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看衰的智能穿戴,场景化和数据服务才是未来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被看衰的智能穿戴,场景化和数据服务才是未来

用“明日黄花”来形容可穿戴设备如今的处境似乎再合适不过,特别是在 Jawbone 破产清算、 Fitbit 股价暴跌、 Apple Watch 销量无解等背景下,唱衰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为主流的声音,与四年前的风口论早不能同日而语。

然而,就在 可穿戴设备 不被看好的当口,却闯入了一批行业之内的野蛮人,LV推出了旗下首款 智能手表 ,卡西欧计划于明年初发布自己的智能手表。而这到底是智能可穿戴的转折点,还是传统手表厂商的最后一搏?

落幕或者新生

不难理解LV、卡西欧等逆势追捧智能手表的原因,在不计其数的智能可穿戴品牌的冲击下,传统手表开始走向下坡路。

从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的预测报告来看,2017年智能手表的增长比例将达到18%,年销售总额升至100亿美元,预计今年智能手表的出货量可达2850万部,并表示在2017年底的时候,智能手表市场的规模大约将达到传统瑞士手表市场的三分之二。Canalys等第三方报告的结果似乎与智能可穿戴不被看好的趋势相左,原因何在?

一方面,无论是Jawbone还是Fitbit,代表性的产品多为 智能手环 类,却始终难以逃脱同质化的圈子 。早期的智能手环厂商抛出了健康管理的概念,却并未进行数据的深度挖掘,在数据的准确性和局限性面临瓶颈,智能手环本身的概念由热转冷,在销量上的颓势便在意料之中。相应地,市场上涌入了大量的廉价产品,在市场不成熟状态下的价格战,直接导致整个产业链维持在“婴儿”时期和外界对于可穿戴行业的唱衰。

另一方面,尽管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产品被冠以“鸡肋”的标签,却不能否认智能手环等在市场教育方面的成功 ,尤其是早期大量低价智能手环涌入市场,计步、心率监测、提醒等基础功能早已深入人心。此外,谷歌已经不遗余力的向珠宝厂商推销自家的Android Wear,国内诸如智能表芯等公司也发布了针对传统手表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智能手表在计时增值服务功能上,加入了一些数码功能和流行的时尚元素,这是传统手表所无法比拟的。

诚然,在智能化的大趋势下,无论是LV等奢侈品牌还是卡西欧、Swatch等传统手表厂商,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传统手表和智能穿戴最终走向融合,而非是鱼死网破的冲突与较量。事实上,传统手表厂商的抉择也为可穿戴产品指明了一条新出路,即场景化和垂直方向的突围。

诺基亚、谷歌等似乎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2016年6月份,诺基亚以1.7亿欧元的代价完成了对电子消费公司Withings的收购,Withings的CEO加入诺基亚的健康团队,主要负责数字健康领域的研发。无独有偶,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也传闻在研发一款配备电子墨水屏的健康手表,同样由旗下的医疗机构Verily Life Sciences负责,且与Apple Watch和Fitbit不同的是,Verily这款手表并不是一款消费级设备,而是将之定位于医学研究之用。

在一连串的碰壁之后,无论是行业巨头还是可穿戴领域的创业者,终于领悟了一个事实: 智能手表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人体的感知和互动方面,其更像传感器而非计算中心。

打造价值闭环

那么,明确的市场定位能够让可穿戴行业走出寒冬吗?要知道整个可穿戴行业正逐步成为手机厂商、时尚厂商吸引用户的附属,单一的可穿戴设备很难获取利润,需要的是从产品到数据再到服务的价值闭环。

而要打造完整的价值闭环,智能可穿戴行业仍需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产品和服务的稳定可靠性。

智能可穿戴产品的两个核心价值在于,离人更近且佩戴时间更长。换言之,可穿戴产品必须摆脱“鸡肋”的产品属性,在智能手机功能更加广泛,智能手环等在计步、心率监测等基础功能上失去唯一性的情况下,找寻更符合刚需的产品形式已经成为可穿戴产品活下去的不二法门,比如与传统机械手表的融合,再比如加入更多的时尚元素。

