以体现医药行业的真实情况,但有个趋势是大吃小的并购会加强,药监政策将进一步降低药价。” 杨瑾指出,药监政策和医保政策进一步收紧,将对药企的收入和利润带来影响。但现实情况是,医药企业的成本在逐年增长。
融昱资本合伙人张颢腾也认为,中国药企将在药监政策及医保控费等现实环境下进一步洗牌,将从现在的四千家缩减到几百家。
兴业证券医药团队首席分析师徐佳熹此前曾坦言,“现在不一样了,其团队集中研究的上市医药公司也就100多家,剩下的都不关注了。”
从数据来看,2018年上半年,行业整体增速和上市公司业绩表现都在说明调整升级之中的医药行业正在回暖。但剖开来看,强者恒强的趋势在医药上市企业身上将更加明显。行业从标准到理念整体走向规范化,使得“门槛高了,理念也变了”。 面对调整之后、甚至推倒重来的新标准,上市公司需要重新跨越,而跨越的完成离不开支出的提高。
从政策层面看,药企还需进一步降低药价。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则表示,降价是近年来医改工作绕不开的话题,各地政府也将降价率作为考核指标,但事实上在招标端大幅杀价有可能带来两种结果,一是药品断供,二是供应的药品质量不过关。即便是现在要求药企做一致性评价,若中标价过低届时可能会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
对于药企来说,创新是动力,也需要足够的资金与时间作为支撑。 杨瑾对记者直言:“行业基本情况是一二期临床资金投入要大几千万。药企在保持现有业务的同时还需要在研管线,就必须持续投入。如果靠销售传统管线的自有资金很难养活在研项目,进而就会影响到下一轮药物研发的资金投入。”
回归理性投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注意到,今年以来,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变成常态,A股“喝酒吃药”行情难以延续,多家企业股价破净。此外,还有些IPO公司的上市发行价明显低于此前投资机构的入股价,甚至一些次新股的市价一度跌破投资机构入场价。
“以前靠股权投资赚快钱的模式已经不奏效了。”张颢腾称,今年不少机构的资金不再像以前那么充裕,项目的估值可能也会随之下降,大可等估值调整后再出手。
杨瑾认为,过去五年 创新药 在资本哄抢下引发估值泡沫,到现在对这个领域的追捧已经有失理性了。自从港交所允许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后,生物医药企业的Pre-IPO投资又掀热潮。但香港是成熟的金融市场,投资者相对更理性和专业。
对于药企的竞争力,张颢腾则指出,未来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药企生存空间越来越大,而众多做不起研发单纯靠带金销售的中小药企,日子则会越来越难过。 “未来医药企业比拼的重中之重就是产品力,谁能提供临床需求刚性的产品谁就能赢得未来。但中国医药的基础研究与欧美比起来还是有一定差距,目前来看直接拿到新上市药品在中国上市的‘授权’是很多药企的捷径。”
“健康中国2030”的政策定调,直接推动了万亿级市场的不断扩张。而“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也为大健康产业指明了方向。科学生活、健康管理、健康消费等一系列细分赛道上,不断涌现出创新者的身影。新风口之下,如何把握机会进而弯道超车?大健康投资又该怎么找到好项目?
2018年11月30日,北京国贸大酒店, 2018亿欧创新者年会【大健康创新者论坛】 特开免费报名: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