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中小保险公司的死敌“UBI”
【编者按】UBI(基于驾驶行为的保险)是一种基于车载自动诊断系统(OBD)设备记录的行车数据(例如行驶里程、急转弯、急刹车、加速度等)而设计的创新车险产品。因其具有精准定价、降低理赔成本、提升客户终身价值等优势,目前在车联网中被广泛应用。
2016年12月30日举行的“携手·迎新2016汽车智能网联与车险改革创新融合闭门研讨会”方仲友认为无论是车联网也好,UBI也好目前已经到了一个收获的季节了,他希望整个行业通过这个平台在2017年合作有新的突破。
本文转自“汽车商业评论”,作者方仲友;经亿欧编辑,供业内人士阅读。
中国人保财险总核保师兼车辆保险部总经理方仲友认为,保险公司一定要去携手第三方平台,高度关注整车厂的思维,把公司的专业做精,把效率提升。
在他看来,无论是车联网也好,UBI也好,目前已经到了一个收获的季节了,他希望整个行业通过这个平台在2017年合作有新的突破,“这就到了需要携手、拥抱、合作的时候了”。
以下是方仲友在2016年12月30日举行的“携手·迎新2016汽车智能网联与车险改革创新融合闭门研讨会”演讲。
今天我一直想以什么样的身份参加这个会,有人说我可以代表行业。1996年我们在甘肃成立行业协会——车险联系委员会的时候,章程是我写的。
我这个人比较愚笨,一直在车险,我在车险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把专业做实,第二把专业做精,我就做了这两件事情,真正做了26年。
特别是后来做了车险部总经理,这并不代表行业,今年我们车险的规模已经到世界第一了,而且我们是完全本土企业,但是还是不能说我们代表行业,代表不了。
第二,我也不能代表中国人保,因为人保是上市企业,中国财险和中国人保先后上市,车险占到72%以上的业务,达不到90%以上,不能代表公司。
第三,从一定意义讲也不能代表车险总经理这个岗位。 今天参加这个闭门会,还是想谈谈理性和感性。车险部总经理的岗位一定是理性的,我不会讲整车厂的坏话,也不会讲刺激媒体的话,但是如果坐下来,为了这个行业做得更好更有活力,可以谈一些感性的事情,刺激大家回会思考。
我有三层目的, 首先谈一下行业的质量改善 ,中保信让我担任数据标准接口行业里面的副组长,还有一个是评驾科技的李(献坤)总。
看到题目“携手和迎新”,之前很多会议主题动辄就是“颠覆”,我觉得这都是空想,这些人都把自己比作成比马化腾、马云更有后发优势,比马化腾、马云有更高的智商和情商。在中国真正能够讲跨界颠覆,互联网我认为就是马云和马化腾,百度都讲不了,我不怕这个话传出去,百度没这个场景没这个生态。
很多人讲过颠覆这个行业,想想两年前讲的,所有互联网企业要把整车厂、保险公司放到对立面去了,结果这些公司都是死路一条。
“汽车行业一定有痛点,保险行业一定有痛点,售后也一定有痛点”
为什么?以人保为例,人保员工学IT的从北航、北邮毕业的有500人,平安保险不用讲了,科技公司有这么多人吗?怎么能颠覆,不可能。所以我觉得就是空想。
为什么说马云和马化腾包括华为可以谈颠覆呢,因为他们的科技人员的结构和成绩。看完以后就要思考这个问题了,我是坦诚讲这个事情。我刚才讲了不代表我们人保,也不代表车险的总经理,代表个人的思考讲这个事情。
所以今天这个主题很好,到了该携手的时候了,应该拥抱、合作。
对于车联网还是大数据,不要讲得很远。我个人认为,2014年是学习和思考的时候,是学技术学保险,思考客户的需求,思考行业的痛点。有没有痛点?汽车行业一定有痛点,保险行业一定有痛点,售后也一定有痛点。从中寻找2015年的创新和颠覆。
2015年的车联网也好大数据也好,我个人认为它的主题是创新与颠覆,有没有创新?有创新,有没有颠覆?好像没有看到颠覆。因为颠覆也可能是颠覆企业自己,把钱烧完了,结束了。
用技术创新能不能颠覆一个需要重资产支撑的汽车后市场?可能这是需要一个回归理性的事情,不能过度解读“互联网+”这个事情。 其实汽车后市场需要重资产的支持,客户体验不是网上就能解决的事情,维修保养各方面都需要重资产的支持,所以颠覆这个事情还是不现实的。
2016年的车联网和大数据的主题是反思和磨合,个人感觉,总结不一定对。反思和磨合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跨界颠覆是一个梦想的话,2016年对大部分互联网+的公司或者对保险公司讲就是炼狱和回归。
为什么回归?回归到专业里面来。今天的主题是迎新,迎新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跟大家分享。我今天讲的是偏宏观的、偏市场的。
人保这几年对我不薄,给了我很多学习的平台,我们2014年专门去英国学了风险管理,学了半个月吧,2014年还去考察美国的以OBD为接口的车联网,后来到年底去考察以手机端APP端为基础的,到英国、美国也是考察车联网大数据。
2015年又去了德国、法国、英国,2016年出去了两次,9月去了意大利和法国欧盟的分公司,上个礼拜去了德国9天,专门去学习了,也见了其他大的公司。所以我学习的机会很多,总结完以后, 我发现汽车行业是以客户端为基础的,怎么能把客户——我们的上帝真正服务好,确实需要更融合,所以我就带着这个态度来参加今天会议。
