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旅游+”,“+旅游”更适合旅游经济本身
“旅游+”经由国家旅游局提出后,激起千层浪,大家没想到,旅游敢抢互联网的风头,想做引领经济的火车头产业。新政府上台,互联网似乎代替房地产成为“钦定”的经济一哥,这个位置还没做踏实,“旅游+”半路杀出,会不会引起羊群效应,各个行业都来个“+”?各方人士在解读了官方讲话后也抛出质疑,旅游真的能有互联网那样的实力想加谁就加谁吗? 魏翔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李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在互联网被冠以“+”之前,没人提出也没人想过,互联网能被拔高到脱颖于房地产、汽车、金融,当然也包括旅游之上的冠盖产业。既然如此,“ 旅游+ ”是不是也同样可以“自命不凡”“毛遂自荐”地当仁不让于师呢?最近读了前辈张辉教授的文章,对此做了否定的结论。我的理解是,张老师认为旅游和互联网虽然都是“平台”,能“促进共享、提升价值”,但是,互联网是具备可扩展兼容性接口的平台,而旅游只是存储和交换的平台。换句话说,互联网可以做成“互联网+”,而旅游只适合做成“+旅游”。
我基本同意张辉教授的看法。张教授长期研究旅游经济,是这个领域的殿堂级高手,他作为行业内专家下如此结论,是否在“大义灭亲”或杀旅游的威风?我身边有很多人这么看,更有人叫好,说是给自大的行政管理部门上了堂好课。这种声音固然叫座,但在我看来,却误解了学术研究的真谛和产业分析的作用。我言何意?容我禀报。
近十年来,我一直在关注时间配置(包括假日经济和旅游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按照目前主流的内生增长理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是创新,而创新的主要对象不是要素(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而是技术,即生产函数中的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理论的看法是,经历了要素积累式增长的工业化阶段后,后工业化阶段的增长靠技术创新来牵引。也就是说,当我们问什么是经济的引擎时,增长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只有三类引擎:要素引擎(投资和消费以及出口三驾马车都属于这类引擎)、技术引擎(能激发创新的技术和知识)和制度引擎(改变资源配置方式的规则和文化力量)。
工业化阶段靠要素引擎,后工业化阶段要靠技术引擎,制度引擎对两个阶段都重要。未来,我国要进入以服务业为主、旨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后工业阶段,就需要从要素引擎换挡到技术引擎。而互联网,正是新经济、新技术进行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是正在不断创新的技术本身。于是,水落石出,到此可以明白,为什么“互联网+”能成为克强经济学的新引擎,而金融、房地产和旅游都不能。因为,在这里, “ 互联网+ ”只是“当前创新技术”和“技术引擎”的代名词和指代词。“互联网+”就是“创新+”“技术引擎+”的意思。把“互联网+”中的互联网当做行业来理解,于是提出“旅游+”从理论上来看是不合适也不可行的。因为从增长引擎的角度看,没有一个行业可以充当引擎,只有要素或技术堪当此任。
按照官方对旅游+”,“+”什么的解释,是要推进 “旅游+生活方式”、 “旅游+交通”、“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购物”。那么,把“旅游”两字换成“金融”和“汽车”甚至“煎饼果子”,是不是都能自圆其说呢?我看是。所以说,只要是行业,就无法充当“+”的角色,不光旅游不行,金融也不行,房地产也不行。互联网行,不是因为这个行业行,而是因为互联网在此处代表的是一种技术创新方式。唯有经济引擎,可被冠以“XXX+”的名头。误解了这层含义,以行业之身求引擎之号,当然容易引致非议。从这个角度看,综合性强的、增长势头好的行业,如果一定要借用“互联网+”的名号,还是以“+旅游”的姿态出现,更符合产业特性、理论内涵和克强经济学的实际指代。
回过头来看,即便是“+旅游”这样的名号,也不是随便哪个行业都承担得起。最近三年,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中国经济下探摸底,而旅游业却异军突起,在出口受阻,投资遭谤的复杂环境中,力挽内需不足之大潮。相比之下,金融市场跌宕起伏、汽车产业一蹶不振、房地产业进退两难,唯有旅游业风景独好。这种“独好”,有旅游业本身争气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中国面对的这轮危机,打击的主要是以“要素引擎”为主导的制造业,而金融地产等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制造业服务的,当然也深陷其中。相反,在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波移、从要素推动向创新推动换挡的过程中,生活性服务业不但不会受拖累,还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并充当结构调整的主力军。这是经济发展的进化规律。所幸的是,旅游业作为生活性服务业的“大股东”,处在了时代呼唤而出的有利位置,正在承担产业弄潮儿的光荣角色。
旅游业经过二十年磨一剑的卓绝精神,等来了结构转型的难得机遇,也等来了自己上阵杀敌的不二机会,此时,最有必要重新解读和再度认清旅游经济的真正威力在哪里?
