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时租赁:用户黏性黏在哪?
一项决策,企业不同层级的人思维方式和考虑问题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对于高层,我喜欢连续追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深刻探究背后的逻辑。对于中层,我重点聚焦这事怎么落地?怎么配置资源才能达成目标?对于基层,我喜欢访谈员工做这事的感觉如何?哪个环节难做?能否或者有无形成闭环?
对于 分时租赁 行业,用户黏性是绕不开也逃不了的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按照 罗兰贝格 的财务模型计算,运营商20%的单车日均利用率是中国汽车分时租赁业务盈亏的分界线。事实上,2016年行业平均水平仅约为12%。 既然如此,用户活跃度及黏性就成为企业发展的特别关注点,而企业高中低层对用户黏性的思考也截然不同。
对于企业高层,分时租赁有黏性,而且要建设生态来获得用户黏性,当然咨询公司大多也是这么忽悠。 对于中层,分时租赁行业没有黏性,用户需求都是救急的 ,当有用车需求时,哪家的车最近或者哪家有车用就用谁家,再或者哪家给的补贴或者优惠券最多就用谁家,如此用户是没有黏性的。对于基层,基层人员压根就不关心用户黏性这事。比如,当某个网点出现潮汐现象时,有多少基层人员会想着赶紧往网点调度车辆呢。
那么,问题就来了,分时租赁行业究竟有没有用户黏性?以生态方式建立用户黏性可行不可行?
根据对互联网属性的企业观察和预判, 未来分时租赁行业大概只有两种企业能够存活,一种是平台类企业,一种是专家型企业。 平台类企业很好理解,专家类就好比专业聚焦分时租赁的企业。就像一把锯子,平台类企业好比锯条,专家型企业好比锯齿。不管是锯条还是锯齿,都需要用户,需要用户黏性。否则,没有用户黏性的锯子是锯不动分时租赁市场这根木料的。
但如今不管是平台类企业还是专家型企业,获取用户黏性的视角大多转向了生态系统,包括多元化业务强化黏性,或者高频业务带低频业务形成黏性等。比如,分时租赁业务接入地铁、公交、旅游、宾馆等;或者分时租赁业务也发展网约车、专车等等。但需要重点强调的是,以生态的方式建立用户黏性,那是属于强者的游戏,是具有重要前提条件的,比如已有天量的用户与高活跃度。而对现阶段的分时租赁企业来说,过早的建立生态业务,只会分散资源,加速颓势。本质上,以生态的方式建立用户黏性,属于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碳。
那么,问题又来了,分时租赁企业建立用户黏性的机会在哪里?到底哪里可以黏?答案是 回归用户本身 ,从用户心智出发,在用户心智中建立黏性才是真正的黏性。
用户心智往往是以品类来选择,以品牌来表达。那么就会产生三个问题:其一是分时租赁品类对用户意味着什么?其二是分时租赁品牌与用户心智中的行业属性的关联度?其三是如何诉求才能强化这个关联,以进入到用户心智形成黏性?
首先,分时租赁品类对用户意味着什么?对很多新用户而言,“分时租赁”这四个字很难说清楚意味着什么?用户回答也大多不会指向汽车,甚至不如“共享汽车”更能让用户明白易懂。所以, 企业首先需要讲清楚分时租赁究竟是啥?“分时租赁”品类怎么与用户需求直接挂钩? 当用户有用车需求时,用户首选想到的是分时租赁而不是网约车或者P2P租车,这是用户在以品类来选择。
进而,当用户以品牌来表达的时候,品牌如何进入用户记忆的前七成为被用户最终选择的关键。根据哈佛教授乔治米勒的研究,用户对每一品类能够记住的品牌不会超出7个,甚至能够进入用户记忆前七的品牌才能真正的称为品牌。显然,排第一的才会最大的分享到红利。如此,分时租赁企业最关键的就是不遗余力的塑造“XX品牌=分时租赁,分时租赁=XX品牌”。谁能在这个点上取得成功,谁就能一统分时租赁的天下。
而眼下,不管是以“XX租车”命名的品牌,还是以“XX 出行 ”命名的品牌,对分时租赁在用户心智中的意义以及品牌与行业属性的关联,都远远不够,甚至背道而驰。具体有哪些品牌不用点出,但可以清晰的观察到。那么 企业后续的营销重点则要聚焦品牌如何进入用户心智,或者改变现有诉求重新建立关联,获得用户心智认同才有发展的机会。
所以,分时租赁企业建立用户黏性,关键的“黏点”在于从用户心智出发,对品类入口的把控,在品类入口就建立黏性。而以生态的方式建立用户黏性,可行,但眼下还尚早,而且也只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杨攀;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