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小微企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应用、机遇与风险
在金融领域,科技的影响与日俱增。
随着 人工智能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依托数字化转型, 小微信贷产品加速迭代更新,借助系统对接、数据分析、构建模型等深入企业经营场景,解决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风险无法把控等问题,正成为银行小微业务新的“打开方式” 。
当前,各大银行纷纷进入“数据+科技”双轮驱动的发展阶段,新兴技术正推动着小微金融从传统金融转向数据金融,从融资服务转向综合服务,从线下操作为主转向线上与线下结合,小微金融的服务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 截至2018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3.49万亿元,同比增速8.9%,贷款户数1911.01万户,同比增加406.2万户 。
依托科技 各自出招解小微痛点
流程长、环节多、费用高、手续繁、增值服务覆盖不全,是目前小微金融被诟病较多的痛点。其原因主要在于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长期以来,面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商业银行承担了较大的舆论压力。
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如何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如何在增加放贷的同时控制好风险,如何将资金贷给符合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最需要资金的小微企业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这些难题有了更多的解决办法。
过去几年,基于各自的特长,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出了许多探索,用实践证明了 金融科技 在服务小微企业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农业银行重点解决小微企业办贷流程繁琐问题。该行创新线上小微金融服务平台,积极发展“数据网贷”业务,向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提供全线上化的供应链融资服务,推出全线上、纯信用、可循环的互联网小微信贷产品“微捷贷”。该产品具有客户覆盖广、办理手续简、资金到账快、融资成本低的特点,实现“秒申”、“秒审”、“秒贷”,产品上5个月,为3.7万户小微企业提供了153亿元贷款。
建设银行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下足功夫。该行推出“小微快贷”全流程线上金融,通过内部数据挖掘和外部数据共享,精准分析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和信用状况,更加直观地为用户“画像”,建立小微企业融资“正面清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截至2018年末,累计为225万户小微企业提供了7万亿元信贷支持。同时,建行还创新“裕农通”业务,与供销社、通信公司、卫生诊所等合作,为农户及涉农小微商户提供集“存贷汇缴投”于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
邮储银行则通过与政府、企业合作,精准识别优质客户,助力小微企业发展。该行升级推出全流程线上化的“小微易贷”,面向优质客户发放信用贷款,目前已经与13家省级税务部门实现对接,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实现网上数据共享,与工信部、部分省发改委等部门,科大讯飞等企业实现了大数据对接。截至2018年末,该行“小微易贷”已在24个省实现放款,户均67万元。
利用金融科技,工商银行不仅推出了以“秒贷”为特征的小微金融产品“经营快贷”,还创新可流转多层级的核心数字化应收账款确认凭据,将核心企业信用进一步向供应链末端小微企业延伸,实现全产业链客户融资覆盖。据统计,工商银行2018年新拓线上供应链33条,服务小微客户超过200户,累计贷款金额近60亿元。
小微金融数字化转型取得的成果,依赖于银行投入的真金白银。数据显示,平安银行2018年上半年IT资本性支出同比增长165%,科技人员(含外包)同比增长超过25%;招商银行加大了转型发展的投入力度,其2018年中报披露“进一步支持金融科技创新,夯实科技基础,针对数字化网点改造、APP月活跃用户等转型发展加大了费用投入力度,上半年IT软硬件及开发人员人力投入持续增加”。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招商银行业务及管理费338.59亿元,同比增长17.98%。
加注砝码 金融科技子公司 在崛起
随着行业转型升级的推进,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砝码也在不断增加。
“建行已经编制完成了未来5年的金融科技战略规划,正在建立起高效协同支持创新的科技治理体系以及业务与技术创新研究机制,并加大科技创新资源投入,为金融科技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未来,建行将以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开放的金融平台、共享的金融发展模式,支持数字中国的建设。”建设银行信息总监金磐石2018中国银行家论坛上表示。
建行的策略体现出目前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一大趋势———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对于这一趋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金融科技业务有别于银行传统业务,独立化运行便于吸纳更专业的人才,并迅速拥有专业化管理优势、研发优势、激励机制等; 另一方面,这类子公司独立运行前作为商业银行系统中的一个部门,其他小型金融机构在接受技术输出时容易出现不信任问题。独立之后,有了“防火墙”和保密机制,小型金融机构则更容易接受 。
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成立一个公司单独运营能够将银行的试错成本剥离出去。因为科技创新意味着要不断的进行试错,且试错成本并不低,所以成立一个相对较小的科技子公司,一旦出现问题,也能快速地调整 。
2015年底,兴业银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兴业数金,时隔3年多,已有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7家上市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他们在服务母公司及其集团子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科技支撑的同时,也在进行着面向同业乃至非银机构的金融科技输出。
实际上,监管部门也在鼓励商业银行布局科技子公司。2016年4月,原银监会、科技部、央行联合发布《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允许银行成立子公司从事科技创新创业股权投资。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未来具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优势。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认为,目前, 输出金融科技服务的公司类型可以分为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BATJ等互联网巨头系、专业第三方金融科技服务公司,前两类都具有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的能力,而银行对于金融业务的理解和市场资源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
“金融科技本质上属于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既需要技术的积累,也要有对金融业务的理解和实践,在这方面,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具有独到的优势。”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尤其随着金融强监管和从业机构持牌化,农商行和城商行成为金融科技输出的主要对象,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基于在业务层面的实践优势,相比金融科技巨头,更具有差异化的优势。但从整体上看,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仍处于初期阶段,尤其是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于金融业态的渗透还很浅,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站在风口之上,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转型持续 把握机遇直面挑战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小微企业”被提及12次,其中“今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小微企业贷款 要增长30%以上”的硬约束指标,体现出政府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达到了新高度,也对银行风控能力提出了更大挑战。
