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46年的“茶饮梦”:咖啡的辉煌为什么难在茶领域续写?
为什么
星巴克
能把
咖啡
卖好,却在茶领域颇显落寞?
不妨跟着这篇文章一起梳理一下星巴克46年来的“ 茶饮 梦”,分析分析其中的原因。
星巴克屡屡受挫的卖茶生意
近期,星巴克在发布第四季度业绩时又引爆一个大新闻:旗下茶饮品牌Tazo以3.84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联合利华公司。
消息一出,难免让人联想到今年7月,星巴克另一个与茶有关的决策 ——将在一年内关闭旗下379家茶饮品牌Teavana门店。
星巴克当时给出的理由是:由于拖累了业绩,对Teavana进行了“评估战略选择”。将Teavana的不佳表现归结于实体零售的衰颓。
但是,其CEO Kevin Johnson表示,Teavana 饮料仍然会在星巴克的各大门店中进行销售,公司预计在 2017 年通过星巴克门店销售超过 16 亿美元的 Teavana 饮品。
而这次,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表示今后将专注于其唯一的茶饮品牌Teavana,并计划未来5年内让这项业务的规模突破30亿美元。
当星巴克在咖啡领域以各种姿态风生水起,茶饮版块上关店、出售品牌的动作显得尤为落寞。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两个信息:
卖咖啡和卖茶,并不是一通百通的生意;
星巴克也还远没有放弃“卖茶”这件事。
星巴克46年的茶饮梦
实际上,星巴克的“茶饮梦”,已经存在了很多很多年。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1971年,星巴克一创立,就瞄准了卖茶的生意。
1971年,第一家星巴克门店在美国西雅图开张,当时的店招上写着:Starbucks Coffee Tea& Spices。星巴克一早就瞄准了卖茶的生意。
1999年,星巴克收购Tazo,发生第一次与茶接触的大事件。
当时星巴克用810万美金收购了茶叶品牌Tazo。那时,Tazo的产品主要在杂货铺和便利商店出售,有包装好的茶叶、K-cup 咖啡胶囊和瓶装饮料。
彼时,星巴克似乎没有着重茶饮方面的发展,依旧积极扩展自己的全球咖啡版图。
也是那一年,星巴克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开设中国大陆第一家门店。在随后的发展中,得到了巨大的商业成果。
到了2012年,星巴克开始意识到了品牌瓶颈,并尝试布局咖啡之外的其他领域。
2012年,星巴克以6.2亿美元收购Teavana。
2012年,一家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茶叶零售商引起了星巴克的注意,以6.2亿美元的价格将其收入麾下。
这个品牌就是众所周知的Teavana。
Teavana在2011年于美国纽交所上市,专注于茶业零售,业务模式为:全球采购、配置特种茶叶→建立品牌→分销和质量控制→渠道(线下+线上)。
这对于想要在茶饮上发力的星巴克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产业链完整且专业。
我相信彼时的星巴克应该是对做茶这件事信心满满的,前CEO舒尔茨在面对媒体采访时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2013年,首家Teavana茶吧落地纽约。
该品牌的门店抹掉了一切与星巴克相关的元素。
当时舒尔茨计划到2018年时开设1000家门店,取得与星巴克一样的成就。
然而事与愿违,Teavana并没有迎来春风得意,反而在美国老家遭遇了滑铁卢:2016年1月宣布关闭5家茶吧中的4家,最讽刺的是:其中有3家直接改成了星巴克咖啡店。
2016年,星巴克中国门店推出两款Teavana饮品。
同样是2016年初,曾流传有Teavana要在中国开店的“小道消息”,引得大家一阵猜测和讨论。
然而等了半年多,等来的是星巴克门店由 Teavana 产品制作的饮品“冰摇柚柚蜂蜜红茶”和“冰摇桃桃绿茶”。Teavana也有了它的专属中文名字:茶瓦纳。
星巴克只是像推新品那样,把Teavana带到了中国大陆消费者面前。
而彼时,中国新茶饮市场进入了一个快速跑道:
喜茶在广深地区做得如火如荼,知名度开始扩散到上海、北京;
奈雪の茶以“茶+软欧包”这一新颖的商业模式占据消费者的视野;
因味茶获得刘强东5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
呷哺呷哺的姐妹牌湊湊,把火锅和茶饮凑在了一起;
一点点奶茶成为了江浙沪年轻人之间social的必备品,在社交媒体上造成极高热度……
从美国到中国,曾经让舒尔茨引以为傲的Teavana似乎并没有为他带回期望中的利润,或者关注度。
星巴克为什么“卖不好茶”?
