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体验O2O:从Feastly解读分享经济下的餐饮2.0
作为一个长了好吃痣的资深吃货,我喜欢探索每个地方的特色小吃,同时,我也钟情于分享经济和社区感。 比如说,我就有幸在纽约布鲁克林的大厨家体验了一次关于吃饭的分享经济,大厨Yana做的这餐菲律宾式的家常晚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堪称一顿完美的体验。
Feastly是聚合大厨和吃货的平台,能让每一份美食找到自己的归宿。
诺亚本身就是个吃货,在创建Feastly之前,他还曾通过社交媒体把taco“墨西哥卷饼”在华盛顿特区做火了, 并经营了一家名为Blind Dog Cafe“盲犬”的独立手作食物小馆。
在餐饮业打拼了多年的诺亚,深刻的感觉到餐馆用餐是毫无人情味的。 他的使命是让人重新认识聚餐的精髓,而这个精髓就是——在家吃饭 。
下面的截屏是 Feastly 网站对mission的一句话定位: find an authentic eating experience.
诺亚创建Feastly平台和社区,他希望在这个平台里,热爱烹饪的厨师和富于冒险精神的食客可以聚到一起,通过在家做饭的方式来找寻更真实和更具有社交性的用餐体验。 而厨师自己也能获得一个展示厨艺、分享烹饪经验和其背后故事的舞台,在给吃货们提供最新奇的食物的同时也能获利。
厨师和食客双方互利,是Feastly这个平台带来双向的社会价值。
回到我在开头说的那顿完美的晚餐体验吧。在朋友和分享经济达人Melissa(她的组织Let’s Collaborate NYC在纽约积极推进分享经济)的邀请下,我第一次体验了这家被称为餐饮Airbnb之一的Feastly。我在Feastly上购买了一顿40美金的晚餐。不一会儿,其晚餐说明书便发到了我的邮箱中,包括地址,菜单,甚至是主厨Yana的介绍。说明书处处都体现着Feastly的极致服务和体验,比如是否需要脱鞋,这种对于聚餐吃饭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和细节的把控让我非常的喜欢。
大厨Yana
Yana的Salo系列主打菲律宾菜。它提供“Kamayan”的菜式以及aka sans的器皿。菜单如下。下图一个微缩版的Salo介绍,是菲律宾晚餐系列中十分便携的一种。
邂逅大厨——绝无仅有的用餐体验
Yana是个可爱的姑娘,我和她相谈甚欢。期间,她聊到了她在菲律宾、洛杉矶和纽约的成长历程。菲律宾对我来说非同寻常,因为我大学室友Amira是菲律宾混血儿,在洛杉矶出身长大,大学毕业后她考上了哈佛商学院,但是决定先去菲律宾做2年太阳能公益项目,给农村带来光源。闲聊中, Yana告诉了我她的奶奶是如何在她小的时候在家中做饭的,她的Salo系列是对她奶奶的回忆。
实话实说,在美留学的10年,长期在外吃饭,除了一些特定场合中餐厅经理会专门介绍外,我几乎没见过为我做饭的厨师。每当我能够享有特权见到那些大师傅的时候,我觉得这次用餐体验不仅印象深刻而且独一无二。于我而言,这就像见到了给你设计房子的建筑师,抑或为你剪裁心爱衣服的裁缝一样。
试想一下,对于家常聚餐,我们每次都是和“大厨”(我们的父母、亲戚或者好友)坐在同一桌吃饭,这种食客和厨师一起吃饭的经历在无形中建立了一个“community”(社区)和一种“connection”(联系)。现在,感谢互联网,能够将“热爱烹饪的厨师”和“富于冒险精神的吃货”聚拢在一起。这便是Feastly的奋斗目标。
东道主Peter
这一餐的东道主是彼得夫妇,彼得恰好是餐营业从业者,他开餐馆、他老婆做糕点。他们每周都会组织像这样10-15人的小型家常晚餐派对dinner party。
看到墙上挂着的动物头,让我想到了旧金山Mission区的的four barrel潮人咖啡馆。我朋友都知道我是个咖啡控,所以当时桌子上的Stumptown咖啡就被我一眼认出来。在来之前,我对这对夫妻没有太多了解,所以这一瞥确是给我了极大的惊喜!
