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数据说|智能云科CEO朱志浩:围绕用户需求,创造价值最重要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正处于数字经济转型的关键节点,各行各业都迈入了数字化转型的新阶段,工业制造业更是如此。面对我国发展尚不均衡的制造业发展水平,数字化转型能否真正赋能?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在工业制造业中占领制高点?数字经济时代工业信息安全又该如何保障?为了解答此类问题,亿欧新制造策划工业数据说专题,一起挖掘工业制造业中数据“那些事”。如果您有相关选题或者企业推荐,欢迎添加专题负责人余欣婷(WeChat:xinyusunrise)进行交流。
撰文 | 夏一哲
编辑 | 余欣婷
“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最早由通用电气在2012年提出,随后其携手AT&T、思科、IBM和英特尔于2014年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工业互联网从概念提出伊始,就是一个跨领域的竞技场:不同行业背景的企业跨界而来,凭借原有技术和对工业互联网的不同理解,既竞争又合作。
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兴起时间稍晚,呈现了类似的竞合环境。从行业背景来看,进入工业互联网赛道的既有三一重工、徐工这样的工业巨头,也有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互联网玩家,还有用友、金蝶为代表的企业服务供应商,以及大量的初创企业。
脱胎于沈阳机床的智能云科,与第一类企业存在同中含异的关系。 一方面,智能云科由沈阳机床联合神州数码和光大金控投资设立,有着比较浓厚的制造业基因;另一方面,智能云科的创始团队系原先i5数控系统的研发团队,在工业互联的思想和实践上起步较早。
智能云科总经理朱志浩认为,作为来源于制造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提供商,智能云科是服务于设备使用者的业务诉求而创立的,而不是追逐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或热点。不管是脱胎于沈阳机床i5数控系统的i5OS还是iSESOL,最终都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解决协议困境的iSESOL BOX
在工业生产中,不仅是工业现场十分复杂,多样的工业设备也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一大阻碍。
据了解,全世界有超过 100种 工业总线,各类终端设备的通讯协议大概有 4000-5000种 ,负责工业数据的采集、解析和转换的驱动有 5000余种 ,包括PLC、变频器、板卡、智能模块、智能仪表、标准协议、机器人、机床等。要实现不同工业设备的联接,就需要兼容不同的通讯协议。
因此,推动数据通信标准的统一,就成为建立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的重要工作之一。
2017年11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就指出,要在2020年初步建立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制定20项以上总体性及关键基础共性标准,制定20项以上重点行业标准,推进标准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中的应用。
2019年3月,工信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印发的《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就明确划分了工厂的网络与联接标准,并细化到了工厂内网、外网、工业设备/产品联网等六类标准。
对于一个工厂来说,其生产设备不太可能全部使用同一家厂商的产品。因此,拥有接入不同品牌设备能力,解决通讯标准的兼容性问题,是服务提供商需要解决的痛点。
为了解决该痛点,智能云科推出的智能终端iSESOL BOX搭载了iPORT协议。该终端实现了对主流数控系统的设备接入,不仅兼容西门子、发那科和沈阳机床的设备,而且兼容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美国机械制造技术协会(AMT)、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VDW)的通信标准,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
协议的高包容度提升了iSESOL的适用性,目前接入iSESOL平台的28000余台设备中,有一半都是非沈阳机床的设备。 这种对通信协议的高包容度,让智能云科iSESOL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普及和推广成为可能。
开放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趋势
如果说“兼容”是工厂在设备互联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刚性需求,而“开放”可能成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趋势。
在政策层面,相关部门有推动平台普适性的趋势。去年4月,工信部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组织申报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通知》,最终在今年8月底认定了10家“双跨平台”。
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服务提供商来说,他们自身的行业背景不同,在进入行业伊始可能从单个行业或场景切入,甚至纯粹是项目制的经验积累。但因为中国的工业互联网还处于相对初级的竞争状态,通用型平台的巨头还没有出现,因此目前工业互联网平台还可以在单个行业继续深耕,或者是通过一些通用型APP跨行业实现同功能的迁移。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不得不考虑平台在其他场景或行业的适用性问题。因为这既是拓展市场的需要,也是平台间竞争的必然。
针对跨行业问题,朱志浩表示,工业互联网平台不能忽视工业生产的复杂性,从而低估了跨行业的难度。 这种观点也决定了iSESOL的定位——在自己擅长的行业内实现平台的开放。
这种开放首先在PaaS层的iSESOL开放平台上实现。通过Open API,用户企业可以将订单数据、运行数据、报警数据等接入到其他系统里去,对接MES、ERP等系统。合作伙伴则可以在区域云和行业云上接入iSESOL。
除此之外,智能云科还提供面向SaaS的iSESOL应用商城。企业、高校和个人开发者,可以将自己开发的工业app上线到应用商城。智能云科则提供灵活的分成形式保障他们的收益。
这种开放的模式有助于客户和第三方赋能者共同发挥平台的潜力,也有助于平台加快完善新功能,实现对新行业和场景的适应。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罗盘
在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域,智能云科的iSESOL已经实现了较为完整的产品矩阵——边缘层有智能终端iSESOL BOX;工厂数字化制造运营系统iSESOL WIS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生产管理、维护保养等通用云化管理模块;在SaaS层,智能云科还能提供自研和多方赋能的工业APP……
但是智能云科的业务不限于此,因为iSESOL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目前的3600余家客户,因此业务边缘随着客户的需求不断扩张和完善。
针对中小客户在供应链缺乏话语权的问题,智能云科推出iSESOL BIZ。这项智造在线的服务可以对接供需双方,通过平台背书的认证体系,让双方安心完成交易。
智能云科还推出了工业品MRO采购平台iSESOL MALL。和其他B2B平台不同,智能云科的平台依然围绕着机床领域的相关需求,并且开始推出“需求定制”的服务。
这种打造产品罗盘的思路,的确是有些超前的。以消费互联网的发展路径作参照,其发展重心从产品为重心向以用户为重心的转型,其实是近两年流量红利见顶才发生的趋势。目前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尤其是在起步阶段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绝大多数服务商还在深耕平台功能的完善和实现。
对于这种差异性,朱志浩显得很淡然,甚至没有对比不同平台特色的意愿:“因为自己的事情都还没忙过来,没有太多空去比对人家。因为对我来说,给客户创造价值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不重要。”
智能云科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满足客户全生命周期的需求。 除了提供具体对接的产品外,智能云科还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共享园区、共享基地和共享工厂等服务。
对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前景,朱志浩认为,中国有着工业互联和工业大数据最大的市场,因为中国工业的门类最多,可能任何一个门类拎出来都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的需求。在这么大体量的市场下,工业互联网平台应该有共同发展的服务逻辑,拥有这种思维的人越多,行业的生态就会越容易建立。智能云科也联合兄弟单位,相应地通过举办夏令营的方式,拓展更多的赋能者加入平台应用的开发。
在目前工业互联网躁动的生态中,需要更多像智能云科这样依靠工业互联网技术,向完成商业闭环的目标不断进发的公司。 和高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相比,工业的转变是笨重而缓慢的,工业互联网本身也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统一标准、满足需求。
推荐阅读
工业数字化转型正当时,中小制造业企业如何“趁势上车”?
“拼多多模式”崛起,数字化思维能否铺就工厂转型之路?
编辑:余欣婷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