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人工智能创业的三个“不美好”
【编者按】在
人工智能
领域,创新工场是国内投资人工智能最多的投资机构之一。而业界知名的
李开复
老师也在众多重要会议上不断提到人工智能,那么创新工场到底是如何布局人工智能的呢?人工智能创业又有哪些难点?
本文转载自Xtecher,作者高琳,亿欧编辑,供行业内人士参考。
这一年,人工智能市场热潮涌动,赛道上热闹非凡。语音识别走下神坛、计算机视觉逼近拐点、情感算法初步探索、底层芯片乘势发展。科技巨头、创业公司纷纷瞄准远方,谋篇布局。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江涛曾表示,在未来社会里AI将成为水和电一样的基础性资源,创业者们将把AI扩散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后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或将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是人工智能坚定的摇旗呐喊者。他在多个颇有影响力的公开演讲中,数次表达对人工智能的看好,甚至有些危言耸听地表示:人类50%的工作,未来将被机器取代。
而李开复对于人工智能的看好,绝不仅停留在嘴巴上。
浮出水面
2016年的创新工场,掌管着80亿人民币的双币基金,在投资领域硕果累累:早期投资的美图在港股上市;知识经济的独角兽知乎完成亿元D轮融资;摩拜单车一炮而红备受资本青睐;文娱行业《奇葩说》等百花齐放;在线教育领域的企业亦是一派欣欣向荣。
此外,带着创始人强大的技术背景基因,创新工场成为投了最多AI公司的投资机构之一——2016年创新工场重仓人工智能,共投资3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
除投资的本职工作外,创新工场还招兵买马,斥资成立人工智能工程院——显然,这家投资基金的野心绝不只是做AI浪潮里捡珍珠的人,他们希望真真切切地用技术见证、感知这个蓬勃时代的温度。
一系列大动作之后,创新工场人工智能战略终于浮出了水面。
2017年1月10日,工程院正式起航,公开发布《投资AI生态,共赢智慧未来》人工智能战略白皮书。由李开复亲自担任院长,业内资深的大牛王咏刚、王嘉平担纲副院长,为这艘孕育人工智能人才、技术的巨轮保驾护航。
为什么一家投资机构要做这么多“费力气”的活?路要怎么走?钱要怎么花?外界对此有诸多疑问。
在热浪汹涌、玩家众多的情况下,理性并深谙其道的创新工场似乎要做一些跟当下主流投资方截然不同的事。
AI创业 者的困境
人工智能浮浮沉沉60余载,李开复本人正是语音识别领域专家,30年前就已涉足AI领域,只是彼时未能恰逢时机,而如今,机会终于来了。
李开复告诉记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工场是业界最高调的投资人——当年和CSDN共同举办第一次移动开发者大会,支持Symbian系统的人数则达到支持Android者的近100倍,Android并不被看好,可创新工场坚定地相信Android的潜力,决心和眼光成就了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资本地位。
历史上相似的节点再一次出现,这一次是在后移动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爆发前夕。
李开复称“人工智能是移动互联网的下一次革命”,但人工智能的创业以硬科技为基础,绝不同于移动互联网时期的任何创业。他给近乎狂热中的AI创业泼了盆冷水,谈到AI创业的三个“不美好”:
“没有AI科学家是没法创业的”
“没有雄厚的资金是没法创业的”
“没有大量的数据支撑是没法创业的”
工程院副院长王嘉平笑称,如果只凭一场围棋,就可以判定人工智能多厉害,能在不久取代甚至毁灭人类,那只能说——“谷歌的PR确实非常厉害”。
事实上,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面临众多难题需要一一攻克:
第一是人才问题,人才的博弈和抗衡决定了企业是否可以长久续命——核心就是AI科学家。
学术界的人才向产业界流动早已不是新闻,科学家隔岸观望,跃跃欲试,产业界更是千呼万唤,翘首以待。而科学家很多是“超级宅男”,此前从未想过创业,现在突然出来了,往往“发现自己长板特别长,短板特别短”。
