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不仅要有“互联网思维”,还要建立“产业思维”…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投资人不仅要有“互联网思维”,还要建立“产业思维”…

最近跑了不少工厂,对工业体系的庞杂有了一点直观的认识,大开眼界。

不同行业的差异

每个行业,甚至某道工序本身都有很深的Know-how,试图快速深入地理解所有行业是不现实的。

不同行业的从业者,动辄十几年、几十年形成的经验,很难实现传说中的『迁移学习』,只能留给自诩聪明的投资人点滴积累、慢慢学习。

但不同行业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点,可以从“产业复杂度”和“行业集中度”两个角度来进行梳理。通过一个经典的2x2矩阵分类,提供最基本的思考框架。

从复杂度来理解行业

首先是产业复杂度。例如,国产C919大飞机,零部件超过100万个,而波音747达到了惊人的600万个。什么概念?说实话很难想象,常见的 汽车 有3万个零部件,有张图可以看出系统的复杂度:

投资人不仅要有“互联网思维”,还要建立“产业思维”…

如果继续拆解单台发动机(以宝马M3的为例),可以再细化到更多的零部件:

投资人不仅要有“互联网思维”,还要建立“产业思维”…

高度复杂的产品,大规模量产就意味着成熟、严密的配套体系。以电动车的座椅为例,国内的新发展(Tier3)生产电动气囊,提供给康斯博格(Kongsberg, Tier2),后者将整套按摩系统提供给安道拓(ADIENT, Tier1),安道拓作为一级供应商提供给整车厂(蔚来汽车等)。仅按摩座椅一项,就涉及到3级供应链体系。

汽车涉及到3万个零部件,3C行业最具代表性的手机,涉及2000多个零件。下图可以看到,手机大体上可以拆成背板、主板、电池、屏幕、结构件、相机这几大部分。

再看一下手机屏幕,仅以流程相对简单的OLED为例,又可以细化为TFT基板制作、有机发光层的封装(Cell成盒)、显示IC和FPC绑定、封装测试等。

投资人不仅要有“互联网思维”,还要建立“产业思维”…

其中涉及到面板设备供应商、玻璃材料供应商、OLED发光材料供应商、驱动IC供应商、封装测试厂商等多层的供应链体系。大体上可以用这个图来表示。显示面板如此,手机中其他几大件,包括摄像头、电池等,也有4-5层严密配合的供应商体系。

根据实地看到的工厂反馈,传说中的『A客户』已经管控到了手机中框镀膜的设备厂商,或是手表玻璃表盘的检测设备供应商,细数下来也有3-4层。

投资人不仅要有“互联网思维”,还要建立“产业思维”…

如果反过来,制造行业内有没有相对比较简单的呢?

有的,相对于分工严密的汽车或者3C,轻工业体系的供应链条就短很多。例如,制鞋行业大体上分为『鞋面 - 鞋底 - 后处理』,整个工艺流程大概十多步。从供应链角度大概也就是『面料厂-鞋面厂-代工厂』这三层。

四象限法理解不同行业

比较常见的是,产业链的复杂度越高,一段时间后集中度也会提高。例如,美国汽车集中在前三大之中,而大飞机制造商主要是波音和空客两家。如果我们把不同行业按照集中度、复杂度两个维度作为横纵坐标,不同行业的分布如下:

投资人不仅要有“互联网思维”,还要建立“产业思维”…

我们将3C、汽车、大家电等集中度高、产业链复杂的行业放在右上角,将成衣、制鞋等产业链短、集中度也低的行业放在左下角。对于右上角的领域,应当充分重视行业特性,理解产业本身的逻辑。反之,对于左下角的领域,『互联网思维』有机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例如,在制衣行业,由于产品相对标准化,产能又比较分散,通过将纺纱厂设备联网,可以很好地组织利用闲置产能。相反的,在显示面板行业,由于产业集中度高,产品准入门槛也较高。

我们将产业属性和互联网属性对比如下:

投资人不仅要有“互联网思维”,还要建立“产业思维”…

产业视角下投资的方法论(探索中)

行业千变万化,这些抽象的认识很可能没什么具体的帮助,最多能够提醒自己要充满敬畏。上述产业属性对提炼投资『方法论』有一些借鉴意义,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1、吃红利

