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融集团CEO焦可:科技赋能金融需“深耕”人工智能
“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马云的一句话打响了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第一枪。但时至今日,马老师都快退休了其夙愿还没有完全实现。
银行业在利差逐渐收窄的当下,也纷纷扛起转型金融科技的大旗。除此之外,另一支急行军也在奔赴前线,援助传统金融机构。 金融科技 的迅速崛起就如同一场当代的“文艺复兴”,影响并改变着传统金融的业态和格局。
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的金融科技企业约为4000家,而这一数字到了2018年已经远远超过了15000家,三年时间从“纷至沓来”、“百家争鸣”再到“万马奔腾”金融科技在波澜起伏中“浩浩荡荡而又回环跌宕”。
从2018年年初开始,金融归金融,科技归科技的声音越来越明晰。在寻找出路中,如何更好地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如何在上万家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金融科技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
抓住“金融机构”痛点
“ 金融科技企业应该更多考虑的是技术本身能给金融机构带来哪些价值。 ”智融集团创始人兼CEO焦可直言,“这需要企业能够深入了解金融机构在发展中存在的‘痛点’,同时抓住并解决这些‘痛点’。”
数据显示,目前,美国金融机构能服务到的用户占总人口的80%左右,而在我国这一数字还不到20%。
在焦可看来,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率低下给金融科技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他判断,未来几年里,在金融科技赋能下金融机构的服务覆盖率将大大提高。
据了解, 传统金融机构在践行普惠金融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获客成本、风控成本、 催收 成本居高不下等痛点,与此同时由于 征信 体系不完善、互联网信息碎片化导致的欺诈风险日益严峻。
“从 贷后 能力上来讲,运用金融科技优化提升传统金融机构执行效率的方式就有很多。”焦可表示,以逾期用户的催收来说,平台可以建立模型将逾期用户进行分级,并判断该用户是一个健康的逾期用户还是一个有欺诈风险的逾期用户,从而根据不同的判断结果选择不同的催收方式。
如果是一个健康用户逾期,相应的催收手段可以走正常流程,而对于高风险的逾期用户则可以提前介入催收。这样既可以提高传统金融机构的效率又能降低其不必要的成本。
在目前看来,金融科技企业赋能金融机构的路径有两条:
一是在保证金融机构不良率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审批通过率,从而服务更多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人群;
二是在保证金融机构审批通过率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不良率,提高风控水平。
“ 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逻辑类似于‘筛子’ ,它根据房产、车辆、固定资产、社保、公积金等维度将优质的人筛选出来进行服务。”焦可认为,从传统金融机构“筛子”漏下来的人群里也存在着优质用户,只不过他们可能在某一方面不符合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标准,而 金融科技所做的就是将这类人群放入更细的“筛子”帮助传统金融机构二次筛选出优质用户,从而提高传统金融机构用户覆盖率,这极大的考验金融科技企业对数据的挖掘能力。
“深耕” 人工智能
“金融科技企业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价值在于数据挖掘的能力。”焦可认为,“数据挖掘的能力越强,企业的价值越大。”
目前,在国内征信体系尚不健全、线上数据较为碎片化导致用户信贷强特征不明显,基于第三方平台的购物、缴费等弱特征丰富的大环境下,不少金融科技企业逐渐开始对用户的弱特征进行挖掘。
“ 金融科技企业应更加关注用户标签的关联性,也就是弱特征。 ”焦可认为,基于用户的弱特征数据挖掘搭建的风控模型是一个模型框架,它普遍适用于弱特征丰富的人群。
据了解, 基于弱特征搭建的风控模型的优势在于,其服务的不是某一类业务而是某一类人群,模型本身的可迁移性较强。与此同时,信贷额度、期限的更改对于模型的影响较小。
事实上,2017年出现的消费信贷风险中许多平台风控模型较为简单、粗糙,往往模型中存在着几十个基本维度就开始放贷,在业务模式和用户本身出现问题后,导致平台出现大规模逾期风险,而这类模型就会直接被淘汰。
“在目前看来,金融科技企业的信贷数据来源大同小异,企业核心壁垒在于对数据的加工。”焦可直言,运用机器学习可以将用户的基本数据进行挖掘,从而得到几千条甚至更多的基本特征。“智融集团经过五年来的打磨,自主研发的I.C.E.人工智能风控引擎已生产加工超过8000+个维度的有效弱特征,上百个机器学习模型平均每月完成100余次模型迭代,常规机器审核仅用8秒。对于新挖掘的特征,进行全量数据下的迭代速度大约只需15分钟。”焦可解释道。
“目前,智融集团已积累了2500多万个信贷样本,形成了用户增长、模型增强以及盈利提升的互促良性循环。”焦可表示,“我们基于五年来的技术研发能力,从2017年开始对外技术输出, 目前已实现金融科技服务各环节技术能力的对外输出。不仅能为机构提供用户触达、风险管理、产品设计、客户服务等相关服务,未来我们还希望能够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长期坚持B端、C两端并行的角色,通过C端业务把深度做好,再连接B端做出广度,两者达成横纵补充。 ”
信贷“三三四”格局
对于未来国内消费信贷的格局的发展趋势,焦可表示,“对比欧美的八二,其中80%是被银行等机构服务到的,20%是银行以外的机构进行服务。中国则是二八,在未来的两年里,消费信贷格局将会呈现‘三三四’的形势。这种‘三三四’的结构里面会出现不同的玩家。”
对于信贷“三三四”格局,焦可预测: 未来最优质的30%人群会被中、农、工、建、交等大行以及BATJ等互联网巨头覆盖,虽然目前服务的人群还在20%,但是随着银行信用卡发卡门槛不断降低和巨头布局的增速,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覆盖到30%用户。
中间30%的人群则会被一些中小银行、中小企业所服务。同时,这类人群也是金融科技公司的核心用户群体。而剩余的40%是短时间内比较难以被服务到的群体。
当下,越来越多的金融科技企业前赴后继在东南亚“出海”,究其原因,焦可认为,“东南亚市场具有相当大的人口基数,但当地的传统金融渗透率不到5%,随着智能化水平的上升,东南亚市场前景巨大,但同时具有挑战性。”
一方面的挑战主要来自于监管,没有监管意味着政策的不确定性较大,相对而言,国内的监管政策趋于成熟,其不确定性随着一些列政策的出台后监管框架逐渐清晰变得更小。
另一方面,是源于企业出海后的实操性、汇率变动以及当地资金来源等的挑战,但从整体上讲,东南亚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未来将持续关注。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亿欧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北京亿欧网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