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王”红杉资本王岑认为,我们正迎来消费领域的“线下年”
近期获得新一轮融资的母婴电商“蜜芽”宣布全面进军 新零售 、布局 线下 母婴零售店;饿了么也正式启动无人值守货架项目“e点便利”;“猩便利”开设线下店,进军无人值守便利货架领域。种种迹象表明, 资本和企业都开始重视线下 消费 领域的机会。
9月21-22两日,由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指导、亿欧公司主办的“GIIS·2017全球产业创新峰会”在罗湖区京基100瑞吉酒店盛大启幕。
素有投资界“消费王”之称的 红杉资本 中国基金合伙人 王岑 先生 ,在现场发表了主题演讲,其核心观点如下:
1、未来一两年将是消费领域的“线下年”。
2、中国独有的互联网消费人群将引领世界消费新模式,中国风将横扫“吃喝玩乐”。
3、消费行业区域优势明显,很难形成垄断,传统的消费企业缺乏传承体系,这给了创业者一些结构性的机会。
4、资本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它会在一些非常稀缺的人身上下重注。
5、什么最难复制?是商业模式、盈利模式?都不是,最难复制的是你的激情、你的狼性。
6、三四线城市非常适合创业,因为创业成本低,而且没有太多诱惑。
以下为王岑先生演讲实录:
大家好,今天我跟大家汇报一下这两年的消费动向。其实这两年很多事情在变,但最后本质上还是没有太多变化。去改变也好、颠覆也好,有时候大家信息不对称,你所认为的创新,传统企业可能已经在做了,或者说已经做了很多年了。所以老一辈和新一辈需要互相交流、互相理解。
大家都知道风口,我谈谈个人的体会。它基本上源自于一线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具有前瞻性地投了一两个还不错的项目,投后发现这些项目表现不错,一些其他的投资机构又蜂拥而上,投资其它类似的企业,这就是风口。
下一个风口在线下
我可以预判一下,今年和未来一两年的风口,我认为有可能是“线下年” 。现在线上线下融合得比较好,但是线下占比较重的一些体验型的企业,从今年年初开始到现在,持续获得了主流媒体的关注、资本的注入,而且资金砸得越来越大。
近期有一些创业者,可能线下只有一家店,但由于前期积累深厚,一家店就可以给出3亿到5亿的估值。因为对于非常有经验的投资人来说,人是最难找的,商业模式其实并不难复制,但是优秀的创业者是非常稀少的,他们具备了整合能力,而且是有“气场”的。
有些创业者经过沉淀和磨炼之后,你能感觉到,他可以hold住一家10亿、20亿收入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季度投也是投,第三季度投也是投,干脆给他多一点, 这种投资方式在消费领域逐渐开始出现。
为什么2017年我定义有可能是线下年呢? 社交也好,电商也好,这两年线上消费已经没有太多新意了。发生变化的其实主要是供给端,需求端是没有改变的。60后、70后掌握着供给端的企业家,应该把机会让给年轻人了。年轻创业者的出现提高了线下的效率,其实效率是越来越高的,会获得非常大的投资,而且项目会越来越多。你会发现一些优异的线下产品和体验抢占了现在的流量,诞生于广东江门的“喜茶”品牌就做得不错。在传播方面,它的确比较凶悍地抢占了一些流量。
零食品牌也吹响了“线下2.0”的号角,以前大家都说线下会被颠覆,其实主要还是线下品牌在技术、信息系统、品牌营销、团队激励等方面,相对来说偏弱。有人说学历不重要,但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留学归来的、甚至国内名校毕业的创业者,开始卷起袖子来做非常脏、非常重的线下创业,比如餐饮,比如有中国特色的零食。坦白说,现在的这些创业者素质越来越高,和以前靠经验的老一代创业者相比,学习的速度非常快。
这背后的原因,我个人定义还有一点,就是“中国风”,这是我个人提炼出来的。这帮年轻人非常自信,尤其身处沿海城市,信息比较扁平化,欧美的东西都接触过,在国外留学或者生活过。他们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对整个国际的时尚、饮食、潮流的认识和把控,未来几年甚至有可能会引领这些认知。
