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成“大势所趋”,二三线城市会成为下一轮“抢手货”吗?
【编者按】全球化背景下,教育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着广泛的流动与重新配置。作为这一趋势的重要表现形式,国际学校的发展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国际学校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起起落落?现在面对何种发展、改革、机遇与挑战?今后又将行往何处?让我们从它的四十年发展历史中寻找答案。
本文转自新学说,经亿欧编辑,供业内人士参考。
1980——2019,中国国际学校的四十年
1.从无到有——萌芽期(1980-1989)
诞生于1969年的北京巴基斯坦使馆学校为广泛意义上的中国第一所国际化学校,相比当时的普通公立学校,它增加了在语言教学上的比重和本民族的教学内容,但与我们今天的国际学校从本质定义上有着很大差别。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建交,随着外交人员群体的增加,美国大使馆和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新西兰大使馆于1980年共同建立了北京顺义国际学校(ISB),这也是中国第一所完全采用国外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国际学校。该校刚开始只接收使馆人员子女,到2002年,ISB开始接收除使馆以外的外籍工作人员子女。
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外籍人员进入中国工作成为一种趋势,当城市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就相应地产生国际教育的需求, 如1988年深圳蛇口国际学校的成立,为到蛇口来工作的外籍员工解决了孩子的教育需求。
截至1989年,我国约有6所国际学校,其中5所为外籍子女学校,还有1个公立学校国际部。这个时期,中国教育国际化还不太明显,国际学校多为外籍子女学校,主要是解决使馆工作人员子女以及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工作的外籍人员子女的学习问题。
同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整体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多数人对于国际教育没有概念,参加高考是学生的主要升学途径,公立学校国际部和民办国际化学校几乎没有发展。
2.初步发展——探索期(1990-1999)
这十年中新建校80所,公立学校国际部有6个,民办国际化学校39所,外籍子女学校35所,截至1999年,我国共有86所国际学校,其中公立学校国际部10个,民办国际学校39所,外籍子女学校38所。
这是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的10年,国门进一步打开,经济进一步发展,大量外企进入中国,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吸引了大批的外籍人员进入中国就业,中国国际教育发展受到推动。外籍工作人员子女的不断增多营造了外籍子女学校发展的春天。1997年7月31日,国务院发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维护举办者、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教师、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力量办学事业健康发展;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国本土的高净值人群的涌现,这些都促进了民办国际化学校的不断发展。 同时,随着对外交流加强,我国一些公立学校为满足部分学生出国留学,备考SAT和托福的需求,开始成立国际部。
上海中学国际部、北师大附中、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中、广州碧桂园学校、大连枫叶国际学校、昆山经济开发区国际学校、北京京西学校、北京耀中国际学校、上海长宁国际学校等等这些学校都是这段时期建立的。
3.快速发展——上升期(2000-2009)
这十年中新建校共271所,其中公立学校国际部75所,民办国际化学校133所,外籍子女学校63所。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国际学校357所,其中公立学校国际部84个,民办国际学校172所,外籍子女学校101所。
这个阶段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高净值人群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家庭思想观念开始转变,不想再让孩子走高考这座“独木桥”,送孩子出国读书,申请国外本科成为一个热门选择,在这种形势下,部分公立中学纷纷开设自己的国际课程班来满足这种需求;民办国际学校以其招生人数和招生范围的灵活性赢得了更多的市场发展空间。 同时,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成功申办北京奥运会,在越来越多国人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有更多外籍人员扎根中国,为满足其子女教育需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数量也在持续增加。
