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转身”这五年:银行业“金融+科技”的回溯与未来
时光荏苒,回顾过去的几年时间,我国先后涌现出直销银行、互联网银行、掌上银行等一系列新生事物,极大地改变了银行业的原有发展格局。作为老牌金融机构,面对余额宝与各类移动支付方式的快速传播,各大银行从最开始的不屑一顾,到最终与BATJ等互联网巨头逐一"牵手"。
如今,数字化金融战略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业的共识,对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探讨与实践,成为各国银行家争相讨论的热点话题。我们看到,在"互联网+"时代,我国银行业正在积极思考着"大象如何转身"。
一、回顾过去:中国银行业"金融+科技"发展历程
1.在线支付:2013年前后的商业银行布局电商平台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最初源于网购带来消费者支付方式的变革。一个标志事件就是淘宝商城从2009年开始,每年开展的"双十一"活动,对于银行支付系统是极大的考验。早在2009年"双十一"当天,就创造了5000万的销售额,由此也引发了金融业对于支付工具与技术的不断革新。
此后,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不断涌现,同时在每年推出多个促销活动,进一步加快电商平台的支付交易量。此外,在2011年5月央行正式下发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后,各家商业银行也开始布局自身的电商平台,在2013年前后,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支付技术,包括非接触式支付、移动收银终端、综合移动支付平台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与阿里巴巴在网络支付领域,由合作转为竞争的关系。 在2010年以前,阿里巴巴还没有小贷牌照,因此由阿里巴巴向建行提供"诚信通"和"中国供应商"会员的信用记录,帮助建行节约贷款用户的审核时间,实现快速放贷。然而, 阿里巴巴在2010年4月拿到小额信贷牌照之后,紧接着在2010年6月8日正式成立了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自此不再将客户信用记录提供给银行,改由自身进行在线放贷,因此对于银行的信贷与支付结算都构成了威胁,降低了银行业的原有利润空间。
2.网络借贷:大型银行2013年建成电商平台放贷
商业银行开展网络借贷业务,主要有两种业务模式:第一种是以国有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为主,通过自建平台或结合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开展网贷业务;第二种是城商行与农商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由于在人员、技术、产品等方面欠缺,采取与网贷平台合作的方式,开展在线放贷业务。
结合五大国有银行建立的电商平台来看,2013年正式建成的银行系电商平台包括:工商银行"融e购"、建设银行"善融商务"、中国银行"云购物"、农业银行"e管家"、交通银行"交博汇"等。通过搭建电商平台,商业银行掌握用户真实的身份信息、行为偏好、交易记录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展网络融资业务。
经过2013-2017年的五年时间发展,我国银行业已形成比较全面的网络融资产品体系。与此同时, 除了传统商业银行之外,银监会在2014年起批准设立的民营银行,其中有一部分具有较强的互联网基因,在发展网络贷款业务方面,相比传统银行有更大的优势。 整体来看,目前网络融资涵盖了信用贷款、质押贷款、创业贷款等多项业务,以下列举出部分商业银行的网络贷款产品:
3.互联网理财:2014年兴起直销银行盘活闲置资金
2013年6月13日,支付宝上线"余额宝"理财产品后,打破了以银行为主的理财市场格局,上亿的互联网用户开始办理闲钱理财业务。此后,到了2014年,北京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等数十家商业银行开始筹建直销银行,向公众推出各类互联网理财产品。
目前,大部分的直销银行采用事业部制架构,在品牌设计、运作模式、用户体验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发展特色。整体来看,发展较具规模的包括:平安银行"橙子银行"、广发银行"有米直销银行"、南京银行"你好银行"等。 尽管市场上已出现了上百家的直销银行,但平台上展现的产品主要以各类理财产品为主,银行之间的差异性不大, 在嵌入个人用户的交易场景领域,仍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跨界合作:牵手金融科技公司助力业务转型升级
2013年被业界认定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当时的银行业还未苏醒,认为互联网金融只是传统金融业务的"冰山一角",远远威胁不到银行客户流失与存款下滑。然而,仅经过两三年的时间,从国家层面就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普惠金融、数字化金融的指导意见,并将"互联网+"战略作为国家级重要战略方向。正像马云所说的:"银行不改变,我们就让银行改变",互联网浪潮已经改变了原有的金融服务方式。
