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死亡事故不断,医美机构如何避“坑”?
【编者按】 2019年的医疗行业运动式整顿,让很多 医美 人一时间陷入恐慌。 今年医美机构赚钱越来越不容易,新开机构越来越难,如何防范和处理医疗美容造成的意外成为行业的最为关注的话题。
本文发于多肽链,作者为贺华煜;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医疗死亡事故一桩又一桩,医疗纠纷不断在升级。
2019年7月5日,大连女子隆胸意外身亡。
8月18日,南阳女护士脂肪填充意外身亡。
9月3日,深圳女子割双眼皮手术前意外身亡。
连续3个月,整形意外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许多求美者对医疗美容很担忧。 据行业内资深人士透露,事实上出现的医疗死亡事故,远非仅限次三起,爆出来的仅是冰山一角而已。
2019年的医疗行业运动式整顿,让很多医美人一时间陷入恐慌。 今年医美机构赚钱越来越不容易,新开机构越来越难,如何防范和处理医疗美容造成的意外成为行业的最为关注的话题。
医美事故险看上去很“美”
很多管理漏洞都是出来问题之后才暴露出来的。医美事故险,能为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买单吗?
当前医美保险覆盖求美者、医师、机构,现在有部分医美机构尝试借助保险产品来填补自身在风险管控和保障的缺失。
比较常见的保险产品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医美消费者个人意外险,第二类是医师责任险,第三类是医疗机构责任险。这和交通意外,大病统筹保险,财产意外,不是一回事。亡羊补牢的事情要做,未雨绸缪的事情更要做好,毕竟人命关天。
医美消费保险对消费者的受益前提是她必须是死亡的情况,亲属是受益者。现在机构太多了,这不是小范围的混乱。我们也只能尽最大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买了保险可以降低出现风险后的损失,或许比出了事故等着关门强。
从源头抓,从制度和整治上抓,才是根本,其他都是补救措施而已。既要为出现事故后做好亡羊补牢的事情,更要防微杜渐,做好医疗规范和流程管控的措施,避免悲剧的发生。而不是出了事故,为机构开脱,为医师开脱,说白了这是责任转嫁。
一位初医生表示:在没有经过鉴定认定为医疗事故前,应该只能叫事件。不构成事故,但不代表没有责任,这是两个概念。所以要先定性,然后起诉,才有强制执行的。
针对于此,应该先下整改通知,如果已经出现死人事件还一味拖,不立即下举措,那只会给更多机构做坏榜样。
医美终归是“医”在先,所有的措施只是降低风险,杜绝不了风险的。有些问题确实避免不了,但可以预防。
老牌机构转弯难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在2019年上半年医疗美容收到投诉达3535件。
据《看医界》9月8日发布:截止2019年8月份——山东:千家机构被处罚,36家被吊销执照甘肃:半个月吊销10余家医疗机构许可证湖南:停业整顿37家,吊销或注销执业许可证14家贵州:警告262家,吊销6家,移交其他职能部门处理3家新疆:限期整改94家,责令停业整顿20家,取缔28家上海:上半年有49家医疗机构因医疗广告违法受到行政处罚。深圳:批准逮捕涉黑涉恶案件356件1398人,起诉涉黑涉恶案件154件891人,关停整顿医院3家、门诊部(诊所)350家。
事实上,从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中央网信办、发改委、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8部门联合执法,医卫行业进入全面严管时代。
8大部门联合整顿,或将加快洗牌节奏,靠违法违规生存的民营医院,可能很难挺过这次整顿大潮。这样的整治风潮将很快席卷整个行业。
靠忽悠生存的民营医美医院已现倒闭潮!靠侥幸存活的机构将举步维艰。医美市场在历经了疯长期过后,进入间苗期,一些发育不良的医美机构,将被拉到岸边挨个收拾。
小机构一直努力生存,一点风波都经不了,容易一场空。今年,中小医美机构会死掉一大批。市场还是那个市场,变化不大;人却不是原先那群人了。市场波动之后,就是第二春机会,是赶上第一梯队最好的机会。
医生创业 是爬坡还是跳坑?
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5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意见》(简称《意见》),鼓励在医疗机构执业满5年,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资格的医师,全职或兼职开办专科或全科诊所。
《意见》明确,2019至2020年,北京、沈阳、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等10个城市开展诊所建设试点工作,根据试点经验完善诊所建设与管理政策,并在全国推广。
有人说,医生诊所的政策利好出台,将越来越促进医生的创业,医生创业、医生联合创业或者某些其他形式的品牌创业等,将是大势所趋。
政策上的鼓励,是客观事实,也是利好消息,出台政策,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医生创业也是商业行为,只鼓动他们创业,不给经营管理营销上的人员匹配和输送,也是坑了一些蠢蠢欲动的医生们。
讲医疗本质的同时,还要考虑商业的本质,管理的本质,营销的本质,服务的本质。未来可能会发展成台湾、日本、韩国、美国那样的小而美的诊所,以医生为主导,不过国内医生们普遍都缺乏运营管理能力。
自身善经营的医生不多,所以必须要找经纪人,才能长久。智慧型企业,一定要走正道,更要引导同行走正道,不能靠收割同行吃饭,否则就是断头饭。技术型老板,某些项目做到极致,就可以很自在,市场还要再做细分,这样容易聚焦,聚焦是成本最低的玩法,不过这条路还要走十几年才能上正规。
一位业内医生表示:能跟客户直接沟通,锁定客户最靠谱,应该放弃好高骛远的念头,只要抓住技术效果可控和客户关系私人化,后续就源源不断。
现在应该尽量做减法,把自己减到无冗余,把精力减到只有客户细节效果的研究,路就算走对了,医疗本质也可以说是回归了。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