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租车公司倒下了,可出行这门生意却没凉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全球最大的租车公司倒下了,可出行这门生意却没凉

【编者按】共享出行已经证明在中国拥有巨大市场,分时租赁可能是下一个崛起的产业。

本文来自每日汽车观察,原作者吴鹏飞;由亿欧汽车整理,供业内人士参考。


前不久,全球最大的租车公司赫兹轰然倒下,申请破产保护。
这家成立于 1932 年的租车公司堪称分时租赁界的“百年老店”,这个行业里数不尽的新入者都以它为榜样,希望成长为赫兹这样的世界巨头。
赫兹的落败一方面是长期以来的债务纠葛,另一方面是全球疫情压迫下的经营乏力。今天赫兹的就是出行界的一个缩影,时刻警醒着入局者这门生意不好干。
四五年前的样子,分时租赁的大风在国内卷起, 万物皆可共享 的指导思想下,汽车、自行车、哪怕是一把伞一个充电宝都搅入了这一浪潮。以 汽车出行 为例,“一元开走豪车”这句话成为了创业者们套取融资和拉客最流行的 slogan。
相比资本错杂的单车市场,汽车这个品类里头,大多数玩家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败者比比皆是,所谓赢家也不过苟活。
我们梳理了一下市面上几种不同背景的租车平台,发现了一个共同点,成本太高,效率低下是绝大数玩家倒下的根本原因。

小众市场难高效,互联网平台负担重

北京用户应该对 EZZY 这个品牌并不陌生,这个专攻高端市场的平台一出世便十分高调,宝马 i3、奥迪 A3 敞篷,他们率先将豪华品牌的入门车引入到了共享市场。

高端会员月费制、区域运营等等,EZZY 一心想在扎根高端市场,服务虽好,但日单量有限,高昂的购车和运维成本让 EZZY 入不敷出,即便拿着用户的 2000 元押金做资本周转,EZZY 依然难以为继。
退市、卖车、用户押金退不了,EZZY 创始人付强失联,EZZY 的押金恐怕直至今日还没清账。专注小而精就很难普及大众市场,使用率上不去,成本又高,亏钱是难免的。
另一个很类似的品牌是途歌,它旗下车型丰富,从 Smart 、MINI、法系小 SUV 再到奥迪 A3,各类车都有。它的随地取还车一直是我最钟爱的模式,但这种模式的弊端明显,相对固定网点虽然方便了用户提车还车,却增添了很大的运维成本,并且停车费也是个大问题。
途歌的模式是谁用车谁承担车辆被上一个用户停留所产生的费用,平台会补贴对应的“途币”给你,用以抵扣车费。
如果车辆能够高速轮转,那么这样的模式还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实际上很多地方的车辆都是长时间闲置的。
以北京 CBD 为例,这个区域的停车费高达 8-10 元每小时,一台途歌共享车如果被人停放于此数小时,接下来就很难有人愿意下单使用了,毕竟你还没上路就得先为它掏个几十块的停车费。虽然这笔钱会通过虚拟币的形式返还一部分给你,但大多数人总觉得并不划算。
一旦没人愿意用,那么这台车的停车费用将越滚越高,一旦过夜,那么动辄上百的停车费是非常容易产生的,这笔钱谁来掏?最后都是途歌的运维人员开走,费人又费钱。
最重要的这类互联网平台没有生产汽车的能力,所有车辆的来源无非是租或者是买,这就需要很大的重资产投入。在客单量有限,运维成本高昂的情况下,平台很难实现盈利。一旦融资不顺,现金流断裂是早晚的事儿。
有意思的是,这片市场上曾经出现过戴姆勒投资的 car2go、car2share 项目,主力车型大都 Smart 车型,但高不成低不就的定位和过高的定价,这两个平台也很快在国内市场搁浅。

下沉市场好混?

除了 EZZY、途歌这种涉足高端车型租赁的平台,另一部分则是首汽 Gofun、上汽 EVCARD、北汽轻享、力帆盼达为主的以廉价小电动车为主力车型的分时租赁品牌。
这批公司的诞生很大程度上跟我国大力推行 新能源 有关。
前些年,为了拿到补贴,各大车企开始“大跃进”式地生产电动车。这些电动车车型小、成本低、续航短,总结一个特点就是量大、质糙。
这种小电动自然很难被市场接受,于是乎车企想到了一个“左手倒右手”的好办法,投资出行平台!车卖出去了,补贴也到手了。
路面上大把的北汽、上汽、奇瑞、力帆小电动共享汽车就是这么来的,这批车主打低端市场,用价便宜,常年扎根于居民区、大学城附近,江湖人称“新手练车利器”。
这部分车因为使用门槛低,不重视维护,所以经常伤痕累累。正因为用的人非常多,所以这些车轮转率就非常高,效率高了自然就比较赚钱。
低成本、高效率,所以这类平台反倒活得还算滋润。

车企入场高端出行,大树底下一定好乘凉?