李开复认为,“AI公司没有AI科学家是没戏的,”但AI科学家自己又不懂如何去攒一个局——他需要懂得商业落地,懂得市场需求,除此之外还需要优秀的工程师予以辅助,“但大多数AI科学家往往整天在做实验,突然把他丢到一个残酷野蛮可怕的世界里,他自己的创业成功率不会很高。”
第二是资金问题,AI创业“很贵”。李开复举例,“我们刚投资一家公司,投了一个月以后钱就花完了,我就好奇给了好几百万,不就八个人钱怎么就花完了呢?后来才知道光买机器就用了三百万。”
第三是数据问题,AI创业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初创公司,显然很难得到大量数据,尤其跟BAT相比,初创公司似乎没有一点优势。
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依赖于 云计算 、 大数据 这些底层基础技术的成熟,这些在巨头公司更容易实现,初创智能公司如果单单依靠自己的数据量很难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王嘉平谈到,“对AI来讲,一个很有效的建立壁垒的方式就是在数据上。”对比技术和数据,数据是最难获得的,需要在业务中源源不断地积累。而一旦积累了大量数据,这件事别人短期内很难逾越。但技术上,如果别人可以招更牛的人,或者招更多的工程师,就能很快去达到你这个技术。
正是这样的困境,构成了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建设的初衷——他们希望以自身的资源满足AI创业的这三个痛点:为科学家寻找专业的商业团队;给予初创团队足够的资金;为企业提供足够多的数据支持。
“农作物很少,要做施肥的人”
纵观人工智能行业,创新工场已投资超过30家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包括人脸识别技术及应用的Face++, 无人驾驶 汽车领域的驭势科技,人工智能金融服务第四范式以及地平线 机器人 等明星项目。
李开复认为,纵然人工智能是势不可逆的大浪潮,但就目前而言,“能够投的已经投了,错过的也有几家。”
“现在这片土地长出来的农作物很少,是需要施肥的时候了——而不是把非常少的农作物拼了命地找回来。现在可投的已经不多了。”李开复告诉记者。
他举例子,五个人的团队什么也没有,却有九千万的估值,这就是因为僧多粥少,把价格拱到了天价。对于行业的发展而言,真正需要的是大量的“施肥”,这样大家才能共同受益。
成立人工智能工程院就是要做“施肥”的事情。
工程院未来要打造一个公众的计算平台,这个平台不仅仅是为内部的研究员使用,也帮那些有志于学习AI,用这个平台来发展自己技能的普通学习者。
这个平台是什么呢?
“它可能是一个特别巨大的PPU+GPU集群,背后有很大的数据量,让一个有志于学人工智能的 数学天才 小朋友,能够感觉即便还没有机会加入创新工场,已经开始这样的一个平台能够练手。”李开复说。
他继续解释,“关于数据,BAT他们肯定会去做,但是他们很难去分享,这并不是在批评BAT不好。当你拥有了所有的数据,你为什么要跟人家分享?”
而创新工场选择以“施肥”的方式传播善果,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开放型的机构,起到产业催化剂的作用,而不是又建立一个封闭、垄断型的闭环大型机构。
此前,微软开放DMTK源代码,特斯拉启动非盈利人工智能项目OpenAI,如今创新工场成立人工智能工程院,培养行业人才,搭建平台,孵化项目,意图有相似之处。
除了李开复本人的情怀和初心,创新工场此举也有另一番布局——争夺下一个生态。白皮书命名为“投资AI生态”,意在AI时代,将资本链、人才链、技术链打通,聚合学术界和产业界双方的力量。独木难成林,打造生态圈方可共赢共生。李开复说,“因为如果是我们施肥的,应该那些农作物会喜欢我们,所以最终善有善报。”大家笑了起来。
“给我一打数学天才”
关于“施肥”,最重要的一点是进行优秀技术人才的培养。
美国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坚定支持者,他的经典言论是:“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种人,或者是政治家、军人、律师,抑或是乞丐、盗贼。”
对于当下人工智能工程院而言,李开复可能需要的是“一打数学天才”,然后把他们培养成人工智能工程师。
他大胆假设:两三年之后,“真正能够发力的,还是这些年轻人。”
在多数人的想象中,做AI就像炼丹一样,非常高深,一定是有三十年功力的老教授弄出来的新算法。但李开复认为,如果你是一个有资格的年轻人,可以只需要6个月的时间,就能培训成一个AI工程师。
