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中国本土需求的中端基础医疗,还将面临三个挑战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贴近中国本土需求的中端基础医疗,还将面临三个挑战

目前市场上的中高端价值型门诊部和诊所占整体门诊部与诊所数量的不足1%,服务量也只占整个板块的0.7%,是一个很小的市场。影响中高端价值型门诊部和诊所的因素有三点。

目前包括卓正医疗、丁香园等医疗机构都在向中端 医疗服务 市场发展。这类中端基础医疗机构以专科为核心,服务对象是本土富裕人群。其服务特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英文服务并不是中端基础医疗机构的服务核心,外籍人士并不是中端机构要与高端机构争抢的人群。 外籍人群对英文服务能力和全科服务极为看重,而中端机构雇佣的医生大都来自本地医疗机构,注重医生在公立大医院工作的资历,并不以英文能力和国际化服务为主打。

第二,中端机构的专科性更强,从一开始就以专科为思路发展,与高端机构起家的时候注重妇儿科及全科的思路不一样 。这主要也是为了适合中国本土的需求,他们更看重专科能力而不是全科,另一方面,本地的全科医生实力偏弱,并不能吸引用户。

第三,中端机构与高端在价格上区别还是相当明显,均次门诊消费通常不超过1000元,诊金在300元到600元不等。 同时,中端机构的用户中,自费用户的比例比高端高一些,这一方面是因为价格低于高端,有一部分富裕人群愿意自费。另一方面更多是因为高端商业保险对中高端基础医疗机构通常采用统包的形式,也就是都纳入其保险的医疗网络中,用户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更可能选择更成熟的高端服务,或者公立医院VIP,而不是发展时间更短的中端机构。尤其是高端保险覆盖的外籍人士,因为语言的原因不会选择中端机构。这就导致中端机构的自费比例要比高端大。

而从服务项目上来看,近年来中端机构的发展趋势是:在服务能力上,除了英文能力,和高端越来越接近。比如两者在就诊环境、硬件上已经更加接近,在就医体验上,除了一些高端机构有英文实力,且环境和服务流程更国际化之外,差别也越来越小。因此,在中端更有价格优势的情况下,发展本土用户市场会更为有利。

总结来说,中端机构是以高端的环境、服务标准和体验为蓝本建立起来的市场,价格低于高端,主要针对本土人群。不过,即便是价格更低,均次消费也普遍在500元以上。因此, 从目前的中端机构发展来看,其获取的市场一方面是从高端服务中以价格更低争抢过来的用户,另外加上一部分消费不起高端,但又希望获得比公立更好服务的用户 。前者是市场的迁移,争抢市场存量而非新增,后者却是新增市场,但数量并不多,要在目前的价位下获得快速量增仍是困难的。中端基础医疗机构市场要进一步发展,取决于下面三个因素。

首先是商业支付方的发展。 中端医疗服务虽然价格低于 高端医疗 机构和公立医院国际部,但在普通公立医疗服务价格过低的情况下,没有商业支付方的介入而纯粹靠自费很难吸引足够的用户。不过, 商保 的难点在于中国医疗服务市场没有足够的购买者,这是因为广覆盖低水平的医保已经覆盖到城镇职工,对企业的缴费要求也已经很高,如果没有大范围的税收优惠政策,无论企业和个人都很难有动力去购买医保之外的保障产品。

第二个因素则是中端基础医疗机构自身的运营和服务能力。 由于中端体制外基础医疗主要还是仿效高端医疗的模式和形态,而主要的服务者——医生则主要来自体制内,只是将服务价格下调到一定的比例。如何为体制外的中端基础医疗打造出一整套标准并复制到整个市场就显得非常关键。由于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标准可依,中端市场服务商的挑战是非常大的。

最后一个同样关键的因素是能否获得长期的战略投资。 中端基础医疗是一个创新市场,不同于高端和低端的体制外基础医疗。因此,在市场培育和用户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长期的外部资金支持,很难维持中端基础医疗的发展。这也意味着体制外的中端基础医疗市场更适合大型战略投资,将这一业务整合进自身的医疗产业布局,而不适合风险投资快进快出的投资策略。

随意打赏

中国本土品牌中国本土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