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荣:理解金融科技发展的三个视角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李东荣:理解金融科技发展的三个视角

【编者按】尽管目前金融科技业务在金融业务中占比较小,短期内很难对现行的金融运行方式产生重大改变,但依然不可忽视其潜在影响。金融科技代表着金融业的创新发展,同时在各项监管政策尚未完善的背景下也隐藏着种种风险。

本文转载自《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谢水旺。亿欧编辑整理,供行业内人士参考。


7月8日下午,在“第七届上海新金融年会暨第四届 金融科技 外滩峰会”上,中国 互联网金融 协会会长李东荣以《理解金融科技发展的三个视角》为题,分别从历史、宏观和全球三个视角,分享了他对金融科技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一、历史视角

历史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辩证统一,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发展由来已久,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

现在很多新兴的科技企业也进军到金融企业,和金融业相互融合。最大的四家传统商业银行“工农中建”和BAT结对子,相信这对促进金融科技非常有利。

1、科技在金融业的创新和应用,推动了中国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从业机构,应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拥抱金融科技,积极探索和运用新技术,巩固传统优势,解决自身短板,培育发展新功能。

2、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的金融 科技创新 才有生命力。

3、把握好金融科技创新与风险监管的适度平衡。金融创新和风险监管并不矛盾,两者之间必须形成适度平衡。

在金融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借鉴监管沙箱、监管科技的理念,建立具有包容性的创新管理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应用试点,产品实验,让所有金融产品创新走得动、行得通,坐得正;另一方面通过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的并行互补,行政监管和自律管理的有机结合,建立金融科技风险全覆盖的长效监管机制,让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创新,看得到、穿得透、管得住。

二、宏观视角

金融科技,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是现代经济进入信息化时代,在金融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新业态和新模式,不仅会影响居民消费、投资支付等习惯,还会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生态等带来影响,站在宏观金融运行的角度看,上述影响必然会对长期所倚重的 货币政策 工具、金融稳定框架等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与挑战。

当然, 从目前和金融科技相关的规模来看,和金融总量的规模相比,涉及金融科技的业务规模比较小,短期内很难对现行的金融运行方式产生重大改变。 目前,在缺乏足够数据基础的情况下,要准确地量化金融科技的宏观影响比较困难。

但中国作为全球金融科技应用发展速度比较快,规模比较大的国家,及时做一些前瞻性、开放性的研发储备还是有必要的。

主要从研究的角度,谈谈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货币政策这两个重要宏观要素的影响。

1、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存在正负两方面的潜在影响。

从正向影响看,通过多元化的金融主体有效竞争,将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健性。金融科技能够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将更多的小微经济主体,纳入到经济金融活动,有助于降低风险的集中度, 大数据 、 人工智能 等应用,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

从负向影响看, 金融科技提供跨市场、跨机构、跨地域的金融服务时,会使金融风险的传染性更强,波及面更广,或者说传播的速度更快

金融科技推动了金融服务和基础设施的线上化、开放化,使得风险进一步集聚,金融科技服务的众多长尾客户,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弱,更容易产生羊群相应,一旦发生风险,羊群效应会更突出。在网络技术条件下,一个金融机构出现风险,很容易引发系统性的风险。金融科技主体依托网络效益、规模效益,更容易实现跨界混业经营,也可能产生一些不正当竞争和系统性风险问题。

可以看到,金融科技影响金融稳定的政策机制比较复杂,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当金融科技这一概念刚出现的时候,对一些国际金融组织或一些国家的 金融监管 部门而言,其反应不一样。有不以为然的,也有不屑一顾的。但很快,大部分的国家、国际经济组织,都调整了态度,转向不容忽视或不甘示弱。

去年11月,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应2017年20国主席国德国要求,成立了金融科技小组,研究这个课题。不久前,金融稳定理事会公布了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的研究成果,报告总体结论是:目前,暂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金融科技创新已经影响到了金融稳定,但是监管部门仍需重点关注一些问题。比如,应对技术外包上的操作风险,防范网络风险和宏观风险,加强国际监管沟通,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等。

第二,金融科技对货币政策,具有多种影响渠道。

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网络借贷、互联网基金销售等金融科技业务,降低了各类金融资产之间的转换成本和时间成本,使得金融市场对利率变得更敏感,有助于提高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同时,部分金融科技业务具有一定的货币创造功能,使得传统货币层次边界变得模糊,盯住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数量级货币政策效果会降低。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金融科技增加了金融市场流动性需求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市场波动性加剧,增加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难度和成本。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方面,伴随着互联网支付等电子化货币规模的快速扩张,将会减少流通中的现金数量,使得货币乘数、流通速度以及需求函数的估算,面临更多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了传统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这是对这些问题的初步分析。

三,全球视角

金融科技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世界各国,包括国际组织和各国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也从最初的审慎观察,变得更积极包容,对金融科技的理解也在不断融合、推崇。

其实从金融功能、业务本质上去理解,这些概念穿透起来看,并没有太多实质性区别。所涉及的业态模式、技术,也是大同小异。所以我们从业机构,还是应该聚焦于业务、技术本身,没有必要被这些名称、概念牵着鼻子走。

具体来看。通过全球的视角,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1、国际社会对金融科技发展的监管框架,已经有了基本共识。很多国家的监管部门和国际组织,出台了促进金融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

从总体上看, 各国对金融科技逐渐形成了一些共识性的原则,包括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消费者保护为前提,以发展普惠金融为重点,以风险防范为核心,以标准规范为基础,鼓励多元化的主体良性竞合。

我们可以参考这些共识,来进一步完善我们中国的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框架。

2、客观认识到各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目标诉求有所不同。

从制度环境看,英国、新加坡等国家传统金融体系十分发达,法治监管体系也比较完善,违法违规金融活动成本很高。这跟我们国家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这些国家试图通过监管沙盒这样的监管创新,适当缓解金融危机以后由于监管趋严所导致的创新抑制。

在中国,情况是不同的。互联网金融在发展初期,面临的监管环境比较包容。总而言之,在中国发展金融科技,需要考虑到制度环境、发展阶段、现实基础等多种因素,同时,要保持定力,明确目标诉求,坚持我们国家的立场,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3、中国在金融科技发展的速度和应用规模上,处于国际前列,但我们也要清醒地正视我们的短板、不足。

近年来,中国的金融科技得到快速发展,催生了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等一些新业态,涌现出了一批金融科技的创新企业,新兴的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断探索、深化。为了促进这一业务的健康发展,中国还建立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基础的监管规则体系,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行业管理体系。从全球范围看, 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成果,特别是以 移动支付 为代表的数字普惠金融领域取得的进展,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

不过,客观讲,中国在原始的业务模式开发,核心技术,特别是底层技术研发,主导国际标准制订等方面,还是存在许多短板、不足,需要尽快补齐。

随意打赏

李东荣 互联网金融李东荣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 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金融科技发展科技金融时报绿色金融发展金融科技应用金融视角科技视角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