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小店改变中国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街边小店改变中国

每逢春节,书写和观摩“返乡见闻”都是应有之义,今年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群大学生的“小微调研”: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30位00后大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做了一次返乡经济调研,覆盖10省近20个三四五线城镇的数百家小微 商家 。

他们调研的小微商家中绝大部分是街边 小店 ,包含了沙县小吃、桂林米粉等知名小店品牌。得益于朋友的推荐,我看到了他们的一手调研报告,调研结果显示,“生意难做”是大部分小店主的口头禅,但实际情况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糟,移动支付外卖平台、小微贷款等互联网工具正在为小店经济开启新的增长点,这里面蕴含着“小店改变中国”的可能。

说起来,这群出身名校的大学生为何集体返回家乡调研街边小店呢?想必不是简单的巧合,他们一定捕捉到了时代的痛点。当前,小店经济的确牵扯着从政府到民间的所有心弦。

春节前,一篇题为《抢救上海小店!》的文章引发网络热传,似乎触发了一种“集体焦虑”。

文中提到15年前作者推荐的100家上海经典小店,如今仍然营业的只剩下3家,存活率为3%,人们普遍担心小店经济的衰落会让上海失去温情和记忆,变成一个无趣的城市。这篇文章还引发今年上海市两会的热议,代表委员们为振兴上海小店积极建言献策。

上海是中国商品经济的发源地和制高点,曾有着全国最多也是影响力最大的老字号品牌,如果连上海小店都经营不下去,那其他城市特别是三四线小城市的情况可想而知。

在人们的心中,小店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乡愁,是城市温度的象征,但在电子商务和购物中心的双重冲击下,小店经济的没落似乎大势所趋,城市将变得更加空洞和无趣,这直接触发了一种人文意义上的集体焦虑。

然而,小店不仅仅是人文意义上的存在,它还关切着亿万国人的生存大计。这些毛细血管般的经济单元看上去的确微不足道,但对国民经济实则非常重要,因为它的背后是个体户这个庞然大物,它维系着海量的就业。

有数据显示,2016年城镇就业人员41428万人,国有单位6170万人,外资单位2666万人,私营单位12083万人,个体8627万人,全部民营单位就业则占全国城镇就业的近80%。也就是说,个体户的人数相当于国企和外企从业者之和。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小店经济,亿万个体经济从业者何处安身?

所以,如果把中国经济比喻成一艘大船,国企、外企以及上市公司就像是高耸入云的桅杆和船帆,而私营单位和个体户就像是沉没在水下的船舱,前者象征着体面和竞争力,后者象征着基座和稳定,谁还敢轻视那微如蝼蚁的小店经济?

来看看返乡大学生们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

01

第一个当然是小店经济的衰微之势,近年来,购物中心像爆米花一样爆炸式开业,电子商务更是大行其道,再加上接连不断的几轮房地产牛市抬高城市营商成本,店铺租金上涨首当其冲,小店经济自然风雨飘摇,不堪一击。在很多意义上,小店经济扮演着中国经济的一支晴雨表,从中可以窥探到很多趋势和变革。

来自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冯茗铭调研的是老家福建三明市的小吃店,三明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其下辖的沙县可是大名鼎鼎。数据显示,国内的沙县小吃店至少已有6万家,而肯德基在中国也才6000多家门店,足见沙县小吃强大无孔不入的存在感。

寒假期间,冯同学到沙县和厦门走访了9家沙县小吃店,期间还在一个小吃店住了两个晚上,和店老板同吃同住,全天候24小时感受一家小吃店的营生细节。

他通过调研发现,这两年很多在外地经营的老板们开始回流家乡,导致沙县本地的小吃业竞争更加激烈。一问原因,原来是大城市房地产等大型建设的放缓,导致来店吃饭的外来工群体变少,再加上大城市租金的持续上涨,越来越多的店主选择回小县城或者干脆回老家开店。

在很多城市,沙县小吃的顾客主要是外来务工群体,一定程度上,他们的生意好不好,可以视为观测城市大型基建项目的风向标。最近两年,在去产能、调结构的大背景下,再加上严厉的房地产调控,都直接影响了城市外来工群体的数量和消费力。