饭后,我和晚餐的host (东道主)彼得夫妇聊的非常开心。我和他们分享了我一张纸板走遍美国几百家咖啡馆的coffee love project 以及我与全美各地咖啡师邂逅的故事。而彼得也知道我巧遇的几位咖啡大师,波士顿哈佛附近的Barismo老板Jamie 和 旧金山第三波咖啡的元老Andrew Barnett 。当天我带着我咖啡项目的一些照片,我俩津津乐道的聊了我纸板上探访的很多咖啡馆,也分享了许多在不同咖啡馆的奇缘 。
如果不是Feastly, Peter和我可能这辈子也不会相识,或者相遇了也是擦肩而过;但是因为Feastly, 因为在Peter温馨的家中,我们放下了陌生人之间的戒备,更加坦诚的交流,从而成为了好朋友。
大餐:一顿没有餐具却吃得很舒服的饭菜
步入屋子,坐在长桌旁边,伴着舒服的灯光,我看到整个桌子都被香蕉叶铺满,充满了异域风情。当时我就相信这顿晚餐一定棒极了!
上一次我用手吃饭还是在2011年的夏天,那是在香港的一次社区活动上。可这一次,毫无拘束,大快朵颐。当我们不再考虑餐具的问题之时,当每个人都拿手吃饭之时,一切开始变得正常且富有冒险性。
这道甜点好吃极了,而这种体验本身是独一无二的。来这的人们都是富于冒险精神的美食爱好者,对于分享经济或者家常聚餐体验有着相当的热情。
我的邻居&新朋友玛丽莎
我的邻座是一个眼睛大大的南美裔女生,叫玛丽莎。 毕业于纽约设计学校(FIT)珠宝设计,曾是一个化妆师。她妹妹是一个画家,所以我们在画画这一话题上很聊得来。我还问了她一些关于化妆品的问题。
聊着聊着,我发现玛丽莎是东威廉堡的“地头蛇“,她告诉了我很多值得去的地道咖啡馆。Beaner bar, Tar Pit, Variety Café(房东peter曾在这里就职)。我用手机把他们全都记了下来,并且在周末和咖啡爱好者Yao Wen把它们都扫了一遍。
Feastly晚餐那天,一开始,我们谁也不认识谁。最后,我们却成了下图这样:一起拍手,庆祝新的友谊。 没有一丝陌生人之间的羞涩。
结论:未来即是过去 The Future Looks A Lot Like The Past
餐饮的未来就好像大理古城边的“小镇”,一桌子人一起吃饭的体验。 这次完美的晚宴体验让我想到Facebook前产品总监的一个我很认可的理论: “未来和过去很相似。 “ (the future looks a lot like the past)
所以餐饮的未来体验会是如何呢 ? Feastly类的分享经济把古代一群人聚在一起吃饭、社交的体验,通过一个线上的平台实现,科技把厨师和食客连接在一起。 科技在变,信息的分享在加速,已经超越了物体本身变化的速度。
几千年前,在一个小镇上,因为地理空间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很多,当你走进一家酒馆,店小二可以直呼你的名字,给你上你最喜欢的东坡肉配二锅头;当你去裁缝店做衣服的时候,他知道你的尺寸和喜欢的布料。这种人与人直接intimate的交流,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少。 但如今,科技的继续发展,带来了分享经济的平台(marketplace),重新让我们回归到人的本性,把陌生人聚集在一起。 把几千年前小镇里,坐在一桌边的亲密体验,重新复制出来。所以不管科技如何变化,人的本性都没有变化;当我们围绕人性设计产品的时候,我们的产品才能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交)增添附加值。
亿欧网注:本文作者是Whisper耳语联合创始人郑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