“6个月就够了。但还是要回到‘有资格’这件事,什么是有资格呢?”李开复告诉记者,“很不幸,并不是所有的人。”
在他眼中,有资格的“基本都是数学天才”,当然也涵盖了学统计、学自动化、学计算机等。他分析,中国人口这么多,光是数学天才应该一年都要产生几十万,这几十万个里如果能找到几千个做AI,那生力军就存在了。
创新工场的计划是,找到并培养这些数学天才,三四年之后,一定会成长出一些适合做领军人物的人,届时再鼓励并帮助他们创业,一定会发挥很大的价值。
目前,人工智能工程院已经在行动了。一是跟清华、上交等顶级高校合作,如和清华由姚期智教授领导的尖子班合作,由创新工场家族企业的CEO担纲讲师,逐步培育,其中王咏刚也进行了授课,反响热烈;第二,将通过举办竞赛活动的形式,挖掘出拔尖的人工智能或数学天才。(旷视科技首席科学家孙剑就是在ImageNet分类大赛中崭露头角,后被产业界追捧。)
副院长王嘉平在专访中向记者解释,作为一个产业发展,人才是有几个层级的,AI往前发展,就像现在有做软件开发的人,有测试的人,有做系统架构的人,有不同层面的,AI以后也一定会有这样的格局。但是对于AI工程院想要立刻培养的,肯定希望是最尖端、最有潜力的人。就整个社会层面而言,要在这个产业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得是数学家,只是说工程院想要培养的对象是这样的。
“当下是科学家和数学天才最好的时机。过几年平台化了,可能就大不如现在了。”李开复直言。
工程院的领军者们
如果人工智能工程院要下一盘战线很长的大棋,谁来操盘比较合适呢?
李开复有了他的得意选择。
在工程院的领军者中,副院长王咏刚被李开复称为“文武双全”的人。开复讲到,最早和咏刚认识,是因为咏刚写的文章,他文采出众,还写过科幻小说,本次人工智能战略白皮书的主笔也是咏刚。
后来,咏刚说要去谷歌面试,李开复不相信他的技术实力,觉得这样一位“文人”不一定能通过谷歌公正严谨的面试,“结果居然是当年面试最高分,现在很多公司的CEO可能都是咏刚带过的小朋友。”
王咏刚毕业于北京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金融行业软件研发,后加入谷歌,是谷歌超过10年的资深工程师,有着深厚的行业积累。这次加入创新工场,帮助AI工程院进行技术的布局及队伍的管理和人才培养。
与王咏刚深厚的工程师背景不同,另一位副院长王嘉平的背景则一直处于学术圈中。王嘉平拥有中科院计算所博士学位,先后就任微软研究院研究员、主管研究员,是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最喜欢的学生”,同时是一名资深的全栈工程师。
从学术圈跳出,转向产业界,是他人生一次重大的转变,而他并没有很多“不适应”。王嘉平告诉Xtecher,他之前就对产业很感兴趣,而工程院在他看来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同时,他还兼任投资总监,将首先从商业的本质和逻辑的角度学习更多产业上的内容。
王嘉平谈到,目前很多AI项目可以融到钱,但只有真正把事情做出来,才有可能拿到一部分属于你的回报。而当技术演进和市场需求更为契合时,成功率才会更高,这才是孵化真正有价值的地方,也是未来工程院要做的非常重要的事。
另外两名技术负责人施晓晗和仲大伟,前者拥有浙江大学博士学位,后者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曾就读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主攻人工智能方向,均为行业内的翘楚。
未来,这些技术大牛将为工程院吸纳和招揽更多的技术牛人,直面人工智能当下的种种挑战,把握AI发展的重大时机。
什么是最具商业价值的AI
李开复告诉记者,AI里最难的问题,是跨领域的自然语言理解,目前根本没有做到。实际上,你怎么去教一个计算机,跨领域的,七情六欲的,什么是美,什么是爱,什么是宗教,什么是信仰,也许需要几十年,还差的很远。
“AlphaGo本身是没有商业价值的,想挣钱的人不会去做围棋。”李开复补充,AlphaGo的专家队伍并没有特别了不起,就是二十个很厉害的机器学习专家,在谷歌里可能有两千个这样的人,在微软里有一千个这样的人,原因在于微软和谷歌过去没有想拿两千个专家的力量打败围棋手,他们更多时间都在做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这些有价值的事情。
那么真正具有商业价值的AI会出现在哪些领域?
