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搞错,余额宝规模破万亿,对银行其实是好事
据媒体报道称, 余额宝 2017年6月底规模已达到了1.43万亿元,超过了 招商银行 2016年年底的个人活期和定期存款总额,并直追2016年 中国银行 的个人活期存款平均余额1.63万亿元。于是,问题来了,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宝宝理财规模大增,对银行究竟有何影响?
有一些观点认为,余额宝规模大增,影响银行揽储,这样银行存款变少,贷款额度就变少,贷款额度变少,贷款利率就高,就带来了融资难的问题。
在不考虑任何行业知识的基础上,从逻辑上看,推理似乎没有问题。但有从业经验的人会知道,在当下的行业环境下,银行存款变少推导不出银行贷款额度变少,这个推理环节出了问题,后面的推理和影响自然都是错的。
四五年前, 实体经济 中的房地产和基建蓬勃发展,存在着普遍性的资金饥渴。 当时,银行只要有资金就能放出去,所以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是典型地负债驱动模式,即存款立行,没有储蓄存款就搞同业存款,然后贷出去,赚利差。 典型地躺着赚钱,以至于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
近几年,行情不一样了。实体经济下行一步步传导,银行业开始面临资产荒,即能让银行放心的好项目越来越少。实体经济资金需求不足,银行有钱放不出去,所以开始玩起了体系内循环,去市场买买债券,和通道公司合作做个劣后变相进入股权投资市场等等。所以,此时余额宝的出现,虽然影响银行的低息资金,但对银行的可贷款额度基本并无什么影响。
融资难和融资贵,一直都是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现象。当社会的资金融通主要通过银行这个中介时,无论何时何地,银行看不上的项目自然都是融资难、融资贵的。所以,真的不能怪余额宝、不能怪互联网理财产品。反过来,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使得原来银行看不上的项目有了新的融资渠道,客观上倒是缓解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回到问题本身来看,余额宝的天量规模对银行业务究竟意味着什么?其实对银行而言,互联网理财的冲击和影响由来已久。
从理念和心态上的影响来看,大部分的影响都在2013年下半年释放完毕了,当时的银行为了应对余额宝的冲击,积极推出银行系宝宝理财、推出直销银行试点、并大谈特谈颠覆论,而后来,发现并未带来伤筋动骨的影响,日子一久,变革的意识也就淡了。既便是一只老虎,你和它在一起相处两年都相安无事,也会认为没啥风险的吧,何况仅仅是一款互联网理财产品呢。
从业务上的影响来看,其实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存款资金理财化也是谁都挡不住的趋势。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只不过加速了这一趋势而已。对银行而言,该面对的,始终都要面对。
资金成本始终都是核心竞争力,对银行而言,资金成本的整体性趋升,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尤其银行业整体仍在依赖息差模式。资金成本上升了,息差下降,盈利水平下降,自然也就加速了盈利增速的下降。近年来,银行盈利增速零增长甚至负增长,资金成本的上升“功不可没”。
这反过来也就刺激银行业要进行收入结构转型,降低对息差的依赖性,加大对中收业务的开拓 ,近年来,银行内部最火的岗位、收入最高的岗位不再是公司金融部的客户经理,而是资产管理部和金融市场部的理财经理和交易员,便是这种收入结构转型的一个客观表现。
最后再总结一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银行这个巨无霸行业而言,终究还是鲶鱼效应居多,并不能真正地影响什么或颠覆什么。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对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是有着很大的正面影响和积极意义,毕竟,坐在“息差”上躺着赚钱虽然舒服,但真的没前途。世界那么大,风险那么复杂,“养尊处优”的银行业怎么会有未来呢?
所以,早点发现问题,早点转型,无论成功与否,都是好事一桩。
本文作者薛洪言,亿欧专栏作者;微信:洪言微语(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