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埃菲尔铁塔和奢侈品,法国还有什么?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除了埃菲尔铁塔和奢侈品,法国还有什么?

【编者按】提到 法国 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埃菲尔铁塔,是琳琅满目的奢侈品,很少有人会提及法国的 工业 发展。事实上,法国的工业相对于同行显得有些脆弱,“去工业化”带来的弊端也日益浮现......


前不久,法国总统马克龙带着近四十家企业代表到上海参加了我们的第二届进博会。此行不仅作为一次五常国家之间的国事访问效果圆满,且令人瞩目的是签定了一系列中欧、中法之间的协议和订单,不负欧陆众望。

盘点下来,总额达150亿美元的中法协作涵盖了航空、航天、核能、清洁能源、农业、 金融 等多个领域,却鲜少涉及传统工业领域的交易或合作。

总体上看,中国很愿意给敬业乐群的法国总统和隐然成势的欧盟新领导人足够的面子。以航空和核能领域为例,马克龙去年访华和今年三月份两国元首在巴黎会见期间,欧洲空客能拿到的大订单都已到手,加之中国自己研制的大飞机紧锣密鼓地即将加入全球市场的竞争,请自行脑补进博会上马克龙被邀请体验中国商飞展示的模拟驾驶舱时的真实心情;民用能源方面,原本就在合作的大项目按部就班进行中,而中国也早已跻身核电出口国,法国出售先进后处理技术的方案已经谈了很多年,在不到三天的行程中一蹴而就也不现实。马克龙临行前,法媒集中报道希望在航空、能源、旅游、卫生和农产品领域签署实质性的合同,但同期的中国官方消息去掉了航空和能源这两项——细节之中可见端倪。所以,这150亿美元的订单已可以说是东道主尽力而为的款待,中国人履行了古风盎然的待客之道。

不过,既然想平衡法中进出口逆差,为何不着力用更多门类的工业制成品来开拓潜力巨大的中国消费品市场?除了冠绝全球的奢侈品和化妆品,怎么感觉法国品牌在中国老百姓生活中的存在感不高呢?

对于类似疑问,总统本人应该是心里有数的。来华不久前(10月21日)在爱丽舍宫,马克龙确曾对到访的中国外长正式表示,“要努力推动法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使经贸、农业、金融、民用核能、人员往来等领域的合作迈出新步伐”——没有提及“法国制造”。

大概而言,当下法国传统工业,包括相当部分的高新技术产业,相对于中国同行,在规模、技术和投资方面已经没有优势,甚至显得脆弱和需要保护。

举最直观的例子来介绍一下:法国人已经没有制造电视、电脑、手机洗衣机、摩托车和自行车的能力,那些曾经的本地制造厂被外国公司收购后,常因运营不见起色(效益好也不会出售了)而导致关闭。在全球钢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他们还需要从欧盟邻国进口,因为据有人粗略统计,法国境内的钢厂和铸造厂已经减少了90%。有学者研究发现,法国政府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实施了一系列倾向性明确的、针对纺织和服装产业的去工业化政策,于是这两个行业中的不少翘楚企业从法国搬走了。在机加工行业,钻床、齿轮切割机和测量设备全部依赖进口,这让瑞士人和德国人没少挣到法国人的钱。和其他国家一样,新技术也威胁到传统产业,去年一年法国就有7家老式印刷中心关门……那些开在法国的跨国公司也业绩不佳,媒体密切追踪和连续报道着,福特汽车厂要关门,赛诺菲和雀巢都在裁员减产。

最让法国人受伤的,还是他们的一朵朵工业之花的凋谢:阿尔斯通、STX造船厂、安赛乐、拉法基、阿尔卡特……而且这一名单还有继续延长的趋势,今年五月,英国钢铁公司获得批准收购位于法国北部的阿斯科瓦尔钢铁厂,引发舆论界的又一次讨论热潮,有情绪激动者甚至称法国工业在“崩溃”、“沉没”、“垂死”。

其实近一年来,欧洲学界的论坛或征文活动中不止一次出现“去工业化五十年”这个主题,加的限定词时有不同,可能是欧洲或具体到某国、某些产业聚集区,以及某些特定行业。

根据维基百科,去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中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例显著下降的过程”。那么从1970年开始,第一批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齐刷刷划出了一条条下行的直线。

在西方人人的语境中,去工业化本来是个中性词,它可能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优化”——例如在全球化的产业链中占据更高端的位置,以智力密集型的服务产业替代投入产出比较低的生产环节,同时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发生在自己的领土,利用不发达地区的优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经营成本等。所以,初期的“去工业化”和“去本地化”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国家(政府、资本家和民众)的主动行为。

