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谷歌、苹果财报齐发,AI到底给业绩锦上添花,还是雪上加霜?
2月2日,几大巨头的财报都扎堆了, 苹果 竟然是最不起眼的那个。
又是一季度一次的科技巨头扎堆报告业绩的时候,截止美国时间2月1日, 谷歌 、 亚马逊 、苹果,三家已经齐齐交出本季度成绩单。
喊着All in AI的各家,落实在报表里又有多少真金白银进账呢?
Alphabet :27亿硬件销售收入
Alphabet及其子公司谷歌,是这一波所谓「All in AI」战略的「领头羊」(是的,此处「影射」公开喊出了All in AI口号又矢口否认的某李姓总裁)。
自从2014年收购DeepMind开始,Alphabet开始明确宣称以AI作为公司核心战略,并且也确实这样实践了。
然而无论是赚足了眼球的AlphaGo还是每年以百为单位贡献顶会论文的Google Brain和Google Research,都是「花钱大户」而不是收入中心。
那么,在财报里,AI的身影在哪里呢?
在去年的年报中,创始人Larry Page是这样解释这个问题的:
「我对于Sundar以机器学习和AI为核心领导公司的方式感到激动。
我们以Google Assistant为落地点实行这个策略,并将其融入Pixel和Google Home等一系列全新的硬件设备中。未来还有一系列其他产品,也敬请期待。」
简言之, 智能硬件 是Alphabet的第一个落点。
除此之外,Larry还提到了「Google Cloud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将我们的机器学习硬件与软件带向所有人。」
虽然谷歌云还没有在云服务领域获得类似亚马逊AWS的统治性行业地位,然而能够承担谷歌各项机器学习相关服务的部署,也变相展示着谷歌云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未来为客户的青睐与信任提供背书。
谷歌在分部收入报告中,将硬件收入以及谷歌云收取的服务费,与Google Play的移动应用收入一起纳入「其他收入」部分。
2016年,这一分部第一次占到了谷歌收入的10%以上,达到了11.3%。
本期,谷歌的「其他收入」达46.87亿,同比增长37%,占谷歌总收入的14.7%。
公司在电话会议上透露,其中,来自谷歌云的收入规模在10亿左右,Google Play收入不足10亿。
换言之,至少有27亿来自硬件销售。
今年,售价高达249美元的Clips刚刚开放预定就被粉丝们「洗劫一空」,可以说给谷歌的硬件生意开了个好头。
随着Google Assistant将越来越多的AI能力整合成功能,融入其日益丰富的产品线,可以预期,谷歌的AI与硬件的结合,在未来还会有不小的空间。
亚马逊:一年1000万台Echo设备
前不久的CES上,Google Home与Amazon Echo的对台大戏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两家公司在「语音入口争夺战」之中的对垒形势也终于明朗。
这次财报发布,谷歌稍稍透露了销售金额的口风,而亚马逊则稍稍提及了销售数量。
2017年,据亚马逊透露,一共有「1000多万台」Echo设备被售出。
这家向来对自己的销售数字讳莫如深的公司,只把自己的业务按照地域分为了「北美」、「海外」和「AWS」,因此,我们并没有办法能够准确知道,Echo究竟给亚马逊贡献了多少收入。
不过,与07年发布的Kindle累计「1000多万台」的销售数字对比,我们可以对智能音箱的受欢迎程度稍作了解。
另一个可以稍作对比的是阿里的情况,2017年,在国内智能音箱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背景下,阿里借着双十一的风潮以「降价80%」的雷霆手段,力推售价低至99元的天猫精灵。
在昨天公布的最新一季度业绩中,阿里巴巴提到,自7月发售以来,天猫精灵已售出100万台。
不过,大家或许还记得,在双十一当天早上,天猫精灵也发出过「天猫精灵双11总销量100万台」的消息。
当然,考虑到其低至99元的售价,即使是100万台,也不过能带来1个亿的收入。这与阿里一个季度830亿元(238亿美元)水平的收入相比,还只是九牛一毛。
如果说在智能音箱上,谷歌与亚马逊还是鼎立之势,那么在云服务上,AWS可以说是一马当先了。
AWS不是亚马逊的「其他收入」,而是实打实的「主营业务」,本季度,AWS再次砍下了45%的增幅,达到了51.13亿销售,与此同时贡献了超过50%的营业收入。
苹果:贵有贵的道理?
对于谷歌和亚马逊来说,AI是他们的「锦上添花」,而对于苹果来说,AI走进了他们的核心产品,却好像是「雪中送失败」。
苹果上个季度的iPhone销量7730万台,同比下滑1%,这已经是2017年的第二次同比销量下滑了。
据悉,由于iPhoneX在美国和中国的年末销售不理想,苹果已经将新一季度的产量目标下调了一半。
和大幅提高的价格相比,看来,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AI功能并未给iPhone的消费者带来相应的价值。
但是新品iPhone,尤其是iPhoneX的高售价,将苹果的销售均价提高到了796美元,销售额提高了13%。
只能说,贵有贵的道理。但是这明显不是持久之计,那些咬着牙购入了999刀新机的死忠粉们,能经得起几轮的涨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