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完成核磁共振检查,Facebook的AI技术现在还经不住考验
【编者按】现在人工智能的噱头过大,现实落地场景的不足导致了行业智能使用技术营销来补足市场信心,吸引资本。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道,我们必须开始关注在人工智能的炒作下,大众的信心是否还坚持得住。
本文发于智能相对论,作者杨苏颖;经亿欧
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近日,Facebook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与纽约大学医学院达成合作,尝试将核磁共振成像(MRI)的检查速度提高十倍。
MRI的检查速度一般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如果将其检查的速度提高十倍,未来的放射科医生则有望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完成检测工作。而这看似小小的技术合作,又会给当前的医疗现状带来怎样的改变?
AI加速MRI检查,吹一场医疗新风
不管人们对人工智能打败人类围棋高手、游戏高手等新闻多么津津乐道,只要谈到人工智能的实用性,都会有点嗤之以鼻。
尽管处处有着偌大的标语告诉我们,世界已经进入了的智能化大发展的时代,但是就算拿声势最为浩大的智能手机举例,其最能打的还是千年不变的“AI拍照”,这未免有些令人失望。
因此,人工智能若想要得到大众的认可,还需真正给大众的生活吹来一阵新风。那么,我们就从这次Facebook的AI加速核磁共振成像看看这场新风吹得还舒服否?
1、技术更适应人性,优化医疗体验
核磁共振的检查时间如果能够被缩短到几分钟,且不论它在医学上有多大的进步意义,其对于普通的病患而言乃是天大的福音。因为,首先,当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的时候,患者不仅需要在检查设备中一动不动地躺着,而且还要求控制呼吸,甚至是不要吞咽口水,否则便十分容易影响检查结果。
另外,在幽闭的检查空间当中,检查机器会不断产生哔哔的噪声,让人难以忍受。但由于传统的核磁共振检查时间较长,这更是进一步加剧了核磁共振检查给患者带来的压力。因此,完成这样一项检查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小孩以及老人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但若是核磁共振的检查时间变为5分钟,那么过去痛苦的医疗体验将会得到改善,适应了人性的技术也能够造福更多人群。
2、大众医疗检查需求被更全面的覆盖
2014年6月到2016年7月底之间,医疗影像领域投资并购事件约40笔左右,很受资本青睐。在这背后是我国的总人口和老龄化人口同时攀升,以及社会总体收入上行所带来的医疗影像检查需求大爆发。近20年来,在我国的人口结构当中,疾病高发的老龄群体持续增加,造成人均医疗影像需求增大。而人均GDP的提高带来消费升级,导致大众在医疗领域分配收入的意愿上升。尤其是面对医疗影像检查,其本身的预防意义更是颇为当下人群所重视。
然而回到目前的医疗影像检查领域,传统的CT检查,检查时间短但带来的辐射伤害大。而传统的核磁共振检查无辐射伤害,但是所需的时间却太长。这便意味着面对一些急诊病人,医院只能使用CT而无法使用核磁共振。另外,由于核磁共振的检查时间过长,导致医院每天能够安排检查的病患数量十分有限,而这所带来的后果是影像检查领域供给失衡,大量病患在影像检查上所需的等待时间过长。
因此,当被加速的MRI进入医院,其将能够更全面的覆盖当下来自大众的医疗检查需求,从而缓解当前过于紧张的医疗资源所带来的供给失衡的现状。
但跨越1h与5min之间“时间的长河”,还需跋涉
但是,5分钟的检查时间还只是Facebook放出的一句狠话。在为这句狠话鼓掌的同时,我们还需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唏嘘之声。
1、AI的底层建筑恐怕不稳
核磁共振成像时间之所以如此长有其物理原理。在检查的过程当中,在不同的成像之下不同的原子会于磁场当中受到激发。而原子从激发状态恢复到初始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决定了扫描时间的长短。但是不同的原子恢复时间不同,而且其恢复时间不会受到外部软件的加持而改变。
这就说明Facebook所使用的深度学习技术并不能够从本质上缩短核磁共振的检查时间。实际上,Facebook这次新瓶装旧酒,其思路仅是机器深度学习在图像领域的延伸罢了。简单来说,Facebook主要利用了AI的深度学习技术将短时间内形成的低清晰度医疗影像修复转变成能供医生诊断的高清晰度影像。
