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互联网+”的组织扁平化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最近,有些身价过亿,企业规模过几十亿的企业老板,也是非常认可触点场景践行理论的O2OPark粉丝,开始问波哥,关于他们企业在“互联网+”转型中的组织扁平化问题,其实这些都在《O2O落地:触点场景派的27堂必须课》关于模式重构3中“自组织和他组织的混合协作”中详细提到,在这里节选出来给大家分享,这、此篇为上篇。

20 14年,很多互联网人利用微信群构建了社群自组织,不同于 2013 年罗辑思维的粉丝打赏包养大号方式,这种社群自组织以“让组织里的所有成员获利”为口号,利用互联网众包众筹进行组织分工和项目运作,利用线上微信群和线下体验互动的 O2O 模式,开始了认知、人格、聚集、施利等社群自组织商业的探索。

这种基于移动互联网形成的“松耦合”组织,属于“自组织”理论模型,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主要是L.Von Bertalanfy的一段系统论的新发展。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

自组织理论由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协同学(Synergetics)、突变论(Catastrophe Theory)和超循环理论(Super circle)组成,但基本思想和理论内核可以完全由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给出。自组织理论以新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复杂现象,并探索复杂现象形成和演化的基本规律。

这样的探索,表现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争论上,如果一个人脱离现在的组织利用互联网方式进行生存,这无疑就是自媒体组织,这样的自媒体组织,来讨论“去中心化”和“中心化”,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人类只是在200多年前进入社会化分工后,才真正开始了以指数方式脱离生存限制的文明,这种文明随着科技发展在超越人类想象方式在加速,所以,社会化分工是文明的保障,而组织是社会化分工的载体,互联网的自组织也是绕不开组织目标、组织价值观、组织利益分配、组织决策、组织协调,以及所有组织分工涉及数据流动的问题。所以,2014年的社群自组织商业探索无疑是深刻的。

社群自组织相对的是传统组织,又称“他组织”。他组织指的是由一个权力主体指定一群人组织起来,以完成一项被赋予的任务,这是传统组织常见管理方式。社群自组织则是一群人基于自愿的原则或不可分离的关系而结合在一起,它有以下特性:(1)一群人基于关系与信任而自愿结合;(2)结合的群体产生集体行动的需要;(3)为了管理集体行动而自定规则、自我管理。

移动互联网发展,社群自组织模式的出现,原来“他组织”内有创新力员工利用移动互联网纷纷对外建立或加入社群自组织,并利用这些社群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外进行认知传播,这样的传播可能与工作有关,也可能无关,但很多时候说不清楚,按照网上流传的说法,传统组织和员工进入了基于互联网的“包养”关系,导致200多年以来工业社会形成组织和员工的“婚姻”关系瓦解。

“他组织”和自组织最大的区别在组织行为,是 “自上而下”以效率为目标的组织行为还是“自下而上”以活力为目标的组织行为,后者在现代文明里更具有道德性,但前者是带来人类走到现代文明的关键。一个永恒的话题就这样出现了,传统组织喜欢用“顶层设计”,有时候我一直在思考,存不存在神一样的组织或技术手段,通过“顶层设计”用于操作全局的未知假定的客观事实整体实现效率最大化,不管借助伟大的理论、云计算、大数据等,自从我读了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一书,发现可能真不存在!这个全局未知假定的客观事实整体针对于组织(无论是企业、甚至政府),该组织不管用资本为纽带的市场营销手段得不到,还是以权力为基础的行政设计执行手段也得不到。

因为个体差异增强了合作群体的力量,使其超出个人努力的总和。洪堡有句名言:文明就是人类最为丰富的多样性的发展。秩序的重要性和价值会随着构成因素多样性的发展而增加,更大的秩序又会提高多样性的价值,由此使人与人合作秩序的扩展变得无限广阔。

 所以,从长期和整体时空中,“自下而上”的组织行为是个体多样文明发展主要推动力,但在短期和局部时空中,“自上而下”的组织行为可以快速让组织里的个体们感受到安全和确定性的,所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2者的组织行为就像正反2面,出现了中国哲学里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他组织”和自组织出现混合协作具备了哲学合理性!