人大附中国际班、北京四中国际部、北京十一中学国际班、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民办浦东外国语小学、上海市民办协和双语学校、苏州德威英国国际学校、天津惠灵顿国际学校等等这些学校都是这段时间建立起来的。
4.蓬勃发展——爆发期(2010-2019)
目前统计,这十年中预计建校346所,其中公立学校国际部131个,民办国际化学校193所,外籍子女学校22所。
这是中国国际学校遍地开花的10年。 60末,70后成为父母群体的主体,父母人群整体素质提高,对于孩子的教育从眼界到想法,乃至经济实力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与此同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增加,公立学校的教育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另一方面,70后父母对于中国应试教育的切身感受使得他们更渴望改变下一代的教育成长路径,于是对于国际化教育的需求变得尤为强烈;公立国际班,民办国际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在中国大型城市生根发芽。
尤其是2016年《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之后,民办学校采用分类管理办法,区分营利和非营利学校,进一步促进了民办学校的蓬勃发展。 对于外籍子女学校,由于外籍生源没有大量增加,外籍学校数量已然接近饱和,新建国际学校较少选择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广州第一中学国际班、西安中学国际班、西安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班、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广州英东中学、北京市朝阳区人大附中朝阳分校、上海日本人国际学校、青岛耀中国际学校、无锡伊顿国际学校等等都是这段时期建立的。
三类国际学校不同发展状况
1.公立学校国际部呈断崖式发展
公立学校在2000年之后开始快速增长,2010年之后增长速度加快,到2013年之后公立学校国际班增势放缓,如下图所示。
2010-2012年公立学校国际部增量呈现迅猛增长,2010年新增29个,2011年新增30个,2012年新增38个;2013年新增公立学校国际部减少,2013年新增22个,2014年新增10个,到了2015年新增数量为1个。
2010-2012增长速度较快的原因有:
政策密集出台: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以政策导向推动了公司学校国际部发展,加上同阶段政策上对公立学校国际部审批限制较低,使得这一时期公立学校国际部数量增加较快;
生源本质变化、应试压力增大: 留学生的生源在本质上发生了变化,主体从“成绩不好家庭好”变为“精英家庭优秀学生”,国际课程的需求增加,加上公立学校良好的声誉,公立学校国际部成为了多数人的选择;
课改、家长观念促进国际课程进校园: 随着社会发展,学生的发展目标也在改变,家长们的观念也发生转变,更多家长选择国际课程为孩子留学做准备,这种需求促使学校引进国际课程供更多的学生选择;
2013-2015增量减少的原因:
社会争论引起政策约束: 2010-2012年公立学校国际班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暴露了很多问题,例如:收费标准不统一、占用公共资源、加剧教育不公平等等。
2013年,教育部出台《高中阶段国际项目暂行管理办法》草案,明确要对各种形式的高中“国际部”和“国际班”进行规范,2013年5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下发《关于开展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引进国际课程的价值定位,规范普通高中引进国际课程的实践与管理。
随后,北京等地也在2014年加强对高中国际班招生的规范,并表示不再批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此外,上海部分办学不规范的公立学校国际班也已经改制,转换为民办学校。
2.民办国际化学校稳步上升式发展
民办国际学校增长幅度2010-2012年稳步上升,2012-2013年增长幅度有所下降,2016-2016年增幅最大。整体上2010-2016年国际学校数量稳步增长。其原因有:
公立学校入学难度增加: 公立学校国际班开始受到限制,无法应对留学生数量增加的情况,受政策影响,部分国际班向民办国际化学校转变;“入学”难度增加,外地户籍的孩子被公立学校拒之门外;
公立国际班受约束、民办教育受鼓励: 2003年我国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激励民办教育的发展,加上之前我们分析公立学校国际部开始受政策约束,刺激了民办教育的发展;
出国的成本较低: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出国留学的成本要低于留在国内的成本,国际学校市场的发展受此推动;办学带来的利润前景使得其他资本尤其是房地产资本纷纷进入到国际学校市场。