在这个过程中,沙县小吃没有因为小而独善其身,而是和宏观经济保持了协同共振,蚊子和大象共同起舞,所谓一荣具荣、一损具损,再小的经济单元也被拉入到中国经济这架包罗万象且密不可分的战车上,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发现。

02

第二个是小店经济顽强的生命力,互联网就像是一个让人又恨又爱的魔鬼,一方面颠覆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极大地冲击了小店经济的原有生态,但另一方面也给小店带来了积极的改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何秋璇此次调研的是老家桂林的米粉店,桂林米粉是一个几乎可以和沙县小吃相媲美的又一个国民大品牌。何同学发现,和所有小吃店一样,桂林米粉同样面临互联网、购物中心和租金上涨的冲击,但实际上的冲击比想象中要小一些,因为小小的二维码帮了很大忙。

何同学在调研中发现,很多米粉店的雇员都只有2到3人,人工成本这一项比原来要少一些,因为顾客都习惯用二维码付钱,桌子上只需要放个支付宝或者微信的二维码贴纸,收银员这个岗位基本上不用专门配备人手了,移动支付还杜绝了收到假币的可能性。时髦一些的小店甚至还配备点菜小程序,连菜单印刷费都剩下来了,当然也不用专门配备点菜员。

没有移动支付之前,一个小吃店三两个人还真不够用,但现在前厅一个接待的、后厨一个做菜完全可以应付得过来,非高峰期,甚至一个后厨就能应付得过来,数字支付和在线点餐的确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

做生意当然不能只是“节流”,还得会“开源”。何同学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小吃店都已经接入了美团、饿了吗等外卖平台,这一方面拓展了客源,提高了销量,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店铺对地段的敏感度。

在没有大众点评、美团、饿了吗之前,一个小吃店要想生意好,必须得在租金高昂的沿街旺铺,但有了这些软件之后,小吃店就多了一个展示平台,只要你东西做得好吃,哪怕档口的位置偏一点,也能从网上吸引到顾客。酒香真的不怕巷子深,这实际上又节省了店租成本

同学们的调研结论显示,数字技术正在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五线城市的下沉,九成小城小微企业用上了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工具,新技术覆盖到县到村就像在北上广一样,71%的小生意人对新年抱有信心,还有3成以上小城小微今年还想要扩大生意。

03

第三个是小店经济未来的无限可能性,互联网对小店经济的帮助,当然不止于移动支付和外卖平台的接入,通过同学们的调研还发现,互联网之于小店经济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有待挖掘。

“当你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应该把它证券化”,这是华尔街的一句至理名言。按照这个理论,拥有稳定现金流的小吃店,应该是各种金融工具的热门应用场景,然而并没有。一直以来,餐饮行业的证券化程度极低,例如这个行业的上市公司数量极少,小店主想从银行贷款的可能性也极低,甚至是被银行歧视的对象。

原因在哪里?餐饮行业虽然有着稳定的现金流,但一直是以现金支付方式为主,账本没有数字化,导致金融机构无法监测和量化其金融风险。然而,二维码的出现正在改变这个现实,罗振宇在他的跨年演讲中就举了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因为移动支付的普及,去年有不少餐椅品牌开启了上市之旅。

估计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居然开启了中国餐饮行业的证券化浪潮,罗振宇兴奋地将其总结为改变中国的几个小趋势之一。

当然,上市对绝大部分小吃店来说,还是遥远的事情,真正有望普惠亿万小店主的金融工具是小微贷款。比如,同学们在调研中发现,如果一个店主长期使用支付宝收款,会有一个额外的好处,那就是提高芝麻信用的评分,从支付宝上的网商银行贷到几万到上百万不等的小额贷款,店主可以用它来进货、付租金、扩大经营规模。

支付宝为了鼓励小店主多使用这款软件,还特别推出了针对小店主的医疗保险、赊账等特色功能,各种积极的金融创新在小吃店这个行业出现了,大大方便了小店主日常的资金周转。

除了提供金融方面丰富的可能性,小小的二维码还有望提升小店主的决策能力,这话怎么讲?一般来说,一家小吃店每年什么季节、每个星期哪一天以及每一天什么时间段是消费高峰期,然后包括每天的进货量和客单量,店主都是凭经验和揣测,决策非常的感性。