其实个体的独特性和从众性永恒的博弈和互动一样,组织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中也碎片成社群自组织和传统组织,虚拟数字世界经过20年的发展,成为一个无边弗届的世界,而且据说每2年产生的数据是以前历史所有数据的总和,传统组织里的每个个体行为已经深受这个世界的影响,最可怕的是在这个世界中,个人的ID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并碎片在不同的数字社区中的,这对个人自由的加入数字世界内复杂的合作结构成为可能。

因此,移动互联网对“他组织”和自组织的混合协作创造了可能,当组织里的个体在数字世界上能够自由加入复杂的合作结构之前,必须变得与众不同,进一步说,他们还必须结成一个性质独特的实体:它不仅仅是个总和,而且是一个结构,它在某些方面类似于有机体,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又和它不同。

社群自组织基于人格魅力的,而传统“他组织”基于品牌共识的,而数字世界的个体独特性和物理世界的个体从众性所形成“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和协作”消费者主权商业,企业的传统组织和社群自组织混合协作是直接决定企业互联网+转型和O2O践行成败的!

比如以产品打造上的混合协作为例,“他组织”在产品打造流程中,基本上遵循上传下达的流程:客服人员、销售人员、市场人员通过面对面拜访、电话、网络调查等方式收集用户意见,然后将其传达给产品经理,再由产品经理将信息过滤后递交给企业高管,高管通过开会、数据、以及自己经验做出民主式或独裁式的决策。

这种传统产品打造模式整个流程非常之长,但看上去很专业,至于效率就见仁见智了。由于工业社会专业分工模式提出了很多组织管理理论,传统组织通过引入KPI(胡萝卜+大棒)、SOP(执行流程标准化)等一大堆程序、规定和办法,来保证效率。

这种产品打造的模式,我定义为层次打造体系,最大的特点在于分层次、分步骤的,当一件事被切分成许许多多琐细的程序,经过许许多多的不同人手里,然后一层一层管理节制。这样的模式是非常不适合O2O的产品打造的,因为O2O的产品不侧重于功能性,而侧重于体验性。层次打造体系一定存在这样的原则:越是在第一线做事的,越没有权力的;越有权力的(哪怕是产品经理),距离造成的影响离现场越远。其结果在于,实际运营操作产品的一线人员不能对自己执行做法负责,更谈不上对执行的结果负责,而要负责的人却又看不到、感受不到实际权力执行的结果。如果是以性价比取胜的功能产品,这种产品层次打造体系问题其实并不严重,但如果以粉丝社群为目标的体验性产品,这个产品打造模式问题其实就凸现出来。

移动社交形成的自组织正在颠覆传统的市场调研流程,产品经理可以跳过营销和市场部门,直接接触到顾客的真实想法。它的互动性给了企业更多可以了解消费者的机会。所以,目前很多传统企业的CEO肩负产品总监角色,利用BBS,微信,微博等社区或社交媒体,快速了解用户对自己产品的吐槽,并协调公司相关资源来快速进行产品改造。这是一种对层次打造体系下,则是利用CEO威权力量采用“自上而下”的组织效率行为来修正符合O2O体验式产品打造的需求。

但这个修正够了吗,我认为还是阶段性的,因为对于体验式产品的思考,不应该只有产品经理或CEO来思考,层次打造体系最大的问题也在于此,执行产品打造和运营命令的开放人员,无法也无权去思考产品中具体功能的粉丝体验性感觉,而下命令的CEO或产品经理,很多情况下是给出具体功能抽象化的功能建设,不会感觉到当具体功能给粉丝带来的真实体验感。这种产品打造体验感呈现“分散、支离、破碎”的特点,其实就不再有体验感了,从层次打造体系更高级的哲学层面来看,固化的层次打造体系自身无法思考对错,没有感情、没有感受,这与O2O产品以体验取胜的模式本身具有很严重的对立性。

自杰夫•霍韦在《连线》杂志首次提出众包的概念以来,这一模式率先在互联网时代兴起,为啥呢?就是我提出人性中的个体独特性在数字世界聚集形成新的“文化适应”。这种新的“文化适应”出现后多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过去由一个组织内部承担的任务,交给网络的大众去做,而这些大众们根据自己在数字世界的“个体独特性”与企业在网络发布的任务相契合,形成社群自组织和传统他组织混合的协作模式。这种协作模式既发挥个体的创造力,又实现组织的目标或者生产出预期产品有机结合起来。

下篇继续.........

本文作者张波,亿欧网专家作者;上海翼码公司战略部总监,O2OPark自组织的创始人,中国首部O2O著作《O2O: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革命》的作者。亿欧网独家首发张波的O2O文章,转载时请务必注明作者: 张波 和“来源:亿欧网”;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