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管转型发力点:产品体系、投资决策、销售、运营、系统建设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商业银行资管转型发力点:产品体系、投资决策、销售、运营、系统建设

近年来,中国 资产管理 行业快速发展,在满足居民和企业的投融资需求、改善社会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 业务发展不规范、 刚性兑付 等问题,为了防范其所带来的潜在风险,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健康发展,监管层出台了一系列措施,2017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开启了建立资产管理行业统一监管框架的进程。2018年3月《指导意见》获得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在此背景下, 资产管理行业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本源已成为各界共识。

然而,因受过往经验的影响,“回归本源”对于金融从业者、监管者、投资者等不同市场参与者而言有不同的内涵和理解。尤其是对于脱胎于 传统商业银行 体系的银行资管而言,将转型的方向和目标定位于“回归本源”需要有更为准确的定义。总结国际上成熟市场经验, 回归资管本源须满足四个关键性标准 :一是 投资人承担投资风险并获得产品投资的收益 ,即产品净值化;二是 管理人收取管理费用,须做到尽职尽责但不承担投资风险 ,即无刚性兑付;三是 投资人与投资人之间、投资人与管理人之间不能存在利益输送和利益冲突 ;四是 产品所对应财产与管理人财产完全隔离,一般前者由第三方独立托管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若满足这四个标准,自然就回归了“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本源,其转型也将会产生四种效果: 第一,投资风险由投资人承担,风险不再聚集在银行体系内 ,极大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第二, 商业银行和其资产管理业务在经营风险上彻底隔离,从根本上解决二者利益冲突的问题 ,银行通过设立独立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是国际市场上最常见的解决方案;第三, 资管业务不再依靠 银行信用 作为背书,刚性兑付被彻底打破 ;第四,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空间被打开,规模上有可能超过商业银行本身 ,这种情况在国际上十分普遍。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的具体工作

首先, 产品体系的转型 将是商业银行资管业务转型最显著的部分。银行理财规模接近30万亿元,庞大的理财业务看似产品种类繁多,但实际上 产品同质化程度非常严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具有预期收益和隐形刚兑的特点 ,导致市场对产品的选择标准仅表现为期限和价格两个因素,这是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高的根本原因。 资管新规实施之后,将促使银行资管产品更为丰富 。从目前趋势来看,以下几类产品最有可能成为发展重点:第一是 类货币基金产品 ,该类产品是投资者喜爱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具有净值化、高流动性、风险和收益均较低的特点,或将成为银行理财的主流产品。第二类是 以 债券 、 股票 和其他标准化资产为基础形成的各种组合 ,资管机构可根据投资者不同风险偏好,按不同比例和策略投资于标准化基础资产,形成具有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产品。这类产品的特征是更多元化,产品的投资范围、投资理念、投资收益、开放周期等都将成为投资者选择产品所考量的因素。例如,一个投资债券的理财产品,它采用投资于高等级债券还是投资于高收益债券的策略,将成为投资者做出选择的重要因素。第三类是 订制化的 私募 产品 ,其投资策略、投资范围、开放周期和申赎安排都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只要符合监管要求并与投资人达成一致,既可投资于高流动性的二级市场,又可投资于低流动性的一级市场、债权或股权项目、不动产,还可投资于海外市场等。第四类是 被动型产品 。目前银行理财基本以主动型产品为主,未来工具类的被动型产品则或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类产品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产管理能力、分销渠道、流动性管理能力,这正是银行资管所擅长的。这类产品透明度高,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收益预期易于理解,通过这类产品,银行资管可以为机构客户提供一揽子高效的投资服务。

其次,要着力于 投资决策体系的转型 。目前投资者判断银行理财产品的可靠性主要看产品发行机构而不是产品本身。未来资产管理业务将是以一个个产品为基础的业务架构, 投资者将更关注产品本身的投资逻辑、投资范围、管理人团队等 ,对产品投资团队、投资逻辑和决策方法的关注度将超过对管理机构本身。对于机构而言, 未来产品的投资决策过程须在具体的产品投资团队中完成 ,而不是管理机构的某个部门对所有产品集中审批,这与传统商业银行的投资决策过程有极大差异。 这种新体系下资产管理机构将更着重于业务的合规性、平台的支持和品牌建设 。基于产品的投资决策流程将有助于改变银行理财产品依赖银行信用而无法打破隐性刚兑的局面。因此,未来当产品体系发生变化的时候,相应的投资决策流程和方法也须随之改变,将更为精细化。

