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闭的共享汽车创始人:着魔于用户补贴,含着泪吹牛逼
【编者按】EZZY突然倒闭,一周后,它的创始人终于决定面对媒体,澄清传闻。事实上,EZZY的模式很简单,只要每个月缴纳一定金额的会员费,就可以根据特定的会员等级共享豪车。创始人兼CEO付强强调,这只是他们一家的失败,不代表汽车分时租赁行业的失败。
但实际上,此种模式的“共享汽车”项目并不少见,面临的窘境也都如出一辙:投放车辆成本高、难以铺开;运营成本高,与用户权责划分不清晰;同时客单价低。一旦融资停滞,模式就难以继续。
本文首发于创业家,作者王妍;经亿欧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付强终于决定面对媒体,出面澄清一些事。
10月23日下午6点,共享汽车EZZY召开临时性的全员会议。会上,公司创始人、 CEO付强突然宣布了公司即将解散 、清算的消息,部分员工始料未及。媒体报道,当晚有员工称,他们陆续被“踢出”微信工作群。
次日,有传言称,EZZY公司已卷款跑路,创始人失联。一时,公司连同付强个人均陷入巨大的舆论、信任危机。维权用户、公检人员陆续上门。
据了解,用户在此期间未收到EZZY公司任何告知信息。而他们为享受该公司提供的汽车租赁服务,普通会员缴纳了2000元押金,VIP每月额外支付1200元的会员费用。根据该平台用户数据,有媒体报道称,这笔押金大概有360万元。
外界在等待EZZY对这一资金“窟窿”作何解决,付强的电话始终无人接听。之前与付强有过联系的媒体人们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的微信好友已被删除。
10月27日,付强终于出面面对媒体。见到了这个此前一直保持着沉默的创始人。考虑到他近几天遭受的压力和指责,从他的表现来看,令人略感意外的是,并没有那么狼狈与疲倦。
付强试图把这件事情的真实情况解释清楚:我,我们,都没有跑路。相反,因为人员骤减,清算工作都压在了他和另外10名左右的同事身上。付强称,“这两天我们马不停蹄、日夜兼程。”但让人不解的是,对于公司业务相关的具体数据,金融背景出身的他,在公司走到了最后一刻都没有表现出足够的了解。当然,也许是他不想透露太细。
2014年7月,从事金融工作的付强辞职创业,成立了北京大梦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付强想做的是一个对标陌陌的社交产品。后来,他又将视线转向了共享汽车这一风口领域。
在风口上,EZZY也曾风光。2016年3月,在北京的希尔顿酒店,付强正式推出EZZY。当时其计划是首批上线500辆新能源汽车,并确定使用BMW i3纯电动汽车作为主要的投放车辆。今年2月,EZZY获得了新一轮2000万元的融资。5月6日,在同样的地点,EZZY再次召开战略发布会,宣传全新的品牌和车型。
那场发布会被付强视为“与过去的一次告别,和全新的开始”。没能想到的是,仅半年的时间,不仅没能新生,反倒又迎来了一次告别。短短几年,共享经济在中国迅速繁殖,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加速死亡。与接连倒闭的共享单车处境一样,共享汽车的日子也不好过。
作为公司清算组“总指挥”, 付强表示,虽然目前工作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疲于“应对上门维权用户,工作进度受到严重影响”),但是该发的工资照发,该还的押金照还,“一分也不会少”。
整个沟通会过程,付强始终对共享汽车行业发展抱有信心,强调,“我们的失败只能证明我们自己的失败,并不能代表整个共享汽车行业”。
以下是EZZY创始人付强的口述节选,根据采访内容进行的整理。
“我们没有跑路”
网上关于我们的传言有很多,有几件事情我需要澄清一下,在我看来这些说法非常不属实。
第一件事,说我们公司卷钱跑路了。 今天你可以看到,我们不但没跑路,而且公司所有的核心管理层都在。我们自称为一线留守团队,工商局管我们叫清产工作组(清算组)。因为人手欠缺,我们现在一个人在干一百个人的活。而且,马不停蹄、日夜兼程,非常疲惫。
很多媒体说,我们用微信跟大家说完解散之后就跑路了。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实际情况是,10月23号下午六点,我们召开了全体员工大会。如果我没有记错,当时只有三四个员工因假没有到场,其他人都在。当时我现场宣布,员工先下班,清算组11个人留守公司,连夜处理后续员工离职的赔偿问题。
第二件事,关于我个人失联的问题。 首先可以确定,我没有跑路。然后,我近几天几乎没有睡觉。没睡觉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太忙了。清算组人手非常少,清算工作到现在为止是紧张时期。我们仍在积极处理很多问题。比如,联系业内的朋友,他们都是我很佩服的同行和企业家,把我们的优秀员工推荐给他们。
只不过,我之前没有出面澄清,原因很简单:对整个清算组的工作并没有任何帮助。我指挥着整个清算工作,如果我们要是天天坐在那儿给用户赔礼道歉,那我们什么工作都做不了。我们23号下午说了这件事,第二天大家都知道(能猜到)发生了什么:各种来访的用户、媒体,把我们的门都给踏扁了,我们所有的职工工作当时都没能开展。
第三件事是关于员工的工资问题。 我首先要澄清的是,拖欠员工工资没有外界传言那么严重。按照协议,我们是有拖欠的。但实际情况是,欠高管一个月工资,员工的工资拖延23天。这部分钱虽然是没发,但我们从24号开始陆续与每个员工签订了协议,协议里写的非常清楚,一分钱都不会少给。