然则,这就回到了AI数据这一底层建筑的问题上。首先,目前可供利用的医疗数据是存在风险的,AI现在进行深度学习所使用的医疗影像数据是否经过了患者的同意,是否会暴露患者的隐私这都不得而知。未来若是研发成果得到商业化,难免会面临来自大众的隐私追问。再者,医疗数据的质量就目前而言仍然难以保障,医疗数据所需要的精准程度甚至超过任何领域所需的数据,而标识医疗数据的人员目前储备不足,青年医生水平不够,高资历的医生又显得大材小用,这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恐怕也是下一步医疗数据质量要怎样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2、技术普及恐难得到厂商点头
缩短核磁共振的检查时间对于就医者来说无疑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但是这桩好事是否具备广泛推行的条件却还是未知数。目前我国的医用磁共振设备院均拥有量和人均拥有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持续上行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未来医用磁共振设备的市场的需求将会有大幅度的增长,这对于基本垄断了高端磁共振设备的三大厂商通用电气、西门子和飞利浦原本是盈利上涨的信号。
但是,若AI技术缩短了核磁共振检查所需要的时间,那么一台磁共振设备单日所能完成的检查数量将得到数十倍的增加。回到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上就会发现,原来需求侧数量的增长不一定要靠增加供给侧的数量才能解决,提高供给侧的质量也能让问题得到缓解。
然而,对于三大厂商而言,他们或不会那么容易对这份技术的普及点头。一,他们没有动力进行产品AI化。观全球的MRI市场,目前西门子、飞利浦和通用电气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基本上处于垄断地位。
以国内的情况为例,这些进口品牌已经占据我国中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的7成,而国产品牌大多数仅集中于中低端市场。
所以,没有外部威胁的三大厂商并没有任何压力让他们不得不进行AI层面的加持和产品改革;二,他们不愿意利益被分食。为磁共振设备嵌入AI技术会带来成本的提高,借增加的成本来提高磁共振设备的销售价格是弥补磁共振销量下降的一种方式。
但随着AI技术的开源程度提高,我们能够看到的是AI的加持让磁共振设备的价格上调的比例恐怕并不会很大。因此,三大厂商在这项技术的普及上可能还需要细细考虑。
3、炒作成分稀释大众对人工智能的认可
不管是5分钟完成核磁共振的检查,还是90%以上的AI“读片率“,抑或是人工智能大败人类围棋手和游戏高手。这些媒体论断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吹捧,已经远远超过了目前人工智能在现实生活当中的辐射程度。
这就好比“狼来了”的故事,一次简单的科研合作,一个普通的科研结果,在媒体的二次解读下或许都会成为一个爆炸性的科技新闻,而这并非科研人员的初衷。况且,过多的媒体炒作容易消磨大众对人工智能的期待,并将对那些今后真正能够造福社会的人工智能技术推广造成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而设想如果整个人工智能行业陷入“塔西佗陷阱”,那么第一个遭受信任冲击的就会是医疗行业。
目前5分钟完成核磁共振检查还只是一个科研目标,但媒体对其进行报道时往往采用肯定式的语气来吸引读者点击。但面对这类不严谨的新闻报道,大众应该学会保持冷静。
5分钟扫描出来的磁共振图像能达到供医生诊断的清晰度吗?罕见病的学习数据是否足够?如果图像清晰度不够,微小病灶还能够被发现吗?这样的技术实现到底还需要多少年?这都是大众面对这类信息时应该反问自己的问题。
现在人工智能的噱头过大,但现实落地场景的不足导致了行业只能使用技术营销来补足市场信心,吸引资本。可如此终究不是长久之道,我们必须要开始关注在人工智能炒作下,大众的信心是否还坚持得住。
特别策划【非公医疗100+】系列专访与选题报道
消费升级与社会办医大潮下,医美、体检、全科诊所等角色纷纷站上医疗健康行业的舞台,它们在公立医疗机构的另一头唱响高歌。亿欧大健康频道特别策划 【非公医疗100+】 系列专访与选题报道,聚焦民营医院、诊所、互联网医院、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和医生集团等细分,欢迎推荐与约聊。
如果您有合适的企业推荐,请联系亿欧大健康频道负责人郭铭梓(微信:Lelion8742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