李开复认为,AI在数据量大、无摩擦的领域最容易应用。无摩擦是指上下游的信息和服务,已经充分数字化和API化。一个领域里面如果有制造、测试、物流这类摩擦,那就麻烦了。无摩擦的领域有哪些?金融是无摩擦,互联网业务,比如电商、社交等,也比较无摩擦。
此外,李开复还提到,AI在挣钱最多的领域也容易应用。
因此,金融毫无疑问会是AI最快被征服的领域;其次,医疗也是一个巨大的领域,更是全球性的事情。
除了大数据的应用之外,在“科幻型”的应用中,目前看的最为清晰,广泛达成共识的就是无人驾驶。
李开复对无人驾驶持乐观积极态度,主张提前布局。“不要想无人驾驶还要十年,这虽然是事实,但未来三五年时间可以打很多补丁,做很多事情。”
他举例说,“比如景区,比如卡车运输,卡车你可能说下了高速公路怎么办?没问题,我们可以把仓库全停在高速公路旁边。万一我的路看错了怎么办?那我们重新修路,在路上放很多标志跟传感器,这也不是很困难。目前要做更多,让无人驾驶能在很多有限的环境之下被使用。”
除了以上重要领域,人工智能白皮书预计,还有安防、教育、能源、机器人、互联网 产业升级 、传统行业的流程自动化及商业智能等方面,人工智能都具有千亿美元以上的市场潜力。而自动驾驶对于交通运输和汽车制造业的颠覆,具有无法估量的经济价值。
创新工场根据技术成熟度和未来发展趋势,将人工智能各应用领域划分为现阶段已成熟、三到五年成熟、五到十年成熟、十年后成熟等不同类型,并分别设计相应的投资策略。
未来展望
在这样庞大的布局背后,是李开复对AI崛起的期望和对工程院的信心。
谈到对工程院未来三年的期许,李开复希望能够吸引到至少20位顶尖的,有经验的科学家和工程领队人物。
副院长王咏刚在接受访中透露,2016年,开复去了至少四、五趟美国,每一次去美国的必要任务,就是把他的关系网范围内的所有人才都见一遍,掌握高级人才的动向。“每次出差之前,他的助理会给他做一个详细的列表,并给每个人打电话落实见面时间。落实非常细,也许以半个小时为单位,一天见多少人。”
王咏刚举例说到,开复如果到西雅图,一定会把微软系的人才见一遍,如果到美东,一定会把CMU系(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见一遍,如果到了硅谷,那就更多了,谷歌系的,Facebook系的,Twitter系等等,还有斯坦福系的。可见创新工场AI工程院对于全球顶尖人才视为重中之重。
此外,一年还要培训至少50个或上百个年轻的AI工程师,使他们有可能成为中国未来AI领域年轻的创业者,平均一年拿下10个风险投资的案子。
同时,李开复还提到,未来工程院会寻找已投公司合作的各种机会。工程院还会非常谨慎运营的一点是,会更多地帮已投的公司加分,而不是去创造一些他们的竞争对手。
未来两三年,工程院可能把规模扩大到三四十个人,不会特别大。让一个很聪明的经营机构,不断去碰撞更多的点子。一定程度就像微软研究院,或者是谷歌中国刚开始的时候,有这样一批人能够碰撞各种点子,找到很多有趣的创新创业的方向。
李开复对于年轻人才的培养,一直以来有一种情怀和初心,并称这是一种义务和责任,要帮年轻人一把。
“如果我们回头来看,微软研究院的前50个年轻人,谷歌的前50个年轻人,创新工场的前50个人,他们后期发展成功的比例非常大。所以希望能够再重复一次帮助年轻人的历史。”李开复憧憬地说。
这不免让人再次想起,09年李开复在离开谷歌、创立创新工场后,毫无保留地说出心中的梦想:“我最大的目标是培养出至少一个拥有国际品牌的公司。如果这个目标不能实现,只要我能培养出500至1000位懂得运营高科技公司的精英,也算是一项成就。”
如今,创新工场已成立8年,可谓根深叶茂,正在一步步朝着李开复设定的目标迈进。
从2009年开始截止2016年底,创新工场参与的投资超过345笔,投资的项目超过291家。领投率高达65.04%,其中所投项目中的56.86%进入到下一轮融资。估值超过1亿元美金的项目超过54个,占所有项目的18.56%。新三板的项目有美登科技等4个。
而如今美图已在港股上市,墨迹天气也已经申报创业板,其他独角兽企业正蓄势待发。加之近两年投资众多AI项目,创新工场的版图越来越恢弘。
“如果不是我们来做这件事,那会是谁呢?如果不是现在,那又是何时呢?”李开复依然是当初的那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