再次, 须重塑银行理财的销售体系 。第一,商业银行虽有强大的分销体系,但 长期以来大部分理财产品被当成存款替代品 ,销售好坏更多地取决于存款与理财在银行内部的考核权重,销售被简单化了。理财销售队伍的能力也并未能得到锤炼。从客户角度看,由于存在隐形刚兑,客户投资银行理财只需考虑产品期限和收益率,极少考虑产品的投资范围、投资理念、管理团队业绩及风险收益特征等。因此, 当理财产品退去银行信用的担保,产品投资风险完全由客户承担时,客户将面临很大心理调整 。银行理财销售队伍也须学习利用更为复杂的产品体系去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目标客户,须在精细化客户区分度管理的同时提升销售队伍的专业能力。第二,目前银行一般只销售自家理财产品,理财业务隶属于母行,银行担心销售他行理财产品会导致本行客户流失。这与成熟市场的实践截然相反,一家银行要尽量避免只卖自家理财产品,否则很难解决利益冲突的问题。因此只有当银行资管从母行独立出来,其产品才可能被其他银行销售渠道所接受。 若银行仍只卖自家理财产品,最后免不了还会落入为理财产品投资风险买单的困境 。因此,转型之后,一家好的银行系资产管理公司的产品应该由多家银行来销售,银行资管也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大直销体系建设,而实现这一点则需要根本观念的改变。

最后, 完善运营和系统建设 也颇为关键。从运营上看,实现独立的运行体系并非难事,基金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都已实现。 目前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很多银行资管业务的会计系统、后台清算系统仍和母行共享,这与自营代客分离的原则不符 ,须引起重视。从系统建设方面看, 多数银行对资管系统的投入不足,导致银行资管信息技术系统在估值、交易、投资分析、组合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都落后于业务发展 。未来,强大、可靠的IT系统恰恰是一家资管机构核心竞争力之一,尤其是随着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和特色化,为及时应对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更需要强大的IT系统来支持产品和业务体系的快速迭代。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面临的难点与建议

首先,最大的难点在于惯性思维中国银行业资产管理业务从诞生之日起就有明显期限错配、隐性刚兑和类银行存款的特点 ,银行管理层和资管业务人员对“银行理财”的认识或多或少都来源于历史经验,难以完全摆脱传统业务模式的惯性思维。面对资管新政所规范和鼓励的一套和以往不同理念、不同业务逻辑的商业模式,要摆脱思维定式并非易事。

其次,转型的难点还在于理清资产管理部门和母行的责权利关系。 现行业务体系下银行资管业务大都同母行的条线部门及分行存在某种形式的影子考核关系,在产品销售、投资及风险处置等方面都与母行自身表内经营有各种联系。资管新规将推动银行资产管理业务逐步走向独立,但转型初期银行资管业务的发展仍离不开母行的大力支持。因此,重新定位和划分与母行(特别是与各分行)的业务和利益边界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再次,转型的痛点在于庞大的存量业务如何处理。 历史形成的庞大银行理财底层资产多以固定收益为主,在传统期限错配和刚性兑付业务模式下,银行理财在利率上行阶段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账面浮亏。一般而言,传统模式在持续经营过程中只要使资产组合的静态收益率覆盖其成本,则经营就是健康稳定的。然而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传统模式持续经营的预期将被打破,过渡期结束前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量资产浮亏问题也是一大挑战。此外,庞大的存量业务还带来了巨量投后管理工作,各家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上的投入普遍不足,资产管理部门在维持存量业务正常运转的同时很难投入更多资源开发新的产品体系、构建新的投资决策流程和销售体系,应对转型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银行最高决策者需从战略上认识这一点,引入足够的资源来应对挑战。

最后,银行资管顺利转型有赖于新监管政策保驾护航。过去监管部门已制定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银行理财监管规则,其中很多是针对传统业务模式下的问题和弊端的。伴随银行资管转型,监管部门也须重新梳理现存规则体系,平衡过渡期内新旧业务交替的需要,及时废止那些在资管新规下成为多余且不利于资管业务转型的规则。例如,《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理财资金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不能超过理财产品余额的35%及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未来新业务体系下,若非标的投资没有期限错配,产品风险都由客户承担,资产管理业务将真正独立于银行表内的经营,与银行总资产规模无关,规则就要做必要调整。因此,监管部门在制定监管细则时要充分考虑到新细则在堵住旧业务风险的同时还要有一定培育新业务的功能,做到“疏堵结合”。若不能为符合资管本源的新业务开绿灯,只是监管层层叠加,将不利于促进资产管理行业的转型发展。因此,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涅槃和蜕变很大程度上依赖资管新规下监管细则的保驾护航。


商业银行资管转型发力点:产品体系、投资决策、销售、运营、系统建设

6月15日,亿欧在上海举办「2018全球AI领袖峰会——智能+新金融峰会」,关注人工智能AI技术、区块链分布式技术在金融业务领域的创新与实践,推进智能金融不断演进。

开启全面赋能的「智能金融」时代,购票及嘉宾等详情请点击: 智能+新金融峰会

随意打赏

商业银行转型精准发力持续发力投资决策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