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互联互通僵局已解,海尔U+成为前哨兵
物联网 曾是前些年最受重视的新兴科技之一,不过最近两年它的发展似乎不太如意。麦肯锡曾在2013年的报告中预测,到2015年全球物联网的年度经济影响将达到6.2万亿美元;而在2016年的报告中,它将实现这一数字的年限推迟到了2025年。
事实上,在“ 万物互联 ”的宏伟目标之下,物联网的推广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也是众多国内外厂商正在努力的方向。
在诸多问题之中,物联网的“碎片化”仍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问题。
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最受重视问题之一便是“碎片化”。虽然物联网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物联网与过去的手机、PC等产品领域存在一个巨大的差别,那就是该领域的应用非常分散。
物联网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众多硬件之间的连接,实现设备在操作、数据、交互、合作上的统一性,从而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但各种设备由于应用场景不同,形状大小价格各异,因而使用的传感器也多种多样,无线连接标准林立,这给物联网的建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现在,当消费者购买了不同品牌的 智能家电 产品后,往往空调、电视、冰箱,甚至空气净化器、扫地机等都会有自己的APP,操作平台不同、操作方式各异,导致所谓的“物联网家电”并没有带来便利,反而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繁琐和复杂的操作困扰。
(不同品牌的智能家电联动的众多APP,反而给消费者的操作带来了麻烦)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包括传感器、工业互联网的标识标准、无线传感网的频率协调、不同厂家之间的云端管理、物联网数据开放利用与隐私保护在内,众多涉及技术、管理和法规等问题都需进行针对性解决。
所幸的是,既然问题存在,自然会有解决者出现。如今,众多大型企业正在由相互竞争转入合作,希望携手解决这一关键性问题。
2016年2月成立的OCF(Open Connectivity Foundation)代表了这一竞争局面的彻底的彻底结束,同时也意味着新的国际标准制定者的诞生。
2009年,美国、欧盟、中国等纷纷提出物联网发展政策,物联网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的阶段。彼时,传统企业和IT 巨头纷纷布局物联网,物联网之一概念在制造业、零售业、服务业、公共事业等多个领域加速渗透,并进入了大规模爆发式增长。
不过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各家公司的目标主要在于跑马圈地。尽管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交通出行等领域,各家均有行业性应用推出,但市场份额的激烈竞争之下,关于通信协议与交互框架之间的竞争也从未停止。
2014年前后,物联网的发展到达一个顶峰,但碎片化问题也日益严重,多平台之间的设备基本无法实现互通互联。因此,如何做到核心技术的突破、跨产业平台的合作协同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2013年,由高通、 海尔 、LG、夏普等合组的AllSeen联盟(AllSeenAlliance)成立。 采用高通所开发的开放源始码平台AllJoyn为基础,开发出AllSeen技术,通过单纯的协议规范,让硬设备能经由Wi-Fi、电线或是以太网络联结,从而达到可被统一控制的目标,进而实践智能家居的理念于日常生活之中。
2014年,英特尔宣布联手科技伙伴三星、博通、戴尔、Atmel和Wind River创立开放互联联盟(The Open Interconnect Consortium,简称OIC)。 与AllSeen联盟相似,OIC也希望利用各自的软件及工程资源,以发展协议规范、开源应用以及认证项目,利用既有的无线标准建立涵盖各种连结解决方案的规范化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大联盟分别英特尔与高通牵头,这二者也就是整个物联网及其他电子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两家芯片提供商。在构架行业标准化框架和合作协议的问题上,芯片厂商自然而然拥有最急迫的渴望,谁若能在这个巨大产业链的一环上占据霸主地位,在未来的物联网产业中也就会成为最大的赢家。
但这场两大联盟的角力实际上并没有分出一个胜负,而是以握手言和的形式结束。 2016年2月, OCF(Open Connectivity Foundation)与AllSeen 联盟决定合并,以OCF(Open Connectivity Foundation)为名称存续,而OCF的前身即为OIC。而两家此前各自独立运作的开放源码项目,合并之后则有望催生出一个共通的开放性物联网架构。
(OCF:解决物联网标准化差异)
目前,OCF正在资助一项开源项目,致力于使数十亿的互联设备间的交流,不受制造商、操作系统、芯片或实体传输的限制,而这一机构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物联网内的完全联通。
OCF与AllSeen的合并,即新的 OCF联盟 成立,可说是到目前为止仍是厂商各立山头的物联网应用环境走向统一之最大进展。
