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英语走过“三世代”,未来还有哪些机会?
【编者按】从1980年到2019年,英语教育需求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1980-1995之间出生的“应试世代”,二是1996-2010年出生的“口语世代”,三是2010年之后出生的“国际化世代”。三种教育模式折射了不同年代家庭教育、经济状况以及技术水平对英语教育的影响。
总结来看,在英语行业中,服务是保障,内容是核心,技术是壁垒。2019年很有可能会成为行业的拐点之年,这一年,既是行业的冬天,也会是行业的春天。在资本的涨潮褪去之后,便能看清是谁在“裸泳”。
本文转自深几度,文章经亿欧编辑,供业内人士参考。
被黑格尔辩证法中有一个名为“正反合”的理论。
正题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地派生出它的对立面———反题,并且和反题构成“对立”。正题、反题根据历史变化不断不断流动汇合,最终“合题”达到统一。“合题”之后事物进入新的高度,再展开新一轮的“正反合”的过程。
K12英语教育从第一代的传统班课模式,到第二代的线上外教搬运模式再到第三代的科技智能型“AI+教育”恰恰完整地走完了“正反合”的循环。
这三种模式也分别对应了1980-1995之间出生的“应试世代”,1996-2010年出生的“口语世代”以及2010年之后出生的“国际化世代”这三个世代的英语教育需求。
三种教育模式折射了不同年代家庭教育、经济状况以及技术水平对英语教育的影响。
一、应试世代的“正题”
第一代传统班课模式的第一梯队代表包括90年代和2000年代初期的新东方、好未来。第二梯队则是存在瑞思英语及精睿教育。
新东方诞生于1993年,好未来则是诞生于2003年。瑞思英语和精睿教育两者则是分别诞生于2007年和2008年。新东方和好未来诞生和国内改革开放,和国际交流增多有关。瑞思英语和精睿教育诞生则是赶上了2008年全民学英语的奥运潮。
当时80后、95前被教导需要有“国际化视野”,学校强制性引入了英语教育。它们面临的“正题”是,让英语教育成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的标配。
不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内外英语教育本质上其实还是为考试服务的。这几家企业诞生之初都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原始形态。
俞敏洪创业时曾经每天在灯下翻破两本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用手抄的方式写下成名作“GRE江湖宝典”——《GRE词汇精选》。
这张照片很有年代感,不过却是当时英语学习的缩影。你基本可以看出当时的学习模式:死记硬背+考试主导。
事实上,1980-1995年之间出生的一代人基本就是接受这种教育,甚至可以称作是“应试世代”。一个英语老师+一群补课学生,基本可以概括传统班课模式的形态。
这种模式的问题大家当然都清楚。局限性很明显。
1、英语老师的能力水平对学生兴趣、分数影响极大。新东方早期俞敏洪、徐小平、罗永浩等一批老师极具人格魅力,但是后期基本就回归到了常规课班模式。
2、学习效率低,死记硬背为主,缺乏语境训练,只是为考试服务,只会考不会读甚至不会写,实际英语水平有限,成了聋哑英语;
3、英语学习极度功利,学生学习痛苦缺乏自信。对很多学生来说,英语非但没成为实用工具,学业一旦结束英语就抛之一边;
4、缺乏个性化教育,学生的特性被压抑了。有些学生擅长口语、有些学生擅长写作,有些学生擅长阅读,甚至英语知识结构也不一样,但统统每天每天应付考试。
不过,这也是当时国内环境所造就的。毕竟刚刚引入英语教育,而且当时家庭收入水平普遍有限,传统班课模式对大部分家庭来说也容易接受。
我们没办法否认第一代传统班课模式的历史贡献。它的意义在于,和应试教育结合在一起,让英语成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学生都重视的学科。
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班课模式的“正题”处理的很不错。甚至直至今天,传统班课模式依旧存在,价格一般是4000 -23000元/学年。
对一些2-4线城市的普通家庭来说,他们依旧信赖传统班课模式。因为某些传统班课模式企业的价钱相对便宜,应试主导,而且管理相对严格,符合实际需求。
二、口语世代的“反题”
在2010年之后,80后逐渐为人父母,他们深知聋哑英语和应试英语的痛苦。很多条件不错的家庭又希望送孩子去海外读书。“反题”诞生了,他们希望解决聋哑英语问题。
K12英语教育因此进入了第二个世代——口语世代。1996-2010年出生的“口语世代”很多都在接受这种英语教育。
外教搬运模式在2010年之后应运而生,第一梯队有VIPKID、51Talk为代表的企业,第二梯队存在DaDa、vipJr及gogokid。
51Talk、VIPKID、DaDa英语作为线上新贵,均在2010年后成立,短短几年时间内,风头渐起,它们打的概念主要是三个。
1、互联网模式,线上教育为主。通过互联网模式提高连接效率,让孩子在家就能通过互联网学英语,对接来自全世界的外教。
2、纯北美外教口语1对1练习,外教会和孩子通过互联网进行对话,让孩子学会“脱口而出”,尤其是1对1的概念很让家长们动心。
3、VIPKID这种甚至会主打纯美式教材概念,体验原汁原味美式小学教育,目的是让孩子浸在原汁原味的英文语言环境中。
