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创资本褚奕颋:投资文创,要“故事”,投“文本”
【编者按】 褚奕颋 2015年加入 华创资本 ,关注电商、社区、广告营销、数字传媒、移动健康和互联网电视等领域。本文为他对 文创 的理解以及对华创资本文创投资的解读。
本文发于华创资本,分享人褚奕颋,亿欧编辑转载,供业内人士参考。
中国人喜欢听故事,古代打仗的时候,随军的除了伙夫,还会有说书人。在无战事的夜晚,说书人就会尽口舌之能,给士兵们讲故事,从家乡的美食到英雄的传奇,慰藉并激励着他们的心灵。
后来宋朝张择端的长卷白描传世画卷——《清明上河图》,其实就是一本故事书,之所以画这么长,是为了携带、讲解方便,每次展开一点,细细道来,可以讲上月余。也正是在宋朝印刷术普及后,就有了连环画的盛行。这个喜好一直延续至今,体现在中国一直是全世界电视剧集的最大生产国。
接下来就有两个问题要追问:文创到底是什么?故事又是什么?华创对这件事的思考是,凡以内容吸引用户的皆可定义为文创,而所有的文创形式(电影、电视剧、综艺、歌曲、动漫、小说、相声、短视频等等)都需要一个故事,即文本。这个文本可以是剧本,可以是分镜头脚本,可以是小说,也可以是歌词等等。
这就是我们文创投资的核心——坚持不懈的投文本。因为,文本是根本,也是基础,是产生各种更复杂文创形式的风险最小的投资主体,也是可以收益最大化的投资标的。
可是,为什么文本企业在文创行业投资案例里并没有那么多呢?我想可能有以下三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第一、不够直观
文本看起来是最不直观的投资标的,投文本需要投资人本身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以及文本转化为其它文创形式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这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情,传统以TMT领域为主的风险投资,并不主要依靠这个能力。反过来,传统文创行业的人转做VC,同样会面临这个问题。
第二、足够寂寞
做文本投资,如果不下点“青灯苦卷”的阅读功夫是不行的。而且和传统阅读不一样的是,它不是兴趣阅读,而是泛阅读和品类阅读,也可以比作“为了减肥长期吃水煮青菜式的阅读”,当然,坚持下来肯定会收获减重的喜悦。一个想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早期投资人,一年不读完百余部作品,肯定是不行的。
第三、周期漫长
从产出上看,文本可以分为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直接产出是实体出版和数字出版的收入,间接产出是各种文本授权后的收入。单个故事作品的营收和其它文创产品相比,要相对小和相对漫长。比如我们经常见到动辄上亿甚至十几亿的电影票房,但能做到不躁动不冒进,其实是不容易的。
既然文本投资如此难,为什么我们还要坚持呢?这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投资成本低,投资收益高。我们来看看成熟市场的情况,出版行业几乎是文创大行业里面最性感的”压舱石“,投入相对小,产出收益比例高。
这是由于这个行业的特点造成的:制作成本低,不用买乐器、摄像机、化妆品等等;出品成本低,不需要院线、档期、体育馆等等。但如果押中好的文本,必然能获得巨大的回报。
换个角度想想,文本就是整个文创行业的土壤,这其实就是农业的逻辑。
所以,当一个勤劳的农民,踏踏实实的种地,收成不会差,种点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还会有类似“褚橙”的效应。同样,做一个文创投资行业里的“农民”,种好故事、收好故事、不玩花活、不施“催产农药”,也一定会有收获,这就是我们做文创投资的基本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