3.外籍子女学校折线式浮动发展
根据折线图我们可以看出,除了1996年增速较快,1998~2005呈现波动式增长,总体增量不断增加,在2005年达到增量高峰,2005年以后增长幅度放缓。其原因有:
大力引入外资: 中国加入WTO之后,各地政府大力吸引外资,外企子女对学校的需求增多;
海外机构办学的政策优惠: 1995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关于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管理办法》,同时为了吸引外企,对办校的海外机构在土地、校舍建设方面给予最大的优惠政策;
优质学位紧张: 外企增多,导致优质国际学校学位紧张;
国内教育转型: 部分教育人士想把国际课程引入中国,为中国教育国际化发展做出贡献;国际学校开设成本较低,但学位紧张导致国际学校学费水平较高,开办国际学校带来经济利润。
4 .近三年三类学校不同的发展情况
民办学校数量增速较快,外籍办学数量基本平稳,而公立学校国际班数量缓慢增加。国际学校领域,民办学校依旧是主力。
中国的国际化学校未来发展趋势
1、新民促法落地进程缓慢,国际学校行业格局较稳定。
虽然新民促法从法律、政策角度为中国民办教育行业提供了良好环境,民办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更多优惠待遇,但因办学所涉及的因素较多,新民促法的推进受到了“相关部门协调”与“各地方协作”两大阻碍。短时间内民办教育政策不会出现大波动,民办学校、国际学校行业也将保持相对稳定发展。
2、学校分段注册有望增加,营利性学校登记逐渐增多。
根据新《民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营利性民办学校设立只限义务教育阶段外的其他分段。所以,对于一所K-12民办国际学校,若想实现营利性质,分段注册必不可少。将义务教育阶段和非义务教育阶段分离开来,单独进行注册情况,将会越来越多。
3、民办双语学校成办学最大趋势,特色创新学校出现。
随着国际学校行业的发展,三类国际学校的市场占有格局已定。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难有增加,公立学校国际班也不会完全消失,整个行业的主体将由民办国际化学校组成。结合新民促法对课程内容、教学大纲的规定,民办国际化学校将以双语发展为关键词,在保证国家要求的基础上,增加外语课程、国外教材内容作为学校特色。
4、轻资产模式依然是学校扩张的最好途径,未来更多学校、教育集团将在服务输出上投入更多精力。
一方面,轻资产模式之下,集团能够降低办学成本,同时能够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教育管理、师资培养等核心业务上。另一方面,在国际学校行业逐步走进竞争质量和学校特色的新阶段下,优质教育品牌将成为学校集团的强力竞争要素,品牌输出、教育服务输出也将在学校扩张过程中发挥助推作用。
5、民办幼教行业将成为资本爆发的集中地。
新民促法规定了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可选择营利性办学,幼教与高中将成为资本进入民办学校领域的首选,而从去年的相关资本活动来看,从2017年8月威创股份完成对可儿教育的收购,到9月“红黄蓝”成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各大资本对于中国民办幼教市场有着良好的前景预测,加上国家对于民办幼儿园的鼓励政策,幼教行业在民办学校加速资本化的过程中走在了前列。
6、国外品牌学校在中国布局将继续发力,二三线城市成为下一轮“抢手货”。
国际学校市场需求依然存在,海外教育品牌进驻趋势正在迎来新一轮小高峰,其中英国学校显然动作更大。 但比起之前如哈罗、德威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在中国的落地,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外教育品牌的进入更注重与本土机构的合作办学。在国外学校品牌不断进入中国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其选址多在二三线城市。原因在于已有的一线成熟市场竞争压力过大,无法保证生源。 而二三线城市的国际化教育理念普及度不高,对国外品牌更容易接受。总体上看,这是一种抢占市场的趋势,等二三线城市国际学校市场趋于饱和后,中国整体市场也将开始新的洗牌。
从萌芽到出现,从缓慢发展到逐渐壮大,从最初仅向使馆人员子女提供教育服务到目前以满足中国本土孩子接受国际化教育为主,纵观中国国际化学校的发展史,我们从侧面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在不断向前发展,人民教育观念在不断转变,国际化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国际学校行业步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如何能够克服挑战,抓住机遇,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是每个国际教育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关推荐阅读:
轻资产、在线化、国资入局,国际教育还是前途未卜
千亿国际教育蛋糕,上市公司的切法与吃法
向留学中介宣战,智课发布美国留学全球精英赋能产品及两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