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堵截,后有追兵,Uber的命运再一次被唱衰
柳甄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她承认尽管滴滴仍是市场领先者,但Uber中国正在快速赶上,并
将在明年超越滴滴
。同时高调宣称Uber中国很快就能实现业务盈利
。她这样描述Uber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去年,我们只在8座城市开展业务运营,市场份额只有1%。而目前,Uber中国的市场份额已接近1/3。”
艾瑞咨询在上个月公布了中国 移动出行 市场第一季度的研究报告,其研究表明 滴滴 出行占据了专车市场84.1%的市场。研究结果对 Uber 很不利。
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对Uber来说,都不是好消息。一边是滴滴获得苹果10亿美元巨额 融资 ,市场份额稳固。一边是易到用车、神州专车加大补贴幅度,疯狂蚕食着本属于Uber的中高端市场。前有堵截,后有追兵,Uber的命运再一次被唱衰。
这一次唱衰Uber的主论调依然那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外资魔咒”。与其说Uber的外资背景使其发展陷入当前的紧张状况,毋宁说竞争对手的进步让人们再一次把外资背景当做拿来唱衰Uber的依据。无论是Uber进入中国时的特殊设计,还是在人事上的安排,均是按照本土公司搭建。在全球化时代,这种外资、内资的思维基本上还停留在世纪初年。这着实是一种思维上的懒惰,未经审慎思考匆忙得出的只能是谬误。
Uber进入中国的时候,主要引入的是百度、广汽、海航这类本土机构投资者。卡兰尼克说:做一家真正的中国公司,而非外资公司。然而随着百度在中国互联网三足鼎立中地位的下降,和近期自身一系列的丑闻,Uber想当然地被认为无法与拥有腾讯、阿里巴巴、苹果背景的滴滴竞争。
Uber的反击
众多竞争对手一连串的市场宣传阵势让Uber承受着巨大的市场压力。6月初,有行业内知名产业媒体发表《35亿美元的巨额融资难掩Uber中国已经出局的事实》对Uber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提出质疑。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争论。
但是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事实情况如何,人们并不关心。事实是Uber的市场份额依然牢牢占据国内市场第二位,并有稳步提升。在理想生活实验室对200名网友的调查中,58%的乘客倾向于选择使用Uber的服务。
在5月激烈的融资大战中,Uber也未落后,依然被投资人看好。在滴滴获得苹果10亿单笔最大投资之后,Uber立刻宣布获得史上单笔最大投资,沙特阿拉伯国家公共投资基金投资Uber 35亿美元。据柳甄介绍,这笔投资其中大部分会分配给Uber中国开拓市场。
或许是滴滴感受到了35亿美元的威力,柳青很快宣布滴滴融资仍未结束,已经募集到的资金总额远超Uber刚刚宣布的新一轮35亿美元的融资额。柳青的发言让融资大战充满了火药味,但到账的才算。毫无疑问,在新一轮融资大战中Uber已经占据了先手。
Uber的机会
2015年,Uber在中国亏损10亿美元,滴滴亏损16亿美元左右。可是当时网络世界充斥着Uber仅靠融资无法维继的传闻。阿里腾讯背景的滴滴显然是更被看好的一个。现在看来,弹药充足的Uber实在有力气与滴滴继续一争高下。
根据企鹅智酷的报告显示,很多人是因为有补贴才使用出行服务的。这就是现实,中国当前的 网约车 市场就是补贴出来的。关键是补贴的留存率仅有5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最先大面积铺开的企业起到了教育市场的作用,但后来者可以快速利用高额补贴获取市场。苦苦支撑多年的易到用车不就是这样么?在获得乐视投资之后,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据艾瑞数据显示易到用车的周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神州专车。
Uber同样可以利用补贴在二三线城市蚕食滴滴的份额。柳甄表示计划在今年进军100个城市,不过滴滴早已进入超过200个城市,然而Uber利用自己服务的优势上演后来者居上的戏码也未可知。你可以嘲笑沙特土豪人傻钱多,35亿巨资任Uber挥霍而连连亏损,但不要否认Uber员工的努力和想法,其出色的市场运营活动早已通过市场的检验。最关键是,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优质的出行服务将变成市场争夺主要的竞争筹码。
《博客天下》杂志曾写过一篇《三个女人,优步‘攻克’长沙》的文章,在面对司机、政府、竞争对手的强大压力时,Uber的团队体现出他灵活的一面,在司机罢工和政府约谈的双重压力下顺利过关。从这个层面上来说,Uber其实是小而美的,其在中国只有一个战略负责人而没有中国区总裁。卡兰尼克说不设置总裁是因为他不愿意放权,亿欧网记者认为这只是想给外界传递强势性格的烟幕弹,真正的原因是Uber每一个城市团队更像一个内部孵化的 创业 团队,而不是一个子公司,结构上减少层级更能够调动个体的创造力。
6月份,难产许久的网约车新政或将出台,网约车市场将面临重新洗牌,这可能是Uber弯道超车的机会。对Uber而言,进入更多的城市,争夺更广阔的市场是2016年最关键的工作。
(利益相关:Uber的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