“金融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风险防控的标准配件。”中原银行董事长窦荣兴认为,基于大数据技术,及时收集获取客户交易与行为等数据,建立风险模型,并利用机器学习不断优化模型,促使风险从“事后”转向“预警”;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可追溯性,防止交易欺诈等风险,提升风险防控效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风险防控系统,改变银行传统的“三道防线”风控模式,建立营销、审批、预警、清收的端到端反馈机制,加强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风险管理。
但也有专家指出,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点。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在“第三届(2018)新金融高峰论坛”上表示, 数字化时代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推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更容易产生业务、技术、网络、数据等多重风险的叠加效应,对金融监管和社会稳定将提出新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包括法律约束、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机构内控、社会监督的全社会多层次治理体系,实现风险防控的全覆盖 。
他同时也指出,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金融业的分工将日趋专业化、精细化,金融产业链和价值链将被拉升,各类从业机构应当注重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市场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建设兼具包容性和竞争性的金融生态圈。
“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是基础性的资源,是金融业深度运用各类信息技术的重要前提。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从业机构应该从单纯的数据囤积者积极转变为数据挖掘者,在依照国家法规,做好消费者保护的前提下,努力激活内部的存量数据、盘活外部的合作数据,提升数据挖掘能力和治理水平,更充分地发挥金融 数据资源 的作用和价值。 ” 李东荣说。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取得了一定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数字化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对于 场景金融 ,银行融入度有待提升。”中国银行业协会原秘书长、金融壹账通监事长黄润中认为,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使得高效、便捷、场景化的金融服务更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然而, 银行在场景金融服务方面仍存在短板,敏捷性仍有待提高 。
业内人士对此分析认为, 银行机构长期以来形成了以部门及产品为主的管理及经营模式,部门的管理和产品的审批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满足场景金融需求的敏捷的运营模式亟待构建 。
此外,尽管目前已有不少银行机构开始加大数字化转型投入力度,但相比大型银行,不少银行在数字化人才储备、资源投入、企业文化塑造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据麦肯锡2018年末发布的《全球数字化银行的战略实践与启示》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领先银行投入税前利润的17%-20%用于数字化银行、金融科技银行的转型和创新。对照国内市场,银行业对于金融科技、数字化业务加大投入的趋势明显,但力度上稍显不足。数据显示,中国银行公开披露科技方面的投入占其营业收入的1%,光大银行用2%的净利润进行科技创新,兴业银行2017年信息技术预算在全年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2%。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未来还有更多的创新空间,比如建立与小微信贷投放挂钩的激励机制;推动税务、支付等相关公共数据向金融机构开放;强化中小企业数字化经营的能力;探索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尝试建立区域性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随着小微企业相关政策逐渐落实到位,进一步的数字化改革和创新将成为金融业持续的话题。
中小银行 合作推进数字化转型
目前,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仍是大型商业银行的“优势”,绝大部分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仍需通过合作来布局金融科技。记者从一家位于南方的城商行获悉,该行目前没有成立科技子公司的打算,但是近几年都在积极开发金融技术来服务自身业务,同时也在和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
一家城商行内部人士表示,金融科技子公司主要还是国有银行、头部银行布局更多。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需要几方面的因素,包括银行本身的实力、科技战略和科技人才储备、业务与科技结合的深入程度等,而且有较大的失败风险。
“一般的中小银行由于人才匮乏、在金融科技研发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支撑此类业务持续开展,因此目前只有少数几家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展业,中小银行更多通过内部研发、寻找外部合作方等方式解决科技问题。”上述城商行人士说。例如,对存量大数据的清理及开发,针对政府平台或国企的系统对接开发,客户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等子项目的开发。此外,还包括以APP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建设,即网上营业厅;购买第三方成熟的技术等。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看来, 中小银行自身的科技实力有限,对外科技输出的难度较大,没必要成立独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对其他大中型银行而言,可能更聚焦于内部的金融科技转型,对外系统化输出的能力或意愿不足,因此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积极性也不高 。
事实上, 部分中小银行已经通过抱团,群策群力发展金融科技 。如中小银行联盟与银行业协会、深圳市金融办共同组织的“中小银行数字金融实验”,重点研究智能营销、智能风控、银行运等课题,支持中小银行金融科技转型升级。
“受限于科技能力和资金能力,中小银行抱团取暖成立金融科技公司非常有必要。”中原银行董事长窦荣兴表示,建议监管部门对银行系科技公司设立开门,通过严监管,让科技公司只用于银行创新,最大程度地利用科技的力量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
银行与金融科技融合的理想境界是什么?是银行即服务。
2019年6月14日,亿欧智库研究院将在“2019丨全球新经济年会·金融科技峰会”上发布《 2019开放银行与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深度解读金融科技赋能开放银行的融合与落地应用——上海·虹桥·世贸展馆邀您见证!抢票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92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