旅游经济的真正威力不在于它的综合性,不在于它能和很多产业融合。旅游业可以加健康、养老、购物、交通等等,反过来,这些产业也可以加旅游,没什么特别之处。旅游经济的真正威力也不在于占GDP的比重有多大,按此论英雄,电子、外贸、汽车,以及缓过气来的房地产和金融业,个个都能给旅游业来个大灌篮。甚至,拉动内需也不是旅游业的真正威力,旅游业确实对促进消费有作用,但需注意到,当个人的旅游消费能力一旦上升到中上水平,国内旅游消费就会转移到国外去,拉动起来的是“别国的内需”而不是“中国的内需”。就算国内的旅游体验营造得再好,也会出现这种转移,这是由旅游本身就是为了探新求异的本质所决定的。
那么,旅游经济真正的威力是什么呢?旅游业在新的一轮“保增长”大战中,能力压众将、技高一筹的威力是什么呢? 从经济增长逻辑和全球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旅游业是最典型的生活性服务业,这也是当前最紧迫的时代需求。紧紧抓住旅游业是生活性服务业这个重要特征,将旅游业做成最强最大的生活性服务业,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旅游业就能进入最顶端的产业谱。 基于此,旅游业的真正威力唯有两条最突出。
1、拉动就业,旅游业是“就业王”
是的,很多产业都极具拉动就业的能力,但在新的一轮发展中,旅游业会比任何行业都拉动更多的就业。一来,向后工业化升级中,制造业和农业将释放出更多劳动力,而不是吸纳更多就业;二来,生产性服务业追求的是附加值经济而不是规模经济,难以吸纳超量就业;最后,不论是在转型的前期(此时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转型的后期(旅游业随之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旅游业都需要对人口终端进行“贴身服务”,这种和人口增长呈线性关系的产业特性,决定了旅游业对劳动力和人力资本都有极大的吸纳能力。
2、改良人力资本,旅游业是“好老师”
旅行帮助人从工作的劳累中恢复过来并提升能力,旅游是人生最好的调剂。这不仅仅是个社会学的看法,也是经济学的研究。旅游对经济的重大作用常常被表面上刺激消费的似是而非的作用所掩盖,其实,旅游通过调剂工作、增加视野和知识,已经成为后工业化社会的人们积累人力资本的最佳手段。我们看到,发达国家的大学入学率很多年份都在下降,但他们的人力资本质量并没下降而是提高了,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员工工作更有效率。效率来自哪里?来自于工作中的学习、生活或旅游中的学习,以及旅游等工作外活动后的愉悦和自由。如果你能认同玩乐对儿童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就一定能理解在后工业化社会中旅游(类似于儿童的游乐)对成年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对此,我对国家旅游的具体建议是,它可以成为系统性推进“弹性工作制”在中国的积极倡导者和开先河者。弹性工作制和落实带薪休假以及假日改革同样重要,甚至,它使其他旅游休闲政策的最直接抓手和破冰器。
总之,旅游经济的真正威力在于它对“就业”和“工作”的独特作用,发挥出这两点,旅游+也好,+旅游也好,都能帮助旅游业在新一轮增长中获得强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