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最高效的决策模式是“人机交互研讨”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智慧城市最高效的决策模式是“人机交互研讨”

随着我国进入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建设面临更高的质量要求,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技术,辅助城市的管理决策,成为广泛共识,但所谓的“ 智慧城市 ”是否就是相关技术的简单堆砌,技术背后是否存在更加深层次的运行逻辑?

深刻理解城市运行规律

城市内部按照人的活动参与多少分为两类系统:一类是大量的自封闭技术系统,如给水、排水、供热、供电、供气等所有能联网、联线的工程性支撑系统,一类是有大量人为因素影响的复杂巨系统,如交通、环境、产业等难以完全量化的城市运行系统。基于两类系统的不同基础特征,需要采取不同的“智慧化”路径。 

一种是自封闭工程性支撑系统,基于信息技术,实现完全自动化。工程性支撑系统由于本身能够精准量化、统一规制,并且自封闭循环,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数据精细采集、精准监控和实时分析、反馈、调节,即“智慧”全自动化。 

另一种是复杂城市运行系统,基于大数据为支撑的集总效应判断,实现人机交互下的决策支撑。对城市中的众多复杂系统来说,以异构融合的多维时空数据为纽带,构筑跨学科的大数据运算平台,来支撑尽可能多的点状应用,实现对系统间集总效应的耦合分析,进而进行情景模拟,为治理决策提供支撑,这是其实现“智慧”的正确路径。

以社会治理而非数据链为核心

必须明确数据只是后台技术问题。很多城市已经实现了将跨部门数据,整合到一个仓库里,建立“数据仓库”。但这些不同部门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数据背后逻辑链条的确定才是政府真正关心的复杂问题。因此,整个系统的搭建必须由城市的管理者主导,基于社会治理的内涵,梳理从宏观治理一直到微观社区治理的完整逻辑链条 

首先,建立以治理为逻辑、统一的数据采集分配机制。将社会治理中涉及的各类复杂问题,集中到一条的逻辑线上,通过统一智慧基础设施实现智能化的感知、事件应对等。以城市街道公共空间的综合治理问题为例,首先将现有的复杂管控体系进行系统梳理集成,通过有限的信息采集点,实现对整个区域的有效监控和空间的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调整城市治理体系,运用项目审批、财政支持等手段实现城市数据的归口采集和统一调配,并建立信息跟踪反馈的智慧管理机制。 

其次,要实现从“数据仓库”到“数据联动”到“数据联勤”。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架构设计问题。很多城市已经建立了跨部门“数据仓库”,但数据之间没有建立逻辑关联,实现“数据融合”,其深层次原因是对治理体系缺乏理解。政府的所有政策并不是孤立的,某一政策必然产生多方面的相互影响,这些都需要联动分析。 

进一步讲,就是在“数据融合”的基础上,每项部门决策的制定,都需要综合考虑相关部门的数据和工作,从而实现“数据联勤”。在“数据联勤”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实现跨部门的多目标综合决策。

以大数据为支撑建评估反馈机制

基于空间数据基础,结合逐步完善的感知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建立智慧平台的闭环评估反馈机制,打开公共的需求通道,从而保证技术能够真正地聚焦于社会治理的痛点和难点问题。这里,政府应重点关注平台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信息化的感知能力。通过铺设完善地感知性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对于城市运行状态地实时感知能力,从而减少政策实施以后的时滞效应,为政策的快速迭代修正奠定基础。 

第二、实时监测评估。基于采集、反馈的数据信息,对比社会治理的普遍底线(如公共安全、环境保护、违法犯罪等),一旦突破底线,实时提示报警。由此,实现对于影响社会治理公共底线行为的实时监测评估和预警分析。 

第三、发展情景模拟。城市以及社会发展一定是非线性或者超线性的,背后有一系列的复杂模型支撑。社会发展的情景模拟可以通过计算机媒体直观展示,保证所有内行、外行都可以参与评价。因此,未来的城市发展模型,不仅仅是一种科学工具,而是一种公众参与、民主决策的平台。 

第四、形成决策运行新闭环。在政府治理决策支撑过程当中,通过整合交互式的反馈评价系统、智能化的参谋咨询系统、集成化的数据情报系统,建立新规则闭环,促进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综合来看,城市治理最终是一个决策研讨的过程。“智慧城市”最高效的决策模式是“人机交互研讨”,即通过计算机的情景模拟服务人的综合判断,从而实现人机交互、辅助决策。因此,智慧城市不是技术的堆砌;人的价值判断、城市的运行逻辑才是技术背后更加关键的基石。

(作者系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亿欧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智慧农业物联网人机交互技术人机交互方式大数据系统物联网平台大数据公司人机交互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