第二代的外教搬运模式是对第一代传统班课模式的怀疑和否定。外教搬运模式一般价格在12000-25000元/学年之间,比传统班课模式价格更贵,服务针对性更强。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很贴近家长需求。
毕竟一线城市通勤时间太长,学生没有太多时间耗费在通勤路上,而且家长太忙,希望孩子在家里就能够接受教育,有人陪伴。51Talk、VIPKID、DaDa英语它们恰恰可以满足家长这方面需求。
但这种模式依然问题重重。 所谓的“口语练习”、“1对1外教”有时甚至异化变味,并非是在为孩子做考虑,而是迎合80后家长的需求,为他们做情绪按摩。
这些创新满足了家长的“炫耀需求”、“攀比需求”。1对1的朋友式的平等对话也是很多80后家长所向往的,甚至可以说这是弥补他们童年阴影。
外教搬运模式看起来热闹,有些甚至只是“repeat after me”模式,孩子口语看起来流利,脱离课堂对话场景后就没了“魂”。
最大的问题在于,80后们的孩子依旧还是应试教育下成长的一代人。他们虽然有了更好的家庭环境,却不可避免地还需要参加考试,分数依旧重要。
外教对孩子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没有能力把控,最后孩子可能看起来口语不错,但应试能力奇差,最终课外英语教育反而影响了学校英语教育。此外,纯线上平台大部分监督能力有限,3-12岁的孩子缺乏自控能力,外教无能为力,也无法对学生的应试成绩负责。
我们当然也不能否认外教搬运模式的好处,这是80后家长对自身英语教育问题的剖析,也的确一定程度提高了很多孩子的口语能力。
但这个“反题”对“正题”的反叛之后,却依旧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真把孩子丢到纯英语社会,他们看起来不错的口语实际上依旧寸步难行。
在2-4线的更广阔市场,外教搬运模式其实规模有限。大部分家庭拿不出这么多费用来享受1对1北美外教VIP服务。正是如此,新东方、好未来、瑞思等以线下课班制为主的公司在低线城市依旧受到家长热捧。
三、“国际化世代”的“合题”
2015年之后,随着家庭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留学潮低龄化趋势愈加明显,越来越多家长认识到互联网模式并非神话,其中存在泡沫,很多问题非线下解决不可。
再加上人工智能技术兴起,K12英语教育在AI主导下正在进一步“合题”。巧口英语、宝宝玩英语、英语流利说成为了“合题者”。他们应对的是“国际化世代”的需求。
2010年之后,有规划让子女出国深造的家庭越来越多,甚至留学低龄化趋势明显,很多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在欧美国家留学。他们甚至是从出生开始就把英语和中文同时作为母语训练。
即使有些家庭没有出国需求,孩子日常学习中也愈加遇到国际化场景,比如用英文写论文,出国访学等。英语已经不仅仅只是考试需要,甚至已成了日常学习生活内生的刚需,对英语水平要求极高。
此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三四线城市对优质教育需求强烈。 《K12在线教育行业研究报告》中提到,移动教育应用用户中三线城市占比最大,达到43.7%,K12移动教育应用用户占比则达到44.8%。
但是以2017年收益计,K12课外辅导行业CR5分别是新东方、好未来、学大教育、精锐教育、卓越教育,而CR5总体市场占有率仅为4.7%。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K12课外辅导市场招生总人次自2013年的2.01亿增加至2017年的2.15亿,预计2022年达到2.4亿人次。预计2018年K12课外辅导市场规模达5205亿元人民币,2020年达到6402亿人民币。
可见这正是很多创业公司的机遇所在。“合题者”们需要解决课班模式、外教搬运模式没有解决的那些问题。
1、用线上模式提高效率,但是仍然强化线下场景,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去综合解决英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用AI进行个性化指导;通过数据挖掘,实现了精准学生画像,查处知识点盲区,个性化匹配教学路径;
3、给2-4线城市的家庭更低廉、更实惠的选择,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纯正的外教和口语教育。
“合题者”其实也包括新东方、好未来、51Talk、VIPKID这些旧模式的主导企业。新东方、好未来在巩固线下优势的同时还在强化“互联网+AI”的介入,51Talk、VIPKID则是在小规模铺开线下培训点。可以说,新东方、VIPKID以及巧口英语正在殊途同归。
新东方和好未来都开办了“第二语言班”,让孩子在全英文环境中学习英语、数学、科学等学科,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需要中英文切换翻译,而是直接用英语来思考、表达和解决。VIPKID创始人米雯娟去年也曾谈到,线上线下教育的边界将会越来越模糊、逐渐融合。未来VIPKID也会尝试线下业务。
30多年来,从“应试世代”到“口语世代”,再到“留学世代”,K12教育在“正反合”的过程殊途同归,完成了全面升级。
相关推荐阅读:
三大梯队激烈竞争,在线少儿英语也疯狂
少儿英语盈利和模式短板凸显,AI+教育能否破局?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