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药零售的两大挑战:医保支付价和药占比取消
【编者按】随着医保带量采购的落实和 医保支付价 的正式推出,越来越多的受到冲击的药企希望寻找其他渠道来缓解政策的压力。不过,虽然处方药零售看似机会巨大,但实则受制于多重困境,其中尤以医保支付价和药占比取消为主要的挑战。
本文发于Latitude Health村夫日记,作者Latitude Health;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随着医改以来的药品零加成政策和药占比30%的考核红线,医院对药品外流有了一定的需求,主要是为了满足政策的需求。 但为了保证自身药品利益的需求,处方都是流向指定的合作方,这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线下的渠道主要是医院周边的药店,这类药店大多是由医院开设或与医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线上渠道则主要通过互联网医院来搭建,通过与零售药店铺建互联网医院就诊网络。 通过线上和线下的两种形式,处方确实外流了一部分,但这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医院的规避政策要求,将利益链条从院内搭建到了院外。
随着医保开始介入药品的招采,虽然目前阶段主要影响的是医院,但随着医院市场出现改变,为医院输送利益的零售端将面临很大的挑战。
根据2019年3月发布的《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医保配套措施的意见》,医保支付价正式登场。 这意味着医保支付价在带量采购试点地区率先推出。与集采价格相差2倍或2倍以内的直接按照集采价格支付,这意味着如果集采价格下降空间在50%以内同一通用名组内的药价直接一步下降到位,而如果集采价格下降超过50%,同一通用名组内的药品价格必须首先下降30%,3年内调整到位。
随着医保支付价的推出,全国其他非试点地区的招采价格将与其联动,全国性的药价下跌将很快实现。随着国家医保局下来组建全国性的招标平台,对全国的药价都将形成巨大的挤压。
在医保支付价推开后,零售端按照医保支付价支付药品使得外流的处方不再有高额的收益,即使只从药品买卖的角度来看,部分药品已经很难产生符合零售端期望的利润。 医保带量采购在院内保证用量,药企一旦中标,将节约大量营销开支特别是给予医生的灰色收益,这使得药企很难再有意愿给予流出的处方以高额的回扣,从而引发院外处方利益链条的崩塌。而大部分未中标药品因医保支付价迫使其药价快速断崖式下跌,即使撇开灰色利益部分来看,零售端本身也难以获得利润。
另一方面,随着药占比考核的取消。在医院内,医院和医生对特药及其背后的利益将更好的把控,部分高价药的处方流出可能性大大降低,这对目前经营特药的DTP药房形成了很大的压力。
由于药品 一致性评价 的完成仍需一定的时间,大部分药品还不能进入带量采购的范围,这部分药品未来将成为医院和医生主要的利益来源。 但这一利益盘在逐渐缩小,对药企的挤压是渐进式的,但却是具有高度挑战的。正如之前我们所分析的那样,医保带量采购是医保支付价形成的重要基础之一,随着医保支付价的正式推出,零售渠道的处方药在同一通用名下的医保支付价格是一致的。一旦医保支付价实施的过渡期结束之后,除了使用商保或自费,处方药走零售渠道同样是无法规避政策的。而且, 中国商保的绝大多数产品都是提供基于医保之上的保障,即使单独为产品提供支付,其体量太小而无力支撑市场。
因此,在医保支付价推出后,处方药零售不可能出现有价值的市场规模,也无法规避政策而获得规模化的收益,短期内零售端不可能成为下一个风口。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和医改政策纵深发展,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也正迎来一个新的升级阶段,即是从“规模”向“价值”的变革。医疗产业与新技术逐渐融合,单纯“走量”的医疗项目不再是投资首选,大量“伪需求”将在消费者“用脚投票”下出局……如何能够转危为安,借力打力,最终在资本寒冬后的2019脱颖而出?
2019年7月25日-27日,亿欧大健康将主办 “GIIS 2019第四届中国大健康产业升级峰会” ,峰会以“雁栖健谈——从【规模】到【价值】的医疗变革”为主题,围绕医疗大数据、医药创新、非公医疗和科技医疗四大细分领域的市场环境、投资热点和产业变革等话题展开探讨。与此同时,亿欧大健康将会在3月-4月陆续举办: 医药创新产业沙龙(3月22日) 、 医疗大数据产业沙龙(3月29日) 、 非公医疗产业沙龙(4月26日) 、 科技医疗产业沙龙(4月19日) 。欢迎大家关注!
活动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85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