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收购Jeep,说真的,我有点为魏建军感到难过
【编者按】一桩 收购 最重要的不是金额、如何操作,而是为什么要收购。也就是说,收购 Jeep 能为 长城 带来什么?
本文首发于汽车商业评论,作者刘宝华;经亿欧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先是传中国企业收购 FCA 集团,然后精确到长城收购Jeep,据说长城总裁王凤英承认了有意向,还没有任何实质性行动。
说真的,我有点为魏建军感到难过。
中国有句古话叫“一条道跑到黑”,魏建军用他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在努力实践这句话。你可以认为这是专注、聚焦,但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一桩收购最重要的不是金额、如何操作,而是为什么要收购。也就是说,收购Jeep能为长城带来什么?
可能是规模、品牌、技术、海外市场。
另一个需要一起看的问题是:长城现在最缺什么?
如果按照工信部2018年实施双积分政策的计划,长城最缺的是新能源汽车,其次是小排量汽车。按双积分计算方法,长城是自主品牌中积分垫底的企业。
与御捷合资并不能一劳永逸,其优势只是御捷的积分可以优先供给长城,但还是要花钱来买,而且御捷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能有多少、能满足长城多少积分需求并不乐观。
双积分政策将改变国内汽车产业格局,受到最大冲击的非长城莫属。如果政策被严格执行,长城的好日子也许一去不复返。
如果收购报道属实,在这生死存亡之秋,魏建军不对新能源有所动作,还在考虑收购另一个SUV品牌,我觉得无药可救。
中国政府从多年前就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近几年政策在从鼓励向强制过渡,稍有战略眼光和政策敏感性的企业都早早布局了新能源,许多新兴车企更是只专注于新能源汽车。而长城至今死抱着SUV,在新能源领域几乎零作为,只能归咎于魏建军的战略失误。
吉利上个月刚刚完成了海外收购,但长城与吉利的情况截然不同。在新能源领域,吉利多年前就布局了纯电动、混合动力甚至甲醇汽车,现在都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在新业务模式领域,2013年就与康迪合资推出微公交,2015年又自建曹操专车,在电动车私人市场爆发前,曹操专车对吉利电动车的消化、数据搜集、改进作用非常具有前瞻性。
2017上半年,吉利新能源车销量占总销量的5%,长城这个数据为0%。如果套用双积分政策2018年标准测算电动车销量要求,吉利上半年超额完成1.26万辆,位列全国第三(前两位是比亚迪、北汽),长城则有新能源车销量缺口1.07万辆,排名自主品牌垫底。
这是长城目前最大的问题。与御捷的合资并不能迅速解决这个问题,御捷分为低速电动车和符合政策的新能源车两大板块,销量主要在负责低速电动车的御捷时代,负责新能源车的御捷车业还没有见到任何销量数字,《汽车商业评论》曾专门向御捷询问新能源车销量,对方拒绝透露,有未经证实说法是2016年销量为千辆左右。而长城合资的正是御捷车业。
长城御捷的合资只能加快长城电动车的研发和产品推出,想靠御捷的新能源积分,基本上是杯水车薪。
国内一些合资企业因为短期内无法实现新能源车销量,已经在计划减产和收缩销量。长城一年2万辆以上的电动车缺口不去补,还有心思惦记Jeep,魏建军的心思够大的。
2015年法兰克福车展返程时,记者曾在法兰克福机场吸烟室与魏建军偶遇,聊起当年的车市,魏建军竟然多次感叹“众泰今年把钱挣了”。能看出魏建军最看重企业盈利能力,但众泰这种以逆向抄袭换取短期市场繁荣的做法都能让魏建军略带羡慕,非常令人诧异。话说回来,众泰都比长城在电动车上布局早。
当世易时移,铠甲也会变成软肋。长城成于SUV也可能败于SUV。过去SUV为长城带来的滚滚财源似乎在侵蚀着魏建军的眼界与判断力。
企业家有强于战略的,有强于管理的,魏建军显然属于后者。他能管理好企业、供应商、经销商,能在制造工艺上抠每个细节让产品不断进步,加上SUV热潮造就了长城的快速发展。
但在战略方面、对行业发展趋势预判上,魏建军的表现难言合格。早年对轿车的放弃,长时间对新能源的不作为,如今收购Jeep的思路,都显示出对短期收益的过分追求和长远布局的缺失。
魏建军曾在2016年公开表示“长城发展新能源是被动的,电动汽车并不环保”。国家制定电动车战略是基于能源安全、能源结构、治霾、产业突破多种因素的国家战略,一个企业家如果还停留在“电动车环不环保”的层面考虑问题是把自己降格到了工程师格局。在2008年以前有如此思维还能理解,到2016年还有这样的认知只能说明长城的天花板已经显现。
连发明汽车、以机械和内燃机为强项的德国都已经决定2030年以后禁售燃油车,一家中国SUV生产商还是试图挑战这个趋势。
有分析师认为“如果真的收购Jepp,长城将实现战略突破”,我认为如果真的收购了,将是长城的战略灾难。
当年陆川拍《南京!南京!》时不仅需要通过电影局审批,因题材敏感还要经过中宣部、外交部等部委审批。外交部一听主题是南京大屠杀就否了,“今年有4、5个南京大屠杀的本子要拍,中日关系的主旋律是友好,不能拍。”
陆川用一句话说服了外交部:“外交上现在不需要这样的声音,但如果哪一天需要了而我们没有,会是更大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