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资本宋永成:一线城市创“商业模式”,二线城市创“产品”
“当今创业其实不太容易,相比以往竞争更激烈、更残酷。”
在2018年2月9日,由亿欧主办的 “21城联动——2018贺岁产业创新论坛之合肥站” 上,3W咖啡CEO&三万资本创始合伙人宋永成在现场说到。
在本次论坛上,宋永成核心观点有:
1、在二三线城市,大部分的创业创新者都是以“产品”为主的创业;以“商业模式”创业的公司一般在一线城市去做。
2、不要再拿西方商业模式去套,而要用日本做产品的那种精神去研究产品,用日本的产品思路与中国互联网模式叠加的商业模式。
3、当我们满足了很多衣食住行生存问题之后,所有的娱乐其实都在精神版图内。
4、如餐饮这种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行业,很难用几年的时间改变这个行业的格局,但是技术可以改变这个行业的后端分配。
5、其实在这一波消费升级,真正收益的是家装行业、家居行业。住的行业互联网创业在当下最容易有爆发的点。
6、如果要说接下来永远不会淘汰的行业,那就是往精神上走,尤其在中国人物质需求获得足够满足后,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商业模式。
以下为宋永成演讲主要内容:
其实这一次论坛的主题:消费升级,或者说产业的变化。我觉得亿欧就是成功代表。因为从14年15年开始,那个时候O2O企业转型,百分之九十都失败了,亿欧却成功的从O2O转到了产业升级,十分难得。
一线城市创“商业模式”、二线城市创“产品”
从安徽或者合肥的这个地域来讲消费升级的话,可能和一线城市有很大的差别。在二三线城市, 尤其是安徽这个地方,大部分的创业创新者都是以“产品”为主的创业。以“商业模式”创业的公司一般在一线城市去做。
比如刚在美上市的皖企华米科技,也是偏技术类偏产品的公司;荣事达,从白家电到全屋定制;恰恰、三只松鼠、老乡鸡都是产品类的。1月22日老乡鸡餐饮拿到了2亿元融资,其实老乡鸡这一次的融资金额算比较好的,因为餐饮融资几乎都很难,消费品前端的融资大多都是偏小众的。
从这里面可以看出, 比如在安徽地区,更多的创业机会在于原有的产品去升级成产品化,或者把用户细分,把产品拆解成每个产品对应的每个用户群体。
刚刚讲一线城市的变化,我们看一下深圳科技园区新开的一个万象天地,其实算是这一波新零售的代表。其中安德玛在那里开了一个大概两万平米的旗舰店,包括ZARA、小米也在那边开了一个体验店。一个品牌就是一个商场。其实这个就可以解释, 现在的整个一线城市它有两个变化:
1、商业模式的创新。
2、场景撮合之后,它不是研发产品,它是把二三线城市,如吃的美食(汕头、成都、重庆、江浙一带包括安徽有很多做美食类的,是产品的发源地)去消费。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是消费城市,是真正能去消费的场景。
典型的事例:日日香是汕头的,它汕头一家店其实很破旧,现场根本没有所谓的空间,就知识产品。但他到深圳之后,人们平均吃一次要排队两个小时,这其实就是就是 二线的产品,一线的购买力。
只要把好的产品、准确的定位,加上一个明确的审美力和视觉力之后,在一线城市就会很大的机会。
日本的产品思路与中国互联网模式
在这种体验里面,快餐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在线下场景所看到的新零售代表,它的业态应该属于全国领先。我们预计未来五年,中国接下来的这一波浪潮会在二线城市。
刚才讲能让本地的生活变得更好,我们自己做了一些思考。 放眼整个中国的消费升级:一个是传统的百货公司鞋城购物广场等,属于线下的场景变化;另一个在线上,主要是移动端的直播和线上娱乐的方式。
中国的消费习惯,在产品上我们和日本比较像,偏内敛、偏产品精细化。所以你看无印良品、优衣库。但日本其实没有互联网,这一块和中国人不太一样,日本之所以在家门口有超市,因为日本人不发展互联网,它无法通过线上获取线下的信息以及触发相关服务。
但在中国,现在商业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开始向欧美学习,变成了如今在互联网的模式上比美国的还要更加发展。 在人口红利的基础上,在移动互联网足够发达之后,中国人获取用户是世界最领先的。
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再拿西方商业模式去套,而要用日本做产品的那种精神去研究产品,用日本的产品思路与中国互联网模式叠加的商业模式。 去做内容才有可能在下一波时代或者下一波风潮,在整个中国的趋势发展上,我们才有机会。 纯互联网公司是不存在的,现在叫产业互联网公司,所有的互联网公司模块会变成工具,改造衣食住行的民生工程。
下一波创业机会:产品品质化
为什么刚才讲说像日本人去学习?