移动支付一大好处是让顾客的消费行为数字化,店主通过后台能够对每个季节、每个月、每一周的顾客消费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相对准确地掌握顾客的消费规律,大大提升决策的准确性,也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不要以为只有大公司才能把决策数字化,善于运用移动支付的小吃店主其实也可以的,只需要一些初级的数据分析,就能领先同行。

04

总结一下,我一直认为,文明演进的本质和人类的数字运用能力息息相关,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飞越,几乎一定带来数字化水平的提升。

蒸汽机让煤炭的动力数字化了,汽车让内燃机的动力数字化了,原子弹让核聚变的动力数字化了,计算机让电的动力数字化了……

把一件事物数字化的目的是掌控它,让它为人类所用。

微不足道的二维码之于小店经济,扮演的正是这样一个功能,它有利于小店主掌控小吃店的经营状况,从而决策更加科学,同时也有利于金融机构掌控小吃店的现金流,然后给予证券化的可能。

证券化是一个行业快速发展的加速器,更是一个人享受到金融红利和财产性收入的前提。

陈志武先生在《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曾经振聋发聩地指出一个现象:普通人做小买卖,赚点小钱不难,但发展潜力很快就会耗尽,他们做出的普遍选择是拼了老命,每天日夜不休,忙忙碌碌,时间全扑在小店里,对于扩大规模、充分利用金融工具,以及当下时代的技术新机会,却往往不知道如何把握。

一言以蔽之,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没有金融工具的赋能啊!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两个买房故事每个人都听过吧?

问题是,面对毛细血管般的老百姓经济,传统金融机构根本无从下手。比如,在很多传统银行的风控体系里里,月薪几千的工薪族甚至比月收几万的个体户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为什么会如此不合理?根本原因就是后者的收入没有数字化,无法进行风险评估。

可以说,正是移动支付的出现,让小店经济的“金融赋能”成为了可能,特别是让三四线小城市的小店获得了阳光普照的机会。可以想见,随着移动支付的进一步普及,小店主这个在传统金融谱系中完全被忽略的群体,有望在科技金融这个全新的行业享受到梦寐以求的金融红利,所谓“普惠金融”也就成为了可能。

陈志武先生的世纪之问”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也许会扫入历史的故纸堆。

小店经济的背后是亿万民众的生存大计,中国要继续前进,高精尖的战场一定要赢,但小店经济这个沉没在水下的基本盘也一定要守住。希望互联网带来的数字赋能和金融赋能,能够扭转小店经济的衰微之势,为中国经济守住基本盘。

可见,在互联网的冲击和帮扶两种作用力的共同影响下,小店经济没有完全消沉,再次展现出顽强的环境适应力,参与调研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大一新生杨楠把小微企业的这种生命力比喻成“蔷薇精神”。

参与主持调研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褚荣伟认为“蔷薇”(强壮小微)的比方很生动,他做出如下的阐述:

“在调研中,学生们感受到小生意人吃苦耐劳、乐观、并不因循守旧,即便在生活的缝隙中,依然努力寻找壮大的可能。如果说大城市大企业是牡丹的话,小城市小微企业就更像蔷薇,它们随处可见,生命力顽强,一点点阳光就可以让它们灿烂。“

“希望未来互联网新技术能不断地赋能,相信小城小微也能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都能形成各有特色的‘蔷薇’现象。”

是啊,毛细血管般的小店经济就像那些爬篱笆的小花,看上去羸弱纤细,实则坚韧不拔,经得起风吹雨打和严寒酷暑,这像极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史。

在此意义上,“小店改变中国”并非一句妄言,其着力点也许就是那小小的二维码。

不要小看这项小小的发明,历史上有太多小发明改变了世界:

正如空调改变了热带地区的文明,集装箱加速了国际贸易,盾构机则推动了地铁的普及。

这一次,二维码又将怎样改变世界?就从中国小店经济的蜕变开始观测吧。

随意打赏

街边小店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