我怎么看大数据,怎么看车联网,怎么看车险改革,有些观点跟我们孟教授还是有点差异。
首先讲的就是融合与专业的问题。 十年前交强险的条款授权给中国人保制定的时候我就讲过,汽车行业的保险,1000万客户如果有10%做不好,是我们企业主体做不好;5000万客户有10%做不好,那是行业没做好;1亿用户有10%也就是1000万做不好,那就是政治问题了,中央一定会关心了。
为什么交强险要改革,要涨价?地方政府不方便改,不同意。
大家都听到这个行业2017年1月份要启动交强险改革,这个报告超过一个礼拜,很认真很谨慎,问了问题,最后也是签了,目前我们知道,但是没发布,还在斟酌和推敲。
我2015年12月月初从交管局拿到的数据,中国目前的汽车保有量是1.84亿辆,涉及中国大概1.5亿家庭,所以交强险改革影响面是很广的。这说明什么?要做好这件事情,就不仅仅是依靠保险公司行业了,需要跨行业去做,特别是跟整车厂、跟售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前的合作都是有博弈的,车险费率改革后一定是合作多于博弈的”
像评驾科技这样的公司,对保险或者对汽车后市场有什么地位和作用?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问题,大家知道国有企业的短板是什么?国有企业不缺乏人才不缺乏思想, 我们的痛点是体制和机制,体制改不了,所以从机制上思考怎么解决这个短板问题。
民营企业的短板是生态。所以我们今天坐下来携手,怎么把国有企业的机制这个短板好好缓解过来,整车厂也好保险公司也好,怎么把这个行业的生态构建起来是最主要的。我的观点是携手也好融合也好,重点在机制和生态上可以做点文章,要坐下来谈这个事情。
我前面讲了融合专业里面,专业要升级,不能误导也不能走偏。我最近反复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车险改革为什么到现在为止还是从车的因素为主,美国是以人为主的。
也就是说,未来可能我们最大的颠覆转型,一定是从车因素向以人的因素为主转移。特别是随着智能汽车、无人驾驶、辅助驾驶技术的发展,人的因素会更多显现出来。
大数据其实就是融合,坦诚和分享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坦诚的基础是诚信,大数据也好互联网也好,真正的价值在于真诚的分享。我从来没听说一个大数据互联网公司它最大的目的是颠覆,那是个噱头,我们都做实业的,企业要长期发展,一定不是关心做噱头,而是坚持去做价值成长。至于“羊毛出在猪身上狗埋单”这些事情都过去了,关键是数据。
我今年上半年几乎每个星期都有科技公司通过各种关系找我,说有1000多万客户的信息愿意跟我们人保合作,这些数据不是偷来的就是从其他地方买来的,实际上让我们跟他们合作的兴趣一下子就没了。
因为人保今年的数据有6000万,近三年我们保持70%的续保率,累计至少一个亿的数据,这些数据无论跟哪个公司来交换都是重量级的。所以我们还是要思考怎么把客户的价值增长做起来。
“因为人保今年的数据有6000万,近三年我们保持70%的续保率,累计至少一个亿的数据,这些数据无论跟哪个公司来交换都是重量级的。”
我给整车厂提一个我的建议和思考,我发现整车厂目前在布局的时候,方向是对的,但它的战略布局跟方向似乎偏离了。它的方向是两个,一是怎么留住客户,第二是把市场继续做大,但是它在战略布局上做车联网和大数据时总想把成本转移出去。
转移成本是有基本条件的,转移给谁?目前我估计,保险公司这个行业一个点(1%)的利润都没有,要把成本转移到保险口,保险行业经不经得起?多数经不起。
有人说车联网、UBI对车险公司是一个机遇,我的观点刚好相反,如果UBI做下去,中小保险公司只有死路一条,为什么?它的成本根本消化不了。
UBI还涉及精算和模糊的问题,我一直很关注这个事情,不断在体制内提醒相关部门。你要搞UBI,大面积推广要审批就要想好一个事情,30%的客户可能是交不起保险费的,你把低风险的东西处理掉变成管理费,总是有30%的人是要出险的。
所以精算的费率适度和模糊之间怎么寻找平衡点,这是一个大的技术问题。
对大数据和车联网行业我是抱着敬业和敬畏之心,怎么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都当成我们保险公司自己的事情,不要去误导客户。我们一直讲产品服务化,服务做到产品化,一直讲这个事情,但是产品创新究竟有多大的空间和范围?全世界的车险其实基本都是差不多的。空间当然主要在定价里面,这个定价领域模糊点和精算点在哪?
我个人认为一定要去携手第三方平台的,一定要高度关注整车厂的思维。大家要坐下来,把公司的专业做精,把效率提升,通过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我们对客户的服务能力。
我个人认为车联网也好UBI也好是到一个收获的季节了,希望我们整个行业通过这个平台在2017年合作有新的突破。
推荐文章:
互联网汽车金融:科技保险、车贷成两大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