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受热捧,上市公司成布局主力
【编者按】新年伊始, 民营银行 延续了去年年底的热度。纵观民营银行的玩家,上市公司的实力不容小觑,然而集体涌入市场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隐忧。
本文转载于证券日报,作者傅苏颖;由亿欧编辑整理,供行业人士参考。
分析人士认为,银行牌照仍是价值最高的 金融牌照 ,大量资本无法获得,所以只能通过参股已获得牌照的民营银行。
新年伊始,民营银行获批仍保持着提速之势, 而发起方多以上市公司为主。继去年底苏宁银行和中关村银行同日获批筹建,发起方涉及12家上市公司之后,1月2日晚间,宝新能源、塔牌集团、温氏股份、超华科技等在内的4家上市公司同时发布公告称收到梅州客商银行筹建工作小组转发的银监会批复,同意在广东省梅州市筹建梅州客商银行。
苏宁金融 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黄志龙 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相比较而言,我国上市公司的规模更大,国内绝大多数大型民营企业都实现了上市,上市公司的资金规模更大,再融资能力更强,更加关注自身的经营风险,未来在银行经营的过程中,一旦出现较大的金融风险,将直接影响上市公司股东的股价。另外,上市公司相对更加透明,经营也更加规范,大量的信息披露使得银行的储户更能够了解民营银行股东的资产负债状况和经营能力。
东北证券 研究所付立春 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大环境来看,现在实体经济和金融特别是银行系统存在脱媒的情况,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流动,风险和泡沫正在不断的积累。另外一方面,实体经济获得资金发展实业的难度提高,因此,加速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有实力的实体企业去建立民营银行也是立足于解决这一问题。
《证券日报》记者经过梳理发现, 截至目前,民营银行数量上升至17家,其中,2016年获批的数量已经达到11家,仅12月份单月获批的数量就有6家。 而在上述获批筹建的民营银行中,有上市公司参与发起的民营银行超过10家。
当然, 民营银行获批速度在去年年底出现了一波小高潮, 与监管审批提速是分不开的。 银监会城市银行部主任凌敢此前表示,民营银行从申请受理到正式批复平均仅用20天左右(法定时限4个月)。
当然, 在上市公司积极参与民营银行设立的同时,部分上市公司也选择了退出。 对此, 黄志龙 认为,部分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变化比较大,管理层的重大变化使得上市公司经营方向可能有较大的调整;另外,在经济新常态下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银行业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民营银行的竞争比较激烈,从目前已开业的民营银行来看,每家银行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短期内民营银行快速做大做强并盈利的困难比较大,这也是部分银行股东作为财务投资者最终退出的原因;同时,银行业的监管更加严格,银行的风险控制都是传统非银行业上市公司所无法做到的,因此部分银行的股东知难而退。
付立春认为,差异化和服务小微是设立民营银行的前提也是挑战, 从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匹配来说,中小微和民营经济信用风险、不确定性、资产抵押情况、以及受到经济波动影响也是相对较高,并没有成功的、可借鉴的、完善的民营银行系统。
付立春表示,上市公司作为发起方,须防范上市公司与银行本身存在关联交易的风险,从而演变成金控模式。另外,金融本身存在风险,上市公司作为发起方,实体经济盈利状况不是非常好,上市公司除了体积比较大之外,上市公司的融资和资本运用在银行会更加复杂,所导致的风险也需要引起注意。
黄志龙认为,民营银行或成为今年资本的“风口” ,一方面是银行牌照仍然是价值最高的金融牌照,大量资本无法获得牌照,所以只能通过参股已获得牌照的民营银行;另一方面是随着民营银行的资产负债的扩张,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可能会越来越明显,补充资本金要么通过大股东增资,要么通过引进外部投资者,吸引社会资本补充资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