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型互联网医院,来抢“好大夫”们的饭碗了?
疫情凸显了 互联网医疗 的“红利”,政策的风向正逐渐由原来的审慎变得积极。近期仅上海,政府就一次性审批了十三家公立医院的“ 互联网医院 ”,接下来建设“互联网医院”可能将成为公立医院的刚需。
但公立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并不简单。“院长们其实还是要过心理门槛,(转线上后)复诊的收益一定是降低的。” 好大夫在线 创始人兼CEO王航在参加亿欧大健康《互联网医疗,破局之路如何走?》的线上直播活动时表示,公立医院需要转变心态。随着“互联网医院”的普及、用户使用习惯的渗透,线上问诊很可能成为大的收入来源。
“去年全国共有81亿人次(在公立医院)就诊,如果其中1/3转到线上,大概会是2000亿的市场体量。” 中国医促会互联网分会副主委兼秘书长、乌镇互联网医院创始院长张群华向亿欧大健康表示,互联网医疗更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医患关系,分级诊疗、精准匹配和精准治疗是它的三大优势。
在这些“正规军”自立门户前,以好大夫在线、 微医 等为代表的第三方平台已经在互联网医疗赛道深耕数年。在这次疫情中,它们跨区域调配医生资源,拓展了咨询、义诊等专区,缓解了定点诊疗的压力,证明了自己作为抗疫“第二战场”的价值。
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和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疫情期间的“互联网+”医保服务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互联网医疗正式纳入医保。此番接入医保也是政策对其重要性的认可和推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该行业的最后一公里。
4月,山东省互联网医保大健康服务平台开出了全国首张平台型互联网医院的医保电子结算单,而该平台背后的发起方之一是微医。有行业人士认为,互联网医疗由此可能将形成“医疗、医药、医保”的闭环。
在外界看来,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会因接入医保而受益,但好大夫在线创始人兼CEO王航持不同的视角:“对接医保确实引领了行业的创新,但后续发展还要看将来能否真正上量获得利润。”另外还需考虑医保的资金安全性问题,以及资金能否得到高效利用。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公立医院未来批量化建设“互联网医院”,对于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
公立医院建“互联网医院”:第三方平台的新生意?
公立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的“互联网医院”,短期内会出现虹吸效应。 据乌镇互联网医院创始院长张群华介绍,黑龙江省人民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刚上线,就从原来每天1500个接诊量变成了3000个。随着公立医院入局线上诊疗的趋势不可逆,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患者被分流也将成为必然。那么作为互联网医疗的“老兵”,它们的新机会又在哪里?
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与公立医院合作是一条新道路。 建设“互联网医院”的过程,并非是简单地从线下转移到线上。首先,公立医院需要改变对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认知以及甲方心态。王航认为,在做好用户服务方面,第三方平台有经验协助公立医院搭建专业的线上运营体系。与此同时, 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商业模式也会随之变化:从单一的toC模式转变为toC和toB相结合的模式。
在此基础上,两者有望构建上下游的产业链关系。“长远来看,大家会各司其职,变成像京东天猫和海尔的合作关系一样。” 王航表示。
这个思路背后的逻辑是:是否每家医院都有必要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医院”?
实际上,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建设过量将造成资源和资本的浪费。另外也会增加患者的使用成本,比如每次去一家新医院就诊或网上就诊,都要重新下载它的App。如果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都集中在2-3家平台上,有利于提高各方的效率。
王航还观察到一个现象,在整个公立医院上线“互联网医院”的浪潮中,最热情积极地走在前面的往往是二线医院。“它们希望借助这次新机会获得增量。”
而在张群华看来,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核心壁垒在于优质的服务。“通过分级诊疗对患者分流,再传导到医生手中,这是第三方平台得以生存的优势。”
机遇的同时也有不小的挑战。一方面,挑战来自于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的虹吸效应,但最大的挑战仍然在于商业模式不成熟。按照王航的说法,服务是互联网医疗的安身立命之本。但建立在服务基础上的“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还未跑通,目前第三方平台的盈利空间主要来自药品和器械。
“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不健康, 未来我们应该要为优质的医疗服务付费。 ”王航认为,用户为服务付费的意识不强是根本原因,很多患者接受不了为线上的咨询付费,这种意识的普及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其实第三方平台如果没有医保的支持,反倒是好事,这样大家会更关注自己的服务。”
能否抓住这次公立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的新机会,本质上还需要第三方平台以创新和服务为锚点。在与公立医院正面交锋时,探索更多的合作模式,持续不断地创新、提供优质服务。其实最后大家都要殊途同归,互联网将作为一项基础设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本文来源于亿欧,原创文章,作者:秘丛丛。转载或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