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货架”到底是新零售的新玩法还是伪需求?
1月19日,在滴滴上投放零食货架的“魔急便”,宣布获得来自金沙江创投、高瓴资本、IDG资本、滴滴出行的6000万A轮投资。
这个被朱啸虎、王刚倾力押注、号称为 “下一个风口”的赛道,已经被越来越的创业者与资本盯上。最近获得金沙江、IDG、滴滴等知名资本融资的“魔急便”财大气粗,聚美优品也已经入局,更早在深圳投放的gogo以及其他创业公司相继发力,一场「车载便利」的大战一触即发。
而对此,投资者立刻分成两大阵营。以朱啸虎为代表的资方十分看好「车载货架」,而另外一方却表示,毫无价值。
支持方
朱啸虎:不迅速上规模,没机会和巨头叫板
新零售市场很大,但是非常难切,所有巨头都虎视眈眈。如果你不能迅速的上规模,根本没有机会和巨头叫板,所以我们希望能迅速的起来。这个平台还是有一些巧妙之处的,希望能迅速爆发。
新零售我们看好两个方向:
1)高科技赋能传统零售;
2)用极其轻的模式迅速触达至少数十万级别的零售网点,否则相对于线下已有的600多万网点只是沧海一粟,很难说对行业格局有什么影响!
互联网要做重,但是只有以轻模式迅速占领全局的公司才有资格做重。
风烟过客(化名): 98%不看好的才能成就一批人
对于正常人来说的,在出租车上买东西吃就好比 2004年马云叫你购物上淘宝,2010年刘强东叫你买3C上京东,2013年程维叫你用滴滴,2017年出行用共享单车一样,越是那些被98%的人不看好的东西,越才能够成就一批人。
反对方
某机构创始合伙人:小众市场,可有可无
我表示不看好这种车载货架。我认为一定要基于场景所延伸出的表现形式才是正确的,举例来讲,写字楼的新零售就很简单,白领在写字楼每天待 8个小时,除了工作也要吃饭喝水,身体能量的补充,诞生了很多基于写字楼的新零售公司。
基于社区的新零售公司也符合逻辑,因为我们就生活在社区里,就需要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这类公司也能做大做强。
而纵观车载货架,坐车的目的是赶往下一个目的地,至于说到了目的地做什么有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这种可有可无的购物需求。
基于大场景、刚需、高频这三点来划分,我认为车载货架一定也不符合,能解决需求也就是一些小众人群的小众购买需求,买个口香糖、买瓶水、买个士力架这些的,不足以成长为一个大型公司,我认为这个商业模式不具有社会价值及资本价值,非要说商业价值只能说有一些小小的商业价值。
一句话来说车载货架是个小众市场,可有可无的。即使如朱啸虎讲的短时间能铺到几十万的网点,我一样认为是没有价值的。
王溢和君集团合伙人,一百亿研究所创始人:早晚卖给滴滴
无人零售特别火,芭蕉扇一下子烧过了头,现在苦果刚刚浮出水面,恐怕很多人叫苦不迭又不好说。 新出来的车载无人零售被称为一种 “盆景式零售”,其实只适合战略投资,这个市场其他玩家进不进去,所以很显然之后的路径是卖给上市后的滴滴。
从使用场景看:零售有很多消费场景涵盖便利店、办公室无人货架、户外空间无人货架、车载无人零售。而车载无人零售满足的只能是一个即时性需求。
其实人民群众挺惨的,在家有外卖,出门是便利店,到公司有无人货架,在车上还有无人零售;让你一路吃一路喝一路买。整个中国到底变成什么样了?到底是忙碌的聪明人,还是懒惰的吃货?
我们来看下消费场景:假设便利店密度足够大,消费者没有那么赶时间,车载零售的需求还有么?当然,事实是总是会有即时性需求,甚至车载无人零售转移了一部分便利店即时需求。但从频次、政策、司机补货、行驶安全性、用户体验上都还未明朗。
从消费者体验来看:坐车目的是为了在一个(相对公共环境的)干净纯粹的物理情况下快速有效达到目的点。这才是核心需求。司机如何销售,会否影响消费者心情引来方案?会否影响驾车安全?这些是直接影响乘客体验的。就好比去理发店只想修一个头发却引来很多促销令人反感一样。
从车载消费增量来看:最早有车载屏幕,消费的是乘客的坐车时间;后来流量入口转移了,所有乘客的注意力到了移动端,做车载屏幕的公司上市未满黯然的落下了时代的帷幕;现在又是用无人零售消费乘客。
从运营逻辑上来看:线上运营和线下运营是完全两种标准化 SKU运营方式。人员基因,管理半径,打法都不同。中国人似乎太聪明了,总想用线上的逻辑去铺线下,爆发式增长——更何况线上线下各有承载功能:线上承载效率,产品功能展示,价格比较,线下承载体验服务。人们需要的是工具提升效率,而不是泯灭服务:供货、选品和问候。
风口的兴起,已经有如下「车载货架」的创业项目打入这片市场。
目前国内从事车载货架的公司共有三家,除了以杭州为根据地的 “魔急便”外,还有深圳的gogo以及一家“不能透露名称的北方公司”,据多方了解,实际正在筹备车载货架的公司,远不止“南gogo,北聚美,华东魔急便”三家。
无论如何,未来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车载货架」市场,一场乱战即将打响。这个风口能持续多久?车内场景中有没有可能诞生下一个独角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