比如说包子连锁品牌“甘其食”,现在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开店,效益非常好。中国的一些特色餐饮,比如川菜,也有很多在美国、欧洲开店。那么喜茶会在日本、香港开店吗?我认为绝对有可能。各位创业者,我相信你们的品味和效率足够好,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效率和应用端都是世界领先的,至于消费类的一些新品牌,你们会引领吗?我相信一定会的。
自信的85后,综合国际化的趋势和模式,会开出本土玫瑰,我认为2018年的线下消费会加速。 中国独有的互联网消费人群将引领世界消费新模式,中国风将横扫“吃喝玩乐”。加上大量的资金、资本也在中国,天时地利人和齐备,唯一一点就是心态上不要太急了。比如我跟法国的品牌专家讨论,我问他打造一个成熟的品牌需要多少年,他说要15年;我说你们的分支机构在中国本地落地大概多少年,他说要7年。
我比较喜欢研究新出来的、非常火爆的那些品牌或者企业,在出名之前CEO或者团队练了多少年“内功”,很多人不愿意说实话,有的人夸大说两三年就能爆发。从我投过的一些消费类企业,包括一些不错的项目来看,我发现现在增长非常快的至少都要7年。
有的CEO非常年轻,但大学毕业之后也要练7到8年的内功。他们的增长曲线和TMT行业是不一样的,TMT有些好的项目是指数级增长的,但消费类项目通常前三年是平的(增长趋势),第1家店到第3家可能需要2年,到10家店需要3年,发展速度会逐渐变快。喜茶CEO是91年出生的,听说他在江门也练了3年,我认为这是合乎逻辑的,这才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如果CEO没有练过,或者说打过一些硬战,其实有非常大的风险。
天时地利人和基本都具备了,接下来需要注意的就是心态。 除了创业者之外,还有对消费的成长曲线、对消费品背后的逻辑没有很好理解的投资人,包括我自己对一些项目过度的追捧。有的消费类项目一年拿了三次投资,每次估值都有一些溢价,其实对他是一个损伤,因为他的增长没有那么快。我不会关注早期项目的财务数据, 我认为他们前3年的财务数据根本不重要 ,我会看你的产品或者线下店铺的整个供应链有没有到位,到了的话自然会爆发。但是当投资机构不断注资,有些企业的心态就会乱了,团队的心态也乱了,我看到太多案例,一些顶级投资人也会犯同样的错误,大家都太急了。
乱世出英雄
乱世出英雄,这几年是一个转折点。 消费行业跟TMT有一点不一样,就是很难形成垄断,区域优势非常明显。我们前两代的企业家,包括一些食品医疗、餐饮的巨头,垄断性的巨头并没有出现,他们可能有几百亿收入,但是没有传承,整个体系比如二代、三代的领袖体系没有建立,家族企业的基因还比较重,这就给了我们创业者一些结构性的机会。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创新让很多传统企业也掉队了、犯错了。 比如产业互联网是很多机构投资的主线,互联网高速公路基本设施都修好了,未来是内容的抢夺,而消费品就是内容。
为什么我们今年、明年的消费投资会加速?各大基金成立了很多消费团队,以前没有什么人投消费品,看不起消费品,比如说现在很多人说要投AR、VR,但我们要坚持这个领域。好在年轻创业者的学习阶段基本告一段落了,两三年前还有一些人对年轻创业者做消费品没有那么看重。我们通过复盘投资的项目,总结了这样几点结论:
第一, 年轻的创业者做消费品是熬出来的 ,2017年做了3到5年的,有些消费品企业今年的净利润可以超过3个亿,如果上市就过百亿市值,就出现了85后可以过百亿市值的消费类企业家,这个财富效应会逐渐放大。
第二, 年轻人能熬夜。 传统企业花了10年时间完成整个上下游的搭建,他们用5年就完成了。有人问我,王总,你觉得我们未来的风险在哪里?我觉得销售网点、销售体系都没有问题了,品牌也逐步有口碑了,收入、毛利也很稳定了。唯一的风险是什么呢?就是团队的稳定性,这非常考验年轻人的智慧,有没有经过一些磨难或者有没有见过钱,还挺重要的。这个错误很多传统企业家也犯过,能不能留住团队是很重要的。
现在的创业环境下,只要你在大公司干过,有不错的业绩,基本上都能拿到天使投资,我估计在座有一半都拿到过天使,因为天使并不难。我相信每个总监级别的手机里都有几个投资人的电话,万一我跟CEO闹翻了,我自己出去创业行不行?整个生态环境非常考验CEO对团队的凝聚力、团队的稳定性。目前这些年轻创业者,尤其是过了成长初期,收入已经超过10亿或者15亿的,传统企业需要10年,他花5年就完成了,这种情况下如何守住( 守业比创业更难 ),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考验。
第三, 资本变得越来越聪明。 我们复盘的几个案例中,有一个企业今年的利润可以过4个亿,在我们投的传统企业里面很难想像,风险相对比较小,现金流比较好,没有那么多应收款,很多是预付的。
