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瀚文:人类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机器人时代?
当前人工智能/机器人快速发展,带来“人类”新的二律背反:
从消费角度而言,人的地位在机器的烘托和帮助下不断攀升,人类的尊严和价值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尊崇,人类群体享受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富足”。
在市场端,机器让客户深层、细微、个性化的的需求,都能被商业主体更敏锐地捕捉;在生产端,机器让采集、捕捞、狩猎、耕种、制造、服务、创新的门槛不断降低。
一方面,越来越先进的生产和流通方式,让人类生存需要的各类物质资料不断丰富;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爆炸和各类模拟场景,让人类的精神生活不再匮乏;更关键的是,以假乱真的聊天程序和性爱 机器人 的出现和发展,更似乎要改变生物诞生以来两性模式。
从生产角度而言,人类现有的越来越多的工作正在被机器人取代,人类的尊严和价值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践踏,人类似乎也正将感受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无用和无助。
企业追逐利润的天然基因让资本家选择更低成本的 人工智能 成为理所应当,机器人与人类的界线似乎变得模糊起来,在可见的时间内,当前工种越来越多的消失已成既定的事实。
虽然工业社会刚到来时很多人也曾呼喊着人类无用论,但当前自动驾驶、无人商店、无人生产流水线、机器药师、机器记者、自动翻译等技术不断地带来新的进展,让当前依靠脑力劳动享有尊严的很多人似乎有些“走投无路”。
究竟人工智能/机器人会不会成为“人”?取代“人”?
我认为,人工智能虽然能够模拟出人的动作、人的表情、人的声音,甚至能够精确地展示出人的情感,但这些都不能表明人工智能能够成为人。
机器人永远不会成为“人”的核心,原因只有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没有人的“结构”,而结构决定着意识和本质属性。
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认为,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怎样。
人类群体之所以脱离了血腥残暴的野蛮社会,之所以形成为现在发达的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类发现了“人拥有相同的感觉、相同的感情”-------“共情”。“共情”是孔子说的“仁”,是墨子说的“兼爱”,是佛说的“慈悲”,也被称为同理心、同情心、同感,等等。
之所以人类能够产生相同的感受,是因为人类拥有相同的结构。
看到一个人失去了腿、脚,我们会产生同情心,因为他与正常人类的身体结构产生了不同。看到一个人智力极端落后,我们会产生同情心,因为他的大脑发育不完全或脑结构受到破坏。我们在骂某人“变态”时,暗示着我们觉得如果“态”变了,就是人发生了最严重的问题。
从生物学的角度讲,物种不同是由于结构不同造成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的,物种之间有生殖隔离,无法产生后代的。只有极少数物种可以交配产生后代,但是下一代是不可育的,比如驴马杂交产生的骡。即使黑猩猩与人类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8.77%,在行为和社会行为都近似于人类,我们依然不会称其为“人”。
因此,不论从哪个层面上讲,机器人/人工智能都不能与人“同构”。
机器人(robot)可能会模拟出人类的外部结构,但无法拥有人类拥有的系统结构、器官结构、细胞结构、基因结构,乃至终极的碳基的分子结构。
机器人/人工智能只能通过不断模拟逼近人类结构,或者演化成为一个全新的生命形态,但永远不可能成为“人类”。
就其根本而言,作为一个生命群体而言,人类依然是已知宇宙中的唯一人类,其不可取代性是不容置疑的,而其自身尊严和价值的问题是不容置疑的。
正如康德所言:“人性本身就是一种尊严。”康德认为,人或人性具有绝对价值和尊严,人拥有尊严是一个自明的前提,道德命令正是从这一前提出发的。
人工智能时代,“人是目的”依然是根本,不能被动摇。如果人工智能取代一部分人的工作,也并不代表着能够取代“人”。
所谓人工智能带来的尊严践踏、价值贬低,那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如果人工智能毁灭人类,就和核武器能够毁灭人类一样,那也只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
当然,这类复杂的关系如何处理,考验着人类的智慧,而人类必须自己解决。如果人类的智慧能够在自然科学领域创造出人工智能,那么也应当在社会科学领域创造出相应的社会规则,相互呼应、造福人类。
人类将如何适应必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时代?
短期: 在现有的社会经济体系框架内,劳动依然是大多数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面对新一轮机器化,职业人需要转变思想,主动升级工作技能。
未来一段时期内,人与机器之间的新型配合作业,将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甚至成为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 MIT与宝马合作研究发现,“机器人与人类”合作的“组合”比“只有人类”或者“只有机器人”的团队在生产力方面高出85%。
当前,企业培养与发展员工与人工智能/机器人之间的高效协作能力成为新的关键任务。
中期: 从资本主义的角度而言,资本家如果大批量以机器取代人以节省成本,那么整体而言,必然会传导致市场需求层面的萎缩,乃至社会的动荡,从而最终降低资本收益。
因此,机器与人之间工作的取代关系,会经过局部震荡和整体博弈,最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平衡。
一部分人经过磨合,可以更好地与 机器协同 进行生产;更多的人从低端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熟练掌握和利用新的 AI 公共基础服务,进入创意、艺术、科研、社群等领域开展活动,进入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之中。
相应的整个人类也将再次升华。
长期: 人工智能将极大提升生产和创新效率,对人类整体和人均消费而言,都将进入新的更富足的阶段;但从人类社会内部来看,实质上控制和法律上拥有“最高级智能算法”的少数人群,其财富将因其掌握的“先进工具”而实现几何倍数的积累,人类社会内部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届时,资本主义的世界观似乎真的要走到尽头了。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规则和原则需要再次革新、重新定义、重新构建:
一方面,要推进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惠化、多元化,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加公平、友善的基础环境,让更多人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 ;
另一方面,所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少数最底层的逻辑代码,即相当于人类最根本的法律法规,应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自然科学转为社会科学、人生科学来主导,务必要防范部分关键核心算法的集权化,防止个别人利用先进技术作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