产业链的投资,首先投的是行业增长。一个未来十倍、几十倍增长的行业,今天不起眼的连接件也能形成大的行业。例如过去10年的智能手机,或是今天的电动汽车行业,供应链领域应当会出现大的机会。除了新增,红利也会出现在国产替代(指纹模组、VCSEL等),或产业转移(屏幕、半导体),降人工(机器换人)等大的逻辑中。

找准红利,需要建立对行业比较系统的认知。例如,通过走访不同层级的工业自动化集成商,我们发现受3C行业的周期影响,中高端的工业机器人增速并不是很快,但低端的冲压、焊接机器人增速高于平均水平。进一步的,通过拜访焊接需求量比较大的摩托车、低速车企业,进一步印证了焊接行业机器换人的需求。

2、挖创新

作为口袋不深的VC,与动辄几十亿元砸产线买公司的产业资本相比,绝对属于弱势群体。我们能够撬动的,也只能是风险收益曲线中『高风险、高收益』的那一段。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在“成熟行业”中,找到发生变化的机会点。

互联网的创新常见于洞悉人性的产品经理,或天才的程序猿。产业领域的创新,常见在熟悉产业运行逻辑,又善于跨界学习的行业老炮。因为产业结构相对稳固,完全的外行很难切入(芯片行业、显示面板、汽车配套体系、医疗器械等尤其如此)。但机会往往出现在行业经验和新领域的结合上。

3、找验证

最后一点,也是产业视角最为特殊的,就是到上、下游寻找验证。投资人毕竟是外行,不能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越是分工严密、集中度高的供应链体系,通常验证周期就越长,标杆客户的作用也越明显。就像我们无法预判一款新药的上市周期,我们其实也很难预测一个零部件导入到头部客户的具体时间表。事实上,即使是甲方的项目负责人,对于新产品的采用,也有不少无法掌控的因素。因此,多方验证才是提高准确率的关键。

产业领域知识

每位投资人都具有某个产业领域的特定知识,这些特定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较深地理解领域中发生的现象。比如医生,就比我们一般人更能明白医药领域发生的事情。

对于投资者来说,要想从事某个领域的投资,必须知道该领域中的一些专业知识,不然无法入门。比如你想投资金融创新,其实多多少少要知道一些银行领域的基本情况,比如银行都是怎么赚钱的?银行是如何运作的?银行是怎么发放贷款的?银行最关心的又是什么?银行的激励机制如何等等。这方面的知识如果想要深入的话,其实可以研究得很深,你们看在银行里面有多少聪明人在研究银行怎么开发新产品,怎么制定新政策,怎么更好地运作。

作为投资人,是没有必要把专业知识研究到很深的地步,最重要的是能达到看得懂行业里面发生的事,那就可以了。如果专业知识不懂,那么投资人其实是可以像领域的专家进行请教,让专家给你介绍一个专业知识的概貌。投资人要明白,专业知识需要达到一定程度,但到一定程度以后,多学习专业对投资其实是没有很大帮助的。所以学习专业知识的关键是扩大你的眼界,让你看懂更多的大致现象,而不是扩大你的深度。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医学背景的投资人,投资医药项目的时候还是失利的。因为他们专业知识是足够、甚至超标,但其他类型的知识与能力可能是不足。


茶饮品牌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头部腰部餐企纷纷入局茶饮赛道,使得本身就很热闹的茶饮赛道显得更为火爆。再者,2018年的整个咖啡市场波澜掀起,越来越多人看到中国咖啡市场蕴含的巨大潜力,国外更多咖啡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咖啡品牌的强势崛起,使得咖啡行业的竞争也愈发激烈。

随着消费升级愈演愈烈,新生代消费者不仅对茶饮、咖啡的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一杯饮品所带来的体验也越来越看重。由此,茶饮咖啡品牌们,在好喝之外,从消费者体验出发,也在追求更多的可能。

3月底,由亿欧餐饮频道举办的《C&T时代,茶咖新麓战》活动将在北京举行,我们将邀请茶饮咖啡行业的企业作为演讲嘉宾,与大家共同分享对于行业的观点与见解。详情点击链接进行查看: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87

投资人不仅要有“互联网思维”,还要建立“产业思维”…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随意打赏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互联网思维商业模式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移动互联网思维十大互联网思维什么叫互联网互联网是什么互联网思维网络平台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