日本人它的国民素质之所以高是有原因的,其实日本人偏保守,整个国家控制人均收入,所以日本人均收入没有那么大差距,每个人的物质生活都得到满足。但中国人均收入差距就很大,这两年中国人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没有百分之百达到品质,在精神需求层面有一些匮乏。美国的文化很发达,比如动漫IP。它其实追求很多精神上的东西,然后人均能得到东西很多。
那么在中国,下一步的创业机会在哪?就是产品的品质化。 第一就是向日本学习,追求品质细的东西,多用心钻研细而小和优化的事情;第二是设计感,设计感决定了品质是有形状的,而且通往精神世界,就是形而上加物质世界。
当我们满足了很多衣食住行生存问题之后,所有的娱乐其实都在精神版图内。
形而上有两种,一种是人为地刺激,第二种是审美感。所以下一步无论做任何产品,创业者要在美感上及质感上下功夫,然后再用互联网获取新用户的模式加技术,改善企业的整个获取用户渠道和后端的制造上面。
做终端品牌、供应链还是B2B?
现在生活服务的新技术大概分两种,第一种是终端的零售品牌,主要是偏商业模式。第二种是关于渠道,比如餐饮行业的外卖送餐。
对于餐饮,其实真正融到资的大都是各种技术类的,真正参与终端品牌的很难拿到大的融资。终端品牌太过分散化,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行业,很难用几年的时间改变这个行业的格局。但是技术可以改变这个行业的后端分配。所以在这个行业,这两年真正能成为独角兽的应该是赋能型公司,就是做一些saas系统、企服或者说偏供应链的。
在二三线城市,个人创业者很难有机会,但供应商有一个新的机会就是以产品为打底,其实就是有用户体验感的产品。
对于当下,用西方的思维逻辑去思考商业模式,用日本做产品的逻辑去思考产品,借形而下和形而上的产品结合。在这个基础上,去选择是针对终端,还是供应链,还是给商家服务,做B2B赋能,还是做C端做用户。
消费升级中,家居、家装行业是真正受益者
中国互联网企业最初浪潮是做 信息 ,比如百度、网易、阿里,其实包括PC端在内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实是有点偏纯信息。你看在2010年代起来的小米,最开始其实不是按照产品,而是像营销公司的逻辑在做。在14年、15年之后才开始发力转型做成产业消费生态,从16年开始,直接是民生产品。
然后是做 信息加产品 ,如摩拜、喜茶、三只松鼠、严选。在消费升级里面最基础的就是衣食住行。
其实在这一波真正收益的是家装行业、家居行业。住的行业互联网创业在当下最容易有爆发的点 。人有钱第一其实不是吃的更好,而是买房子、装好的房子。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有个数据, 做家居和家装的投融资,它已经超过餐饮十倍之上 。因为它是高客单价获取用户而且是刚需。对于中国人来说家很重要,所以对家里的品质要求很高,他会花重金去装修。
现在在家居里面分两种:第一种就是信息撮合型的平台,另一种就是各种做家具类、定制家具类。这种一般都会得到10亿、20亿的资本注入,这是一个很大的浪潮。在衣食住行里面,现在主要是解决吃和住这一块比较多。
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商业模式,未来机遇在形而上
如今,整个中国的趋势在往形而上,整体在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尤其在一线城市。其实形象的事例就是:你一块钱东西卖两块就很贵,但你打游戏花费成百上千就可以接受。从这里面来看,就是做精神赋予的,这一部分是人类的本质的需求。
如果要说接下来永远不会淘汰的行业,那就是往精神上走,尤其在中国人物质需求获得足够满足后,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商业模式。
无论是3W创业咖啡还是三万资本,我们是一直在和创业者在一起,所以特别知道创业很苦,我们希望未来在创业路上能和更多人一起走的更远点。
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宋永成;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