另一个问题便是解决可穿戴产品的续航问题,在传感器而非计算中心的现实定位下,Apple Watch等与手机功能高度重叠,却又不具备独立使用价值,反而牺牲了续航和价格优势的产品,俨然不符合稳定可靠性的目标。这就需要对可穿戴产品的功能进行取舍,保留低功耗且刚需的核心功能,以延长产品的续航和美观度。就目前来看,大多数传统手表型外观的智能可穿戴产品已经做到了4个月左右的续航时间,也就可以理解LV、卡西欧等积极进入这一市场的原因。

2、完善的场景应用和数据服务。

进入2017年之后,智能音响的火爆程度不亚于当年的智能手环。所不同的是,智能音响的故事并没有局限在硬件本身,而是讲了一个 人工智能 语音助手的故事,相比于硬件创新,更偏向于场景应用和数据服务。或许在可穿戴设备处于风口期的时候,也有一些厂商在场景和数据服务上画饼,可迄今为止仍处于空白状态。幸运的是,在 云计算 、 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可穿戴产品或可以弥补这一短板。

更重要的是,场景应用和数据服务驱动的是一个万亿规模的蓝海市场。从第三方报告来看,女性塑身美体、老人看护、幼儿看护、女性呵护、健康、商务、运动等场景的市场规模不可小觑。以女性塑身美体为例,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心率监测、睡眠监测、运动记录、体重记录等数据,结合用户的减肥计划,在饮食管理、运动规划、时间提醒等给出个性化的建议,还可以通过好友PK、实时分享等形成激励效应。有数据显示,女性塑身美体类的整体市场规模高达12-15万亿。类似的,借助可穿戴设备的温度检测、哭闹提醒等开发婴幼儿监护的场景,不用再担心孩子尿床和哭闹;对心率、血压、睡眠监测、情绪监测等数据的处理分析,导入医疗健康服务资源,布局健康管理场景等等。

3、完整的个人行为和健康数据服务体系。

可穿戴市场的核心病因在于不同厂商之间的各自为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数据孤岛。就拿医疗方向来说,理想的状态应该是 智能硬件 搜集用户数据,然后通过后台数据处理和分析,对接到医院等大健康体系。包括苹果、三星等都在尝试构建起完整的健康体系,并通过开放平台吸引第三方开发者的加入,一是这些解决方案在国内大多水土不服,研发成本虚高,商业环境和技术环境没有打通,二是用户习惯的培养仍然差强人意,用户体验被严重割裂,缺乏商业前景。

当然,国内也有一些公司曾发力个人行为和健康数据服务体系,比如百度的Duwear、微信的开发者平台等等,可项目大多处于停滞状态。深圳智能表芯的模式似乎为行业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依赖自身作为行业链技术源头的优势,在提供核心技术和产品服务的同时,让下游厂商快速推出稳定的产品,与合作伙伴一道打造了由硬件终端、人机交互、后台数据服务三大部分构成的PMPD系统。这一商业前景在于,让用户在终端体验上更加统一,建立一个完整的行为数据和健康档案,并为用户提供场景化需求,逐步演化成为兼顾生活管家、私人医生、健身教练和私人秘书为一体的智能系统。

总之,对于智能可穿戴行业而言,单纯的功能已经无法满足用户需求,针对细分场景和细分人群才是大势所趋。与时俱进的,可穿戴领域的从业者是时候思考如何打通产品、数据、服务和商业之间的连接,形成更具想象力的价值闭环。

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Alter;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本文被转载2次

首发媒体 亿欧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可穿戴智能设备未来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智能穿戴 品牌大数据未来发展人工智能 场景华为智能穿戴深圳智能穿戴智能穿戴概念智能穿戴技术女性智能穿戴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