下沉市场虽然繁荣,但车况和服务都很难保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品质出行的诉求越来越强烈,愈加丰富的用车场景已经不仅仅是代步那么简单了。
率先进入这个领域的宝马,他们在中国成都落地 ReachNow即时出行项目,提供 i3 进行共享,最低消费 140 元,与此同时还有高端出行的 5 系专车服务。
不过目前即时出行 App 已在应用市场悄然下架,官网也不见踪影。
和宝马一同进场的还有奥迪的奥迪出行,目前已经入驻北京、上海、三亚三大城市。在北京,你甚至可以租到 R8 在内的奥迪全系车型。不过价格着实不便宜,最基础的入门车 A3 也需要 399 一天。
不菲的租金换来的是优质的服务,包括取送车,车内外的高度清洁,甚至车内数据线都给你准备好了。这种全程保姆式的服务,对于不差钱的高端人士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相比奥迪的模式,戴姆勒和吉利合资的耀出行则专注于专车服务,提供车辆的同时也提供驾驶服务,由专职司机为你开车。
该模式下,平台方的成本投入很大程度都集中在雇佣司机和车辆采买。由于不是直接把车交到用户手里,所以车辆的损坏率会低很多;当然也有弊端也有,主要还是集中在重资产的背负上。
尤其是现在这种经济下行的时候,“巨额负债”对于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是好事,赫兹就是前车之鉴。
据耀出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重资产是我们目前业务的一种模式,但不是永远的唯一的模式。重资产于我们而言,前期对打磨各板块业务、优化管理流程、提升服务能力非常重要。如果创业初期以轻资产模式切入市场,很难保证高品质服务的一致性和确定性。而服务是高品质出行最重要的竞争力。”
在高端出行服务商看来,轻资产模式压力虽小,但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很难保证服务品质,把“武器”的所有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得益于“出道”晚,去年 12 月才正式运营,所以耀出行受本次疫情的影响相对较小,恢复起来也比较快。
近年来,上汽出现了一家类似滴滴的出行平台,它便是由上汽主导的享道出行。享道和耀出行有所不同,一方面市场地位并没有那么高;其次,享道除了提供自有车辆,还支持私人或者租赁公司带车加盟,前提条件是必须为上汽旗下的车型,且具备《网络预约出租车汽车运输证》。
享道的这种模式并不鲜见,滴滴、神州专车等都在以这样的模式的运营。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社会车辆的加入对于运力是一个极大的补充,能够有效降低公司的重资产压力。加上享道的背景,背靠上汽,自有车辆的获取和持有成本会比一般互联网平台好很多。
面对汹涌的疫情,网约车出行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面对打车单量的下降,如何降本增效成为了平台方们不得不考虑的课题。
为了提供司乘端打单接单的效率,享道在对预约机制进一步优化,调整后,使用户最晚提前预约车辆的时间从之前的 30 分钟缩减至 15 分钟,
享道出行对预约单机制进行了优化调整。调整后,使用户最晚提前预约车辆的时间从之前的30分钟缩减至15分钟。别小看这 15 分钟,几百台车一天下来能接更多单,乘客打车等待时间也进一步缩短。

蛋糕很大,不同的吃法

随着大把的出行平台倒下,很多人对共享出行产生质疑,疫情的催化下,更多的无车家庭购车的欲望更加强烈。
对共享环境的失望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升级,双重因素共享 or 私家似乎走上了对立面,但我看来两者并不冲突,因为这个市场足够大。即便赫兹这样的公司都倒下了,但我依然对出行市场信心满满。
麦肯锡有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出行市场总额约为 3.6 万亿美元,2030 年则会达到 7 万亿美元。普华永道预估到 2030 年中国的共享出行市场将达到 5640 亿美元,年均增长将达到 32%。
这个蛋糕大到惊人,就看各家怎么去吃。
首先是模式,产品方案越丰富也就意味受众面更广。分时租赁的精髓在于“分时”二字,灵活的用车时间是用户去使用共享汽车的核心诉求。时租、日租、周租乃至月租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同样的食材可以去做成不同的套餐。
阻碍很多用户使用共享汽车很大的原因是车况太差,谁都想用上一台“没毛病”的车,这就需要平台确立完善的用户守则,接入信用体系,约束用户规范用车,从根源上减少车辆损坏,也能大大降低维护成本。
随着车辆的联网水平、征信体系的完善以及公民素质的提高,车辆损坏的现象会有所好转,当然这都需要时间。
和一般的分时租赁不同,耀出行这样的专车平台的服务属性更强,议价能力也更高。相比一般的平台,拥有着高单价的高端出行平台并不是盲目追求效率的,重中之重还是在服务上的打磨。
重资产打倒了很多互联网平台,在短时间无法盈利的现状下,就比谁家底厚了。如何转移资产风险?我觉得现有的自有车辆+引进私家车资源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这种资源整合互补,可以大大减轻平台方的成本压力。该模式下,平台方需要做好对加盟车辆的约束,提高准入门槛,后期严格监管,把服务规范化,避免出现加盟司机服务不如自营司机的现象。
严重的疫情让陌生人之间的接触更加谨慎,“零接触”开始打破传统的买卖形式,未来这种模式也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商业行为上。事实上,共享出行是最早一批采用“零接触”的产业。
早年在 4G 和近场通信技术支持下,App 下单,手机解锁汽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如今 5G 通信登上舞台,物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汽车分时租赁在“零接触”这个层面上想象空间肯定会更大。
虽然租车这门生意诞生已近百年,大把的玩家也已经倒下,但共享出行作为传统租车的新业态依然朝气蓬勃。出行是门大生意,这块蛋糕需要不同的吃法,万变不离其宗的永远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效率。
尤其是面对经济下行的时候, 只有做到降本增效,科学运营,才有可能活下来

本文经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欧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