法国在二战之后,由戴高乐将军和蓬皮杜总统主导的“黄金三十年”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繁荣和工业优势,加上对幅员广阔的前殖民地的富饶自然资源拥有先天便利的开发条件,法兰西人民过上了令他们至今留恋的好日子。

身为先锋工业国之一,法国和其它欧美国家一样,曾盛行讨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全球化与世界化的影响、去工业化与去本地化的利弊……本世纪初的三色旗下,人们以理想主义的神气讨论着历史悠久的老工业区如何向新能源、高科技转型,又带着浪漫主义的风情研究如何将废旧厂址转变为文旅地产。与此同时,工作岗位在逐年减少,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业生产指数长期停滞,公共债务和政府赤字越来越刺眼。

如今法国总人口约6700万,共280万人就业于工业领域,占总人口的8.66%,而在1970年,这一数字是560万,恰好是今天的两倍,但当年的人口基数当然远远小于今天。2018年,法国工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大约为10%(不含建筑业),从总量来看,她是全球第六大经济体,但就工业产值而言只能排在第十位。

有趣的是,法国号称是农业出口大国,但时至今日,仍是工业为他们的出口做出绝大部分贡献,仅运输设备、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这三个大类就占据了半壁江山——这是空客、赛峰、达索、西门子-阿尔斯通、施耐德、道达尔、法国液空……等工业巨人坚守的阵地。

表一:2018年法国前十大类出口商品结构

除了埃菲尔铁塔和奢侈品,法国还有什么?

来源 : 欧盟统计局

反对“去工业化”的思潮由来已久。2007-2009年金融危机是对欧美国家的一记当头棒喝,“再工业化”呼声高涨并成为普遍的国家政策。法国其后出台的一系列改革和激励政策终于逐渐显现效果,以2016年为转折点,2017年结束了连续多年的就业人口下降局面后,新建工厂和工业岗位双双出现正值,GDP和工业产值也在回升企稳中。

除了埃菲尔铁塔和奢侈品,法国还有什么?

来源 : Trendéo历年观察报告

去工业化是一个太宏大而复杂的专题,不是一篇小文章能够展开讨论的。我们仅从中国产业界的角度,之所以关注法国的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进程,目的和价值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中国虽身为新兴经济体,体量却已居于全球第二位,且工业产值数年来夺冠,早有学者指出我们也已经走上了“后工业化”阶段。从学术定义上来说,欧美国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后工业化”,这个社会现象仅比“去工业化”早了五年,两者随后并行至今。不可否认,我国也早已开始了大张旗鼓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转移,而产业转移的方向除了从东南沿海前往中西部以外,海外转移和投资的规模也甚为可观。如此,“后工业化”与“去工业化”之间是否有一定的联系?新工业革命时代如何避免“去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危害?以及,“全球化2.0”进程中如何找准自己的工业化特色并与伙伴实现共赢?

从法国的经验中我们也许能挖掘到助益后来者的经验和启发。 

二、法国工业企业遇到的艰难困顿,跟多届政府的战略混乱、立场摇摆、职能缺失、措施不连续有很大关系。这些问题在极端环境里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从通用电气摆布阿尔斯通从而达成收购,以及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排挤走劬劳多年的法籍CEO戈恩这两个典型案例来看,法方遭受了巨大的不公和损害。我们乐见法国人从挫折中成熟起来,同时通过对他们的研究,亦可避免类似的弯路。

三、欧盟各国的工业经济呈现百花齐放式的发展模式。十几年前,德国还被称为“欧洲病夫”,其强大的工业是在哈兹变革之后发展而来;上个世纪末,法国人还讽刺英国人不可能造出好汽车,但英国汽车业至今生存得很好;有些欧盟成员国没有加入欧元区但经济水平、工业技术都不低;还有些小区域比如荷比卢抱团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法国从来盛产思想家,而且敢于亮明旗帜特立独行。在产业发展方面,前有柯尔培尔主义遗泽,后有戴高乐主义余芳,值得关注的还有法国第一位诺奖经济学奖得主莫里斯·阿莱斯——他本来是学理工的工程师——曾经对法国的去工业化问题发表过深刻而独特的见解。

作为欧盟的政治核心,如果法国能博采众家之长而发扬自身特色,找到一条成功的、且与其他国家和谐共赢的新工业化道路,对下一阶段的全球化将是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