我们严格按照国家《劳动法》,该清算清算该赔偿赔偿,写在合同上盖章签字。这份协议我可以给大家看,如果我们任何员工拿出的协议跟这份不一样,我欢迎你们到法院告我。这部分钱(包括公积金、社保)清算完之后,该怎么发怎么发,员工是第一位,永远优先保证员工的利益。
最后,关于用户的押金退款问题。 从公司进入清算开始,我一直在推进事情的进程。目前我们的用户量在1700-1800人,总退款数目我暂时尚不清楚,但概数是360万左右。按照国家法律规定,需等清算结束之后,才可以进行支付。
按计划,我们希望在两周内完成初步的审计工作。 但我负责地讲,实际的工作进展非常缓慢。因为上门维权的人很多,有些用户来了还非要进我们的审计组,所以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保护账务,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无法保障,一天当中能够坐下来算账的时间非常少。
成本居高不下,同时融资失败
我们的失败, 最根本的原因是成本管理没有做好 。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优秀的产品经理,但同时又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运营经理。尽管我们的运营数据很漂亮,单量和用户粘性都很高,但始终无法回避我个人的能力缺陷问题。
为了做出(我们认为的)最理想的产品、提供最好的用户体验,我们支付了 高昂的成本 。例如,我们为了让EZZY达到最理想的运营状态,真正实现随意免费停放,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停地调配车辆;为了避免用户因停车场停车费用而减少使用,我们承担了所有的停车费。
我们投放的核心区域是国贸,所以能够想象这部分的费用有多高。如果一个用户一单支付了30块钱,那么背后的成本很可能是60块钱。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一方面是高达90%的用户粘性,用户能做到长期使用并且不断续费充值。但因为我们每做一单都要赔钱,公司融来的钱很快花完。
所以,我们走到今天的地步,自嘲地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自焚”。如果当初在面临抉择时,我们选择不断缩减成本而非持续补贴用户,那么我们可能会活得更久,也许还能等到柳暗花明的一天。
另外, 造成我们今天之局面的直接原因是融资失败。
今年2月拿到2000万融资的第二天,我就开始寻找新的融资。因为我们非常清楚,这笔钱根本不够。
从投资的逻辑讲,一家公司上一个(融资)阶段完成后,投资方按公司交出的答卷来进行评估。正常情况下,如果成绩足够好,投资人会给出新一轮的估值,接着下一轮的融资,公司继续往下走。
遗憾的是,EZZY交出的这份答卷没能让资本市场满意。不满意的地方在于,运营数据很好,但是财务数据非常糟糕。如果是衡量一个团队的话,我们团队的技能指数比较偏科。
我每天都在找钱,前后共见了50多家投机构。原本已经有两家机构约定要投,但国庆假期的最后两天,领投的大机构决定放弃,跟投的小机构愿意坚持投资500万。
最后一刻,我的内心非常纠结。我明知即使拿了这500万也于事无补,事情本质并不会扭转。当时已经签订的协议也被我撕毁了。最终,我把实际情况告诉对方,以公司现在的处境,从投资安全角度考虑,投资500万进来的风险非常大。
我当时的想法是,没有必要再把一个人拉下水。
“每一个牛逼都是含着泪吹出来的”
从第一天开始我就非常清楚地知道,如果不节省运营开支,EZZY很难坚持下去。对于商业模式,我们一直在摸索,怎样能在保证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同时做到可持续发展。
当然,我们最终失败了。
在车辆的流动性方面,我们一直做得很好。 我们所有的钱都用于运营 ,说白了,别人雇1个司机,我们可能雇10个。最多的时候,我们有30多个调度司机。最后半个月时间,因为资金紧张我们无法再支撑这么庞大的车队运营,地图上已经很少有车了。
我过去觉得花很高的价钱从租赁公司租车,然后让用户以很低的价格使用,这是一件很傻的事情。但实际上只要运营数据能够达到理想状态,仍然有机会实现盈亏平衡甚至盈利。
根据我们的财务情况,每日订单数量达到6单的时候,车辆成本就能持平,大概到8单左右,就能够覆盖车辆的运营成本。以北京为例,如果整个车队的规模能够再翻一两倍,达到1000辆,以当时的运营数据来看,我觉得可以做到收支平衡。
只是,我们太过于追求用户体验( 实则是着魔于用户补贴 ),大部分的钱都用于运营。
我们的每一个牛逼都是含着泪吹出来的,那花了巨大的成本和心血,也让我们最终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但我从没有后悔进入这个行业。有时候我想,如果还有机会能够做下去,如果当时在资本市场融到钱,如果用户和股东还能继续信任我们,我们完全有可能去创造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商业模式。
今天我们失败了,只能证明我们自己没有做好,并不代表共享经济的失败,更不能说明共享汽车的失败。
【垂直行业峰会来袭!】11月3日,亿欧将在上海虹桥元一希尔顿酒店举办 “汽车消费新模式——GIIS·2017汽车新零售商业峰会” ,聚焦当下行业热议的以租代购(LEASE)、汽车消费金融、汽车超市、新车B2B/B2C交易、渠道下沉等话题,为莅临参会的各地渠道方(SP)、从业者等专业观众提供一场产业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