看着这场梦的局外人,关心的是:为什么星巴克没有像卖咖啡那样,把茶卖好?
星巴克=咖啡,品牌印象过于强烈
相信没有人会在提到星巴克时,不联想到咖啡,甚至反过来,你也能从咖啡联想到星巴克。
占据消费者心智。这是星巴克非常成功的地方,但当它想把力发在茶饮上时,带来的一种认知弊端是:品牌关联印象过分深刻,当增加新的品类时,容易有“不务正业”之感。
在中国市场上,尽管星巴克把Teavana产品放在门店售卖,专门在菜单上辟出了一个“茶瓦纳”新系列,宣传上也够下本。
但在强大的“咖啡”和“星冰乐”认知面前,很少能有人会特地去星巴克买一杯茶。
文化差异与消费习惯,反向输入很难
对于喝惯了咖啡的美国人而言,茶本来就是舶来品,如果失去了星巴克这个巨大的品牌背书,大部分美国消费者并不会无缘无故去走进一家茶饮店喝茶。
也就是说,对于美国消费者来说,茶的市场需求非常小。
在中国市场就更加不难理解了。星巴克的茶产品与当下中国所流行的“新式茶饮”并不相同,用外国品牌的茶来攻入一个拥有数千年悠久茶饮文化的市场,是很难以服众的。
喝惯了普洱、龙井之类纯茶的“老派爱茶党”不会愿意接受这种掺杂了其他水果味道的茶饮,喝惯了芝士奶盖、珍珠奶茶、纯水果茶的年轻人,产品的呈现也难以给他们一个选择的理由。
上游供应链专业,并不直接导向结果
Teavana作为一家专业的茶叶零售商,在茶叶的制作和供应链上是非常专业和拥有经验的,这也是星巴克当时看重它的原因。
但在上游强大的优势,并不直接导向产品这一面向市场的结果。
星巴克一直极力地宣传Teavana在茶叶上的种种优点,却在推出的“冰摇茶系列”产品的呈现上没有太大的突出。
或许是星巴克在咖啡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他们认准只要能把握住完整优秀的供应链,就能复制出同样优秀的商业模式。于是把茶叶本身和产品同时推向市场。
反观茶颜悦色、春水堂等茶饮品牌,即便他们在升级的门店中加入了茶叶周边的贩售,终归还是因为产品本身被大众所接纳。
中国新茶饮兴起,竞争更高维
作为星巴克最大的海外市场,中国有着大批有饮茶习惯的消费者。茶饮如今又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期。
星巴克瞄准的这个市场有一大批新兴茶饮品牌,正在努力做“茶饮界的星巴克”。
他们在星巴克引以为豪的“第三空间”上下足了工夫,又在商业设计与营运端进步迅速。其中颇有一些,无论从产品、体验或是宣传方式上,所呈现出来的创造力不容小觑,也更贴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品牌。
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6月,新式茶饮共获得将近13亿融资。
不只是新式茶饮品牌的涌现,曾经打上“奶茶”标签的CoCo都可、快乐柠檬、50岚也在持续加码升级,想要在这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上分一杯羹。
市场竞争更高维、更细化。而直观来说,对于新一代年轻消费者,他们现在拥有的选择太多了。
还在继续的茶饮“大计划”
星巴克在茶饮路上接连受挫,但野心勃勃的美国人却似乎并没被打败。
宣布关闭Teavana所有门店时,星巴克CEO Kevin Jackson曾对外透露过公司有关于茶饮的“大计划”。
虽然现在这个大计划进行得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星巴克作为一个饮品连锁巨头,如果真的想要做好茶饮,并不是多么不可想象的事。
品牌价值和影响力且不提,其门店端的标准化、稳定度与高效率,链条上开店布点、物流配送、产地渗透的成本把控和整合力;战略层面的价值理解、文化输出与人才储备,其他新茶饮品牌依旧难望其项背。
而目前,星巴克如果想要继续在茶饮上有所得,就应该把产品的位置放得更高一些,毕竟它直接面向消费者,面向市场,也面向结果。
【2017亿欧创新者年会暨第三届创新奖颁奖盛典】将于12月13日-14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来自全球的100+名国内外顶级大咖、300+家主流媒体、4000名合作伙伴与行业精英共同参会,共话产业创新的未来与发展。邀您共同参与!
猛戳链接查看活动详情: http://www.iyiou.com/post/ad/id/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