OCF联盟的成立意味着“两雄争霸”时代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家电厂商和服务商们迎来了最佳的入场时机。
事实上,在此之前,就在全球电子产品制造业纷纷以互联互通为目标努力的大趋势下,国内家电厂商也在同步进行相关方向的尝试,并希望逐渐与国际接轨。
美的在2014年接受小米战略入股后,又与华为、阿里等国内科技类企业联手,进行智能家电产品的开发;而格力在深耕智能空调领域研发的同时,进行手机和汽车行业的尝试,期望形成其自有生态圈;创维、长虹则抱有电视行业的最大市场份额,希望以电视为中枢,重构家庭娱乐体系。
不过,尽管格力、创维、长虹、美的等国内厂商,分别在在空调、电视或小家电等领域的产品智能化上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和成绩,并且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偏科”的特点一直没有太大改变。 在单一产品智能化逐渐向 智慧家庭 场景化进行过度的时候,这种情况自然而然成为了它们构建生态体系的障碍。
相比之下,作为国内最大的综合类家电厂商,海尔虽然不能全部在单一家电品类中占据霸主地位,但全面的特点让其在智能家庭场景化上占据了先天优势。
自1999年起海尔就开始物联网方向的探索,并且在不断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智慧家居产品。在业界成熟的软件框架及主流的物联网及物联网协议基础上,海尔开发出了契合智慧生活发展的U+互联互通协议体系。而这一协议体系在海尔全面的家电产品支持下,形成了其在国内特有的智能家庭平台,也就是海尔U+智慧平台。
(海尔U+平台的物联架构与业务核心)
最新数据显示,海尔U+在网用户达4100多万,其中活跃用户530万,入网的网器数量超过1600万,其中活跃设备650万。
如今,海尔U+与OCF互联互通提案通过,物联网全行业都将从中获益。
2017年6月7日的亚洲消费电子展上,海尔U+与OCF互联互通提案成功通过了OCF组织的严格审核,并同意在OCF联盟中成立U+ Bridging Project项目组。该项目的目标是实现OCF协议与U+协议的互联互通。通过协议映射及转换,支持OCF协议的设备与支持U+的设备能够实现联动,并且也能够实现OCF APP及U+APP可以相互控制对方的设备。
海尔方面认为这次提案的通过代表着“中国家电企业首次参与国际主流物联网标准制定”,而事实上,它带来的实际利益要远大于这一表象。 无论以OCF联盟为载体的国外硬件及芯片制造商,还是国内大小家电企业,包括海尔自身在内,都将从这一提案的通过中获利。
对于OCF而言,这一事件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中国市场的打开。
在OIC于Allseen两大联盟合并之后,Open Connectivity Foundation(简称OCF)成为全球物联网行业最大的标准组织。而这家在全球拥有200家以上的企业会员的机构,也成为了国际物联网标准的实际制定者。
但在进入中国市场时,OCF联盟中的诸多芯片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也必然要面临国内家电市场依然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若不谈单一品类的智能家电产品,单看智慧家庭场景化市场,海尔毫无疑问是最大乃至唯一的市场份额拥有者。在国内市场尚无标准协议框架的情况下,OCF的协议获得了海尔支持就意味着大局基本已定,其他厂家必然蜂拥而至。
对于国内大小家电厂商而言,这一事件意味着物联网产业的整体进步与大量成本节约。
在没有同一协议的环境下,国内厂商尽管能够在单一产品上实现突破,却难以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而OCF能够进入中国,就为它们带来了合作的可能。未来,尽管一位消费者的家中所用各类家电品牌不同,但依然能够互联互通,从而真正实现物联网生活方式。这一物联网产业的整体水平提升,将重新激活家电行业存量市场,对于大小厂家而言自然有利无害。
而另一方面,出去海尔、格力、美的等家电巨头之外,国内还有许多中小家电厂商无力进行以互联互通为目的的智能产品研发,OCF进入国内,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一种成本的节约。
对于海尔而言,这一事件意味着其自有平台的保留,以及产品迭代成本的削减。
无论如何,OCF已然成为了全球物联网行业标准的制定者,逆流而上的抵制必然不现实;而若是单纯使用OCF协议,则海尔原有U+协议体系以及已经接入了U+平台的产品在升级时就面临巨大的困难。如今,U+与OCF之间互联互通提案通过,海尔产品将在自己的协议体系下无障碍与OCF协议接轨,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如今,海尔U+与OCF互联互通协议刚刚通过,这一国际化联盟也与国内市场接触不久,各个层面上的互联网互通都在初期阶段,距离“万物互联”的目标尚远。
但这一时间意味着更多硬件厂商、内容公司、资源及设备的接入,加速智慧家庭产业的迭代发展,也将给智慧生活物联网开发者和用户们带来更加无缝和安全的体验。
大势初成,未来可期。
重磅福利!【 2017中国互联网+新商业峰会 】, 6月15-16日两天3000人次,携程创始人梁建章,嘉御基金创始人、前阿里巴巴CEO卫哲,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等嘉宾已确认出席,期待你的参与, 限量钜惠 票 等你拿!
本文作者李基祥,亿欧专栏作者;微信:ligi_avd(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