现在很多基金在非常早期的消费品项目下重注,下得太重了。我前两天去上海看一个项目,就两家店,日收入可以超5万,我表示了一些兴趣。他们告诉我已经拿了1.5个亿的投资。我想好不容易看到一个挺高兴的,结果被投了1.5个亿。1.5个亿意味着什么?这个项目2年内不需要钱了,对于投资人来说这是最大的悲哀。
资本越来越聪明,因为它也交了很多学费,它知道什么样的创业者是值得投的。什么最难复制?是商业模式、盈利模式?都不是, 最难复制的是你的激情、你的狼性 ,就怕人赚钱以后狼性在衰减。所以资本越来越聪明,在一些非常稀缺的人身上下重注。
真材实料消费品的CEO门槛极高,消费品企业在第一年、第二年的死亡率非常高,因为在摸索和学习,能够活下来的,它的CEO门槛是非常高的。就像江小白的CEO以前在传统酒类企业,三只松鼠的CEO也在一家传统的零食企业工作过。他们都在传统企业演练几年了,已经成熟了,所以这个门槛是非常高的。
给年轻创业者的建议
我给年轻创业者分享一下经验:
第一, 不要急,憋三年 ,要忍得住寂寞。你做得好像还不错,但没有人投你,没关系,资本很聪明,他们知道最后要下重注投哪样的选手。我不认为你在深圳、广州拿一些天使和A轮就很了不起了,这是两码事,应该憋三年,三年才能酝酿出一些不错的感悟和产品。
第二, 初心是我更看重的 。现在投资界有些话是互相矛盾的,比如喜欢投一些连续创业者,这是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是什么呢?现在甚至出现了一些职业创业者,到处“跟风口”。风口有时候不一定是对的,你应该坚持,要熬下去。我比较坚信一个人做一件事,怎么也要挺几年,如果遇到点困难,风头一来马上就换是不行的。我比较喜欢有些创业者的狂热度和他本身的基因,是不是适合做这个事,这个很重要。
对于 消费升级 ,我认为是品质更好,价格更高。我个人不太认同“得屌丝者得天下”,尤其在消费这个领域,我也不认同大量的补贴、低毛利。我认为消费升级主要是针对白领和中产以上的人群,给他们提供非常好的产品和服务。不要说什么未来有不错的毛利,而是一开始的定价就要反映产品策略,我希望一开始就赚你该赚的钱。在消费这个领域,尤其品牌、产品和服务,你没有一点毛利怎么玩?前几年要靠品牌营销,当然产品为王,我理解产品非常重要。
第三,到底什么是门槛?在发展中国家的消费领域,我认为 苦逼就是门槛 ,每一天有没有非常辛苦,有没有充实度过,有没有实实在在做一些事情,我认为这就是门槛。为什么在国外的名牌大学,体育非常好的人,考试分数很低也可以进,因为竞技场上没有虚的。所以要学学练武的人,要实实在在,不要玩虚的。
第四,整个创业生态圈发生了变化,这点是比较好的。7、8年之前,甚至是10年前,大家都去一二线城市创业,三四线城市非常少。 其实三四线城市非常适合创业 ,因为创业成本低,而且没有太多诱惑。这几年我投的企业中表现不错的,基本上CEO都是在二三线甚至是四线城市。
但是创业者会说,我在那么远,你会来找我吗?不用担心,我们会去找你的,当你的产品出现的时候,你只要有亮点,聪明的资本马上能看出来,你的产品、店面或者消费品好在哪里,有多好。现在消费者非常聪明,如果好的话他就会发到微信传出来,一传出来 大数据 就能追踪到,所以投资人会去找你的,没有必要一定待在一线城市创业。
第五,我认为做投资,眼光要放长远一些。从投资到最后上市退出,至少也要5-7年,这是正常的时间。所以大家都应该踏实一点,把时间都放得长远一些,寻找一些消费领域,抓住它背后成长的规律,不要心急。 投资要想赚大钱,要备足30年的时间。
【新零售行业峰会来袭!】 2016年马云在云栖大会上首提“新零售”,自此“新零售”已成为当下电商界最热词,各电商大佬反复提到“线上线下融合”。如今,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等模式也上升至新的风口,入局者蜂拥而至……
从旧到新,从传统到智能,零售经历着种种变化。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做到真正的落地执行?怎样借力实现销量和渠道的裂变?现场演讲嘉宾将在峰会上碰撞出精彩的火花,这将是一场新零售思想的盛宴。
“新零售 智能未来”——2017亿欧华东峰会: http://www.iyiou.com/post/ad/id/340
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王岑;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