在2015年前后,中国银行业深刻意识到"大象转型"的必要性,逐步开启银行与互联网机构的跨界合作。近两年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公司逐步转型为金融科技公司,以BATJ这四家巨头为主 。在跨界合作中,商业银行不断拓展自身的业务场景,了解互联网用户的消费习惯与金融需求,双方的业务合作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云计算与大数据平台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成立"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建立统一的金融大数据平台,持续输出技术能力,支持业务发展。
2.金融产品在线化办理
伴随着消费升级与互联网用户交易场景的拓展,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移动支付、小微信贷等业务领域,逐步嵌套在合作机构的平台内。譬如,招商银行推出滴滴出行联名信用卡、平安银行开展B2B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招商银行与中国联通共同组建招联消费金融公司等举措。
3.搭建网络贷款风控模型
与商业银行传统的授信审批方式不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借贷模式,存在较大的授信风险。因此,商业银行选择与IT厂商、互联网公司共同合作,开发大数据风控技术与网贷风控模式。譬如,贵阳银行与数联铭品合作开发的大数据风控技术,多家国有大行与京东金融合作的智能风控模型,哈尔滨银行与鼎富科技共同挖掘互联网非结构化信息采集、分析、客户涉诉信息查询等服务。
三、创新发展: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主要创新业务模式
借助互联网渠道发展金融业务,本质离不开金融属性,必须保证金融业务的合规发展。综合而言,金融科技对于移动支付、消费金融、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业务,都是一次重大的金融业务模式革新。
1.移动支付
在"新零售"的市场浪潮下,通过二维码、近场支付等新兴技术手段,结合用户的交易场景,不断创新支付方式,获取用户的交易场景与行为习惯。在支付宝、微信以及银联三家占据较大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的现状下,商业银行正在不断与互联网机构合作,争抢市场份额。
2.消费金融
商业银行已将消费金融业务搬到线上,并结合自身搭建的电商平台或与消费金融公司合作的方式,快速拓展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规模。围绕用户的衣、食、住、行、娱乐、医疗、教育等生活场景,运用大数据思维,自动判断用户的授信额度,并保障授信风险可控。
3.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业务是近年来新兴的创新业务,"融资租赁+互联网"主要以租金收益权转让为主,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加速资金周转效率。对于租赁设备的评估,一般采用易流通的汽车、机器设备等,标准化程度较高,能够盘活商业银行的大量公司类客户。
4.供应链金融
2010年以来,我国供应链金融以20%-30%的速度增长,借助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提升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交易规模。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的参与各方,即行业龙头企业、仓储物流公司、B2B平台、租赁公司、保理公司、财务公司等,由互联网平台有机整合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商品流等信息,从而保证授信风险可控。其中,平安银行"橙E网"、招商银行"智慧供应链金融"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四、发展前景: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就在2018年4月18日,建设银行宣布已成立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建信金融科技"),注册资本16亿元。未来在发展金融科技方面,设立专门的子公司将成为发展趋势。
作为国内老牌的国有金融机构,建设银行在打造金融系统方面拥有多年的成熟经验,在布局金融科技方面,不仅仅是为了应对互联网系公司的跨界竞争。建行董事长田国立此前就曾提出:"2017年,建行花了6年时间搭建的新一代核心系统竣工,全面提升了信息化水平。为应对互联网的跨业竞争,该行启动金融科技战略,制定了科技体制改革方案。"
此外,多家商业银行不断加大对于金融科技的投资力度。以创新著称的招商银行为例,在金融科技创新基金的投资金额,从2017年7.9亿元提升到2018年22.1亿元。而江苏银行作为中小商业银行的代表,也在2017年投入营业收入的1%发展金融科技,也就是33.8亿元。展望未来, 中小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转型必在互联网端,金融科技的运用程度将直接决定这些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营收水平与客户量增减情况 。
可以说,在金融科技的支撑下,传统商业银行可以借助技术创新,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提升国际化金融服务品牌形象。围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用户体验,拓展用户交易场景,真正转变银行业依靠存贷利差的盈利方式,构建具备竞争力的网络金融服务产品体系。
推荐阅读:
京东“悔婚”抛弃徽商,联手招商银行筹建独立法人直销银行